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走訪本市多個菜市場、便民服務中心和電商企業看到,各渠道供應的蔬菜、魚肉蛋奶等貨品齊全、價格浮動不大。尤其是這幾天北京正處於高溫天氣下,各供應鏈、各環節保障供應的背後,都凝聚著屬地街道、市場經營者們高強度的體力付出。他們對記者表示,天再熱、工作再難,不讓百姓心裡沒底,這是戰疫新形勢下各方的共識。
產地直送門店
一天中17個小時都在忙卸貨
「咱們動作快一點,還有20分鐘,下一車就要來了!」昨天中午,37℃的高溫下,菜吉弟生鮮超市門前,幾名戴著口罩正在搬運西瓜的小夥子汗流浹背,他們要在短時間內將卡車上的2000斤西瓜全搬完,因為天氣太熱,他們身上的衣服都像水洗了一樣。
菜吉弟生鮮超市位於西城區德勝地區,這裡也是轄區內的百姓生活服務中心之一。據負責人趙效儀介紹,菜吉弟生鮮超市平日的貨品來源,對於新發地批發市場的依賴原本不是很大,只有部分果蔬來自新發地,其他貨品則多來自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的產地直供。
按照以往的儲運流程,各地的貨品首先會集中到位於大興區的總倉庫內,隨後再發往北京城區的4個門店。平時都是按需配送,每天只要兩次配送,即可滿足德勝地區包括周邊百姓的購物需求。
但是這次疫情突然變化後,為了避免運輸、存儲等環節可能存在的隱患,位於大興區的總倉庫暫時停用,運輸車輛會將各地的貨品直接送往門店,每天光是貨品卸車就要增加到6次。卸貨師傅們每天凌晨1點就要開始搬運,「搬一次都是幾千斤,從凌晨1點到晚上6點,大伙兒基本都閒不下來。」
記者跟隨趙效儀來到了生鮮超市的冷庫,這裡已經放滿了待出售的各類菜品,這個冷庫原本是放置隔夜貨品的臨時倉庫,疫情期間,則分擔了大興區總倉庫的重任。「我以為得漲價呢,還不錯,價格沒怎麼變,東西也齊。」午後,來購買水果和蔬菜的居民絡繹不絕,其中老年人佔了絕大多數。老人們說,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市場供應不足,現在,看到超市、生活服務中心都沒有什麼變化,覺得安心多了。
德勝街道辦事處市民服務中心副主任厲敏告訴記者,德勝地區居民人口超過14萬戶,轄區內2個百姓生活服務中心、9個標準化菜店保障著百姓的「菜籃子」。疫情變化後,街道方面迅速調查了解情況,相對於百姓生活服務中心的體量大、渠道多,一些規模較小的標準化菜店此次遇到了貨源短缺問題。對於他們來說,如果從外省市進貨,貨品的需求量小和運輸成本高,貨源不足則會影響到百姓日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菜吉弟生鮮超市很有擔當,主動承擔起了「帶貨」的任務,他們統計了多個菜店需要的貨品,在自身的運輸環節中,把菜店需要的菜品一同裝車帶回來,棘手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及時調整貨源
蔬菜果品價格已回落
「阿姨,您放心吧,咱們的菜供應充足,您吃多少買多少,不用囤菜。」在位於東城區景山地區的兆軍盛菜市場裡,負責人曾兆軍熱情地和居民們打著招呼。烈日下,曾兆軍坐在菜市場門口,不住地擦著汗,眼睛卻一刻未閒,始終盯著體溫檢測設備的掃描數據。
兆軍盛菜市場位於大佛寺東街,市場內共有47個攤位,出售的貨品包括肉類、水產、水果、米麵糧油等。記者看到,各個攤位上的貨品都很充足,無論是蔬菜還是魚肉蛋奶,均未出現短缺。每種貨品明碼標價,居民們說,價格浮動很小,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曾兆軍告訴記者,新發地批發市場休市後,他們從人員到進貨渠道快速做出調整。對於接觸過新發地批發市場的人員,按要求進行隔離。進貨渠道也改為朝陽區大洋路批發市場。菜市場每日經營期間,從地面到各種標識牌,早中晚一天要進行3次嚴格的消殺工作,並且監控進出市場的人員體溫。
曾兆軍坦言,不僅是他們菜市場,很多菜市場都面臨著進貨渠道減少的問題。進貨渠道調整後,可以說這裡的每一箱菜,都是經營者們徹夜排號取貨排回來的。6月13日,疫情突然變化後,來買菜的人多了,進貨渠道少了,菜價有所上漲。但經過這幾天的緊急調整,蔬菜果品價格已經開始回落,隨著供應力度的進一步加強,價格方面將逐步回落至此前水平。
據了解,景山街道轄區範圍內,類似規模的菜市場共用有兩處,每日客流量均超過3000人。兩大菜市場不僅服務景山地區,前門、東四、東華門、交道口地區,甚至遠至天通苑地區,都有居民習慣來這裡買菜。在疫情發生變化後,街道工作人員立即在大佛寺東街南口、南剪子巷北口等多個人流密集區域增加了可視測溫熱像儀,確保讓測溫工作快速有序進行。而且,為了方便社區裡的孤寡老人,社工還會幫忙送菜到家。
舍利潤保供應
生鮮電商全力採收蔬菜
紮根密雲區的農產品電商平臺「密農人家」,是淘寶北京地區生鮮類產品的「銷冠王」。這次疫情突然變化,他們的網店訂單量激增,為了保障農產品正常供應,全體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向農戶收購蔬菜,而且,面對巨大的訂單量和可期的利潤,密農人家承諾不漲價舍利潤,服務民生一線。
「這幾天我們的訂單量明顯增加,6月14日周日一天的訂單量是平日的4倍。」北京市人大代表、密農人家負責人孔博告訴記者,他們第一時間開啟戰時工作狀態,面對「爆」單壓力,公司裡年輕的「新農人」加班加點,開足馬力採收蔬菜。
雖然供應、採收節奏被打亂,但是,在經歷過二、三月份的「非常時期」後,面對此次疫情突發,孔博表示,他們有了一定的應對經驗和心理準備。近期在與各個農戶的接洽中,農戶有多少蔬菜,工作人員就採收多少蔬菜,保障菜品供應量是他們現在的首要任務。
記者看到,在包裝車間,各種防疫消毒措施一應俱全,全體工作人員每天必須進行掃碼排查,按要求測量兩次體溫,並實時佩戴口罩。車間裡,每4小時就要進行一次殺菌消毒,進出廠區的車輛,也必須進行登記和消毒。
「北京市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菜籃子』。」孔博十分重視首都生態涵養區的建設和發展,他表示,「大城市小農業」是北京的特點,生態涵養區的果蔬種植具有一定的應急保障功能,在特殊時期可以有效保障和維持大城市的正常運轉,「在北京GDP中,北京農業的份額雖然微乎其微,但是它承擔了很多生態涵養的功能。立足大都市發展生態涵養區農業,可以在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同時,用它的生態涵養都市。」
對於「舍利潤不漲價」,孔博表示,他們會儘可能地承受住壓力,「因為這也是體現出我們社會責任的時候,我們用這種方式參與到戰疫中來,希望能夠為國家、為人民排憂解難。」
來源:北京晚報「我們日夜在聆聽」|記者 景一鳴實習生 傅丹桐
編輯:景一鳴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