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團一行參觀海滄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
▲參訪團參觀
廈門
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
▲「觸摸」半導體材料陳列品
▲探訪海滄生物醫藥港
▲探訪蘆塘社
12日,參加第九屆海峽媒體峰會的兩岸媒體聯合參訪團,全方位探訪海滄這座「臺味」濃濃的美麗城區,從半導體到生物醫藥,從青礁村蘆塘社到開臺文化公園,不管是產業發展還是兩岸融合,盡皆收錄於兩岸媒體人全媒體、多角度的報導之中。
A共謀發展 提升服務,助力產業
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新材料,是海滄區引以為重的三大主導產業。在12日的參訪過程中,兩岸媒體人不僅對海滄區這一「廈門跨島發展的橋頭堡」有了更直觀的體驗,更對「海滄速度」嘆為觀止、大加讚賞。不管是推動招商,推動產業專業化、市場化,還是進一步強化一線服務意識、全力提升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海滄區委區政府在這其中,切實發揮了幫助企業倍增發展、實現項目建設提速增效的作用。
作為全廈門市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區域,海滄區委區政府將集成電路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謀劃,積極構建大陸半導體產業重鎮。經過三年的發展,海滄集成電路產業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聚集了通富、士蘭、金柏、雲天、安捷利美維等6個製造業項目,開元通信、碼靈、海矽微、格威等30多個設計類項目,總投資超350億元。「海滄區委區政府相當給力!」廈門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表示,海滄區通過政策傾斜和產業扶持等多種方式,已經把廈門的半導體產業園區規劃得既穩妥得當又科學合理。不僅讓海滄的半導體產業園區更好地發揮在產業鏈上的中流砥柱作用,還能藉此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海滄。
人才服務向來是海滄區的重要落實點,廈門海滄信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石峰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集成電路為例,業內普遍認為臺灣具有人才優勢。因而海滄區通過出臺人才引進政策,投入豐厚資源吸引臺灣人才來大陸發展。目前包含兩岸青年人才在內,海滄的產業人才集聚已達兩千餘人,在大陸產業版圖中形成了區域特色、佔據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海滄生物醫藥產業由投資區設立初期的零星項目起步,2012年以來列入全市重點產業鏈群,目前已步入了快速發展期。以廈門生物醫藥港為核心的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入選國家發改委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全國首批入選的17個生物醫藥領域產業集群之一。根據廈門海滄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海滄區生物醫藥港副總經理李曄介紹,截至2019年底,海滄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219.91億元,在今年的抗疫鬥爭中逆勢上揚,在防疫產品的帶動下實現爆發式增長,1-11月規上企業產值同比增長41.7%。
正如海滄各大產業園區中的企業代表所說的那樣,海滄區委區政府在實際的作為中,切實地解決了產業園區所碰上的雜症難題,也實在地為產業園區生產供應鏈的上下遊環節,做到了政策把關、服務把關的雙重保障。正是由於海滄區委區政府的高瞻遠矚和親力親為,海滄的產業園區才能在規模、營收、人才、社會價值等方面都屢創紀錄、保持穩步上揚的趨勢。而這一切都只是剛剛開始。
B兩岸融合 蘆塘樣本,鄉村振興
除了在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上積極作為,海滄「能見度」最高的,還是它在兩岸融合上的積極探索和實踐。
12日下午,一下車來到青礁村蘆塘社,臺灣青年王嘉麟就迎了上來,聽到軟糯溫柔的導覽,前來參訪的臺灣記者恍若回到了家。
待沿著「我想靜徑」往裡走,處處可見臺灣文創的印跡,更妙的是與在地文化很好地結合,築起社區新生,連早就對臺灣休閒農業「見怪不怪」的臺灣媒體人,都連連讚嘆。而這,正是海滄引以為傲的「蘆塘樣本」——共建共治共享的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為了守住不變的鄉愁,在這片承載著千年耕讀文化的土地上,兩岸同胞攜手共建,共同解鎖了蘆塘美麗鄉村建設的密碼——「我們參與了,村莊就變了。」
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李佩珍——這個已經紮根在海滄整整七年的臺灣資深社區營造規劃師,帶領兩岸工作團隊,實現了一個鄉村的華麗轉變。
如今,海滄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活躍著越來越多臺灣青年的身影,他們積極投身海滄鄉村振興,在這方熱土施展一身才華,在共擔責任、共建鄉村、共治家園、共享成果中,分享著大陸及海滄的發展成果和發展機遇。
李佩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鄉村振興的根本意義在於「造人」,即改變村民的理念與認識,所以,她堅持「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概念,先「造人」再「造物」,跟村民一直保持非常密切的互動,而不是單純建築設計師去設計空間環境——以問題為導向幫村莊解決相關需求,共建、共治,才能共享。
這樣良性運轉的村治理機制,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可複製可推廣的「蘆塘樣本」,吸引大陸眾多新農村建設團隊前來取經,助力鄉村走出村莊空心化、內生能力不足困境,復興家園。
現場的臺灣媒體駐大陸各地記者表示,希望引進這種模式,「因為這是大陸當前鄉村振興的前景所在,絕對大有可為」。
C撫今追昔 到臺灣去,從臺灣來
海滄青礁村不僅是兩岸同胞共建共治共享的表率,同時也是閩臺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在這裡,青礁慈濟東宮、院前閩臺生態文化村、開臺文化公園比鄰而居。12日下午,參與第九屆海峽媒體峰會的兩岸記者造訪了位於青礁村的海滄開臺文化公園,在這座大陸首個以紀念顏思齊開臺為主題的公園中撫今追昔,更深刻地感受到兩岸歷史文化的同根同源。
400多年前,生於海滄青礁村的顏思齊率領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等眾多閩南健兒,縱橫臺灣海峽,拓展海上貿易,駐紮屯墾定居臺灣,實現臺灣由蠻荒邁向文明的起步,因此被稱為「開臺王」。開臺文化公園的落成,正是對先祖篳路藍縷的艱辛開臺文化的紀念,也成為兩岸顏氏宗親魂牽夢縈的祖地根脈。公園內隨處可見臺灣知名政治人物如洪秀柱、連戰、顏清標顏寬恆父子等人的題詞,足以證明這裡已成為面向閩南、聯結臺灣、情系中華的重要人文載體和情感紐帶。
在這裡服務的臺青王嘉麟告訴我們,過去青礁村居民其實並不太清楚顏思齊文化,對於青礁顏氏「開基祖」顏慥(北宋著名儒宗,「復聖」顏回第五十代孫)的故事也知之甚少。臺青與在地鄉賢一同將這段歷史關係重新梳理,通過「培根計劃」帶領當地小朋友一起挖掘自己的故事、寫自己的故事、講自己的故事。當村民們了解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就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而這些也都是臺青們從臺灣帶來的經驗。
在開臺文化公園為兩岸媒體講解在地歷史文化的,也是一名來自臺灣的青年刁威淇。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青礁村過去也以農業生產為主,與臺灣的一些農村相同,存在人口外流的問題。因此他們希望通過打造人文環境,讓產業可以進一步提升。刁威淇說,當一個地方擁有歷史文化題材,等於有了一個可以向外推廣的品牌。外面的人會想來這裡看看,當商店、餐廳、民宿、農家樂、研學基地,這些重要節點打造起來後,未來就有可能形成一片觀光區,讓村子的產業有新的變化。
除了開臺王顏思齊之外,青礁村還有保生大帝行醫救人的故事,保生大帝的民間信仰,同樣是閩臺民間文化的重要聯結。閩台歷史文化千絲萬縷的淵源在這裡凝聚,而在此基礎上海滄區舉辦的保生慈濟文化節、海峽兩岸漢字節、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海峽兩岸樂活節等,也成為如今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平臺。刁威淇說,以開臺王文化來說,過去顏氏在這裡發家,然後到臺灣去,現在臺灣同胞回到這裡,尋找自己的祖先,尋找自己的來處。每年都可以看到許多臺灣朋友回來,還有世界各地的宗親、華僑和信眾,回到這裡,認識這裡,這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故事
訪顏氏祖地臺媒記者尋根脈絡更清晰
顏氏在臺灣有十幾萬宗親,每年都有很多臺灣同胞回青礁尋根謁祖。本次兩岸媒體參訪團中正好有一位,他是《臺灣好報》川渝記者站站長顏冠得,他說自己過去沒有認真探尋過祖先從哪裡來,青礁顏氏族譜家譜讓他眼前一亮。
顏冠得當下拿起電話聯繫臺灣的父母,一問之下才知道自己祖父是在雲林一帶發跡,和當時顏思齊到臺灣屯墾上岸的地點相差不遠。這一發現更讓他激動不已,雖然還沒能確定自己屬於顏氏哪一旁支,但尋根脈絡卻越來越清楚。
花絮
搶拍「小豬連棟別墅」
在蘆塘社,有很多網紅打卡地標,或多或少都保留以前農活的印跡,其中,被戲稱為「小豬連棟別墅」的豬圈,成為當天兩岸媒體參訪中的「爆梗王」,大家拿起手中相機和手機拍個不停,因為這五頭惟妙惟肖的「石頭豬」,實在太過憨態可掬。
現在「連棟別墅」裡的住戶是「石頭豬」,以前是「稻草豬」。雖然稻草做成的豬特別受村民和遊客喜愛,可是一旦下雨,村民們就操碎了心,大家紛紛從家裡拿來塑料布、大雨傘為「稻草豬」擋雨。
據介紹,雖然悉心照料,但時間長了,「稻草豬」還是長出了「黑斑」。這時候,又有熱心的村民拿來油漆,把「稻草豬」噴成黑色的。再後來,油漆也漸漸褪色,村民們坐下來一討論,決定把「稻草豬」全部換成「石頭豬」,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而這,正是蘆塘「共治」故事的縮影。
聲音
臺灣《中華時報》主任餘淑琴:
其實海滄對我來說是很熟悉的一個區,因為我在廈門從事新聞工作很多年,看著海滄一年一年不一樣。從早上的半導體和生物醫藥到下午的青礁村,可以感覺到當地政府對科技和文化產業的大力支持,而且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丟問題給對方,我覺得這樣的管理思路很好。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應該要多融合交流,有交流才有融合,有融合才有發展。作為一個媒體代表,我希望通過我的報導,能夠把大陸的先進產業和理念傳播回臺灣,讓臺灣更多的青年和企業知道,在大陸發展是很有前景的。
《臺灣人民報》江蘇省特派員葉沛堯: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廈門,這裡的氣候跟臺灣非常的相像,從我一下高鐵的那一刻開始,就覺得「哇!好像臺灣冬天的感覺。因為在江蘇現在都已經很凍了」。
而在廈門,除了感受到一股溫暖、好像回到家的感覺外,通過對海滄的參訪,我覺得真的非常富有文化底蘊,而且跟臺灣的聯結非常緊密,處處可見臺灣元素、兩岸融合。
不管是哪個產業,廈門對於整個產業的發展都有完善的規劃,這非常值得稱道。
海峽導報記者 林靜嫻 陳成沛 陳於晨/文 鍾洪沈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