兩岸的宋江陣隊伍在翔安切磋。
少年高手表演。
高雄順賢宮宋江陣表演。
兩岸14支宋江陣隊伍參與。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文/本報記者 王元暉 沈彥彥 翔安記者站 林瑞聲 蔡江沈 圖/本報記者 黃少毅 王火炎 通訊員 朱毅力 張天驕)穿上了大紅色的「戰袍」,翔安幼兒宋江陣的林瀅小朋友禁不住通過蓮塘湖如鏡般的水面,偷偷地瞄了幾眼自己。在這個鬥陣的日子裡,她提著比自己還高的武棍,和父輩甚至爺爺輩的武林高手們,在共同的擂臺上一決高下。
天氣有些冷,但昨日的翔安區內厝鎮蓮塘村宋江陣民俗文化廣場卻熱氣騰騰。作為2016廈門(翔安)武林大會子項目的「閩臺宋江陣民俗文化節」和「翔安區青少年武術大賽」在這裡拉開帷幕。
「咚咚咚……」昨日上午9時,一陣陣鑼鼓聲急促而響亮,「宋江」的大旗如風起雲湧,席捲天地,手舉刀槍棍棒、身著錦衣戰袍的「水滸英雄」兵分多路,出城吶喊,開始跑陣,隨之變化成蜈蚣、龍捲水、八卦、長蛇、獅子等陣勢,讓人目不暇接。
14支來自海峽兩岸的宋江陣隊伍,就是這個擂臺上最靚麗的主角。這場融合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和宋江陣民俗文化於一體的武林盛會,帶著濃濃的閩臺氣息,用民俗文化的力量又一次把海峽兩岸緊緊地融合在一起。
兩岸勁旅匯聚
民俗文化節精彩紛呈
推開窗欞,一股濃厚的文化味隨著「武俠」們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沁入家家戶戶。一場由閩南、臺灣地區宋江陣隊伍組成的「繞境」民俗活動,一大早就把蓮塘村變成了沸騰的海洋。
昨日8時許,浩浩蕩蕩的隊伍在拜田都元帥後,依序開門巡城,神駕押後,信眾跟隨,猶如一條絢麗多彩的長龍,蜿蜒在村裡的紅磚古厝間。此次「繞境」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在宋江陣文化歷史上又刷新了紀錄。
七星陣,連環陣,黃蜂出巢,八卦陣……「繞境」結束,接連上演的宋江陣,陣法動作剛猛、氣勢恢宏、風格迥異。
臺灣高雄內門順賢宮宋江陣,揮舞著三角旗率先出場。事實上,內門順賢宮在翔安人的心中並不陌生——每年舉行的「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活動」,翔安的宋江陣隊伍就是常客。
14支隊伍,每一支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鼓聲變幻著節奏,宋江陣「英雄們」時而棍棒相擊、喝聲四起,時而火速走位、轉化陣型。來自兩岸的豪傑穿著不同的服飾,舞動著不同的旗幟,運行著不同的陣法,卻被宋江陣這一共同的紐帶牽連在一起。
不僅僅是舞槍弄棍,昨天,普通人常見的雨傘、鬥笠、鋤頭,也成了陣上所向披靡的兵器。在濃鬱的閩臺味中,人們也窺見了宋江陣的一個深刻內涵——把老百姓在生產生活中的獨特內容匯入陣勢,才能讓武術競技別具一格,也才能激起觀眾持久的共鳴。
鬥拱金匾下,十八般兵器咄咄逼人;翹脊飛簷間,騰龍與雄獅列陣舞動。然而,發展至今,宋江陣早已不是「好漢」一統的天下,昨天,翔安女子宋江陣等的加盟,更讓這場武林盛事如沐春風。
英雄出少年
文化遺產後繼有人
身披紅裝、手舉三角旗,昨天邁入武場的翔安幼兒宋江陣隊伍讓不少觀眾甚至站起身來鼓掌。6歲的林海虹小朋友雖然還沒有見過這種「大場面」,但她在父親的帶動下練習宋江陣卻已達兩年之久。
宋江陣民俗文化該如何傳承?翔安在這裡給出了答案。
2016廈門(翔安)武林大會,昨天開幕的「青少年武術大賽」成了其中的三個子項目之一,同樣標示著翔安武術事業發展的最新動向。這兩天,近二百名愛好武術的少年兒童,在同一擂臺上展開角逐,爭奪「擂主」。
其實,正是在一場場「武術進校園」等活動的拉動下,翔安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與武術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昨天劍拔弩張的賽場上穿插進行的「答嘴鼓」表演,小演員們也把「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
宋江陣表演的呼喝聲響徹耳畔,一場以宋江陣為主題的書畫筆會則蕩漾著淡淡的墨香。昨天在這裡「鬥陣」的,並不只是宋江陣,還有舞龍、舞獅、拍胸舞、木偶戲、車鼓弄、腰鼓、廣場舞、歌唱等多種民俗表演。踏上了文化這一載體,海峽兩岸的武術也勢必走上共同的融合、傳承之路。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