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共振的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 重塑現實主義之魂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大江大河》

《渴望》

《人民的名義》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銳

1958年 6月15日,在北京電視臺開播的一個月後,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播出,塑造了—個承受生活重壓,為救女兒而省下僅有的一口菜餅子,最後死在饑寒交迫之中的母親形象。這部中國電視劇的開山之作,是中國第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也為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是伴隨著中國電視事業共同成長起來的。

投射中國社會變遷:從關注個體命運到民生百態

早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電視熒幕以農村題材作為塑造典型,電視劇創作十分明顯地受到了當時文藝創作思潮的影響,忽視了作品的藝術性,將人物英雄化、完美化,脫離了現實主義基礎,並一度進入停滯期。

改革開放以後,在國家「大辦電視劇」的口號之下,中國電視劇踏上復興之路。20世紀80年代開始,反映改革題材的電視劇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逐漸在電視領域鋪陳開來。如:1986年的《雪夜》開始觸及農村改革,從側面反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人民命運和社會的巨變。1985年播出的《新星》,較直接地涉及了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道德等多方面的改革問題,劇中投射出的百姓對於改革的迫切希望,使得主人公李向南的形象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衝擊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作為社會文化縮影的女性生存狀況也開始受到關注。1988年的《籬笆、女人和狗》、1990年的《轆轤、女人和井》和1992年的《古船、女人和網》被稱為「農村三部曲」,集中探討了當代女性的困境和出路。1990年,5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渴望》一度創造了當時的收視巔峰。劇中,年輕女工劉慧芳在動蕩年代的愛情經歷和複雜個人選擇,描繪了當時人們對愛情、親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期許。自此,展示平民生活剖面,表達傳統美德、倫理人格和親情觀念成為這個時期現實主義題材的重要開掘方向。同樣建立在現實生活基礎之上的,還有1990年的《圍城》、1991年的《外來妹》和1992年的《風雨麗人》等。此後,電視劇的關注對象逐漸由個體命運轉向社會現實,題材創作也開始聚焦現實生活矛盾和人民期待解決的時代之問。代表作品有1993年的《北京人在紐約》、1995年的《咱爸咱媽》1998年的《牽手》等等。

進入新世紀以來,現實主義題材開始轉而關注當下社會生活和民生百態。2001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中國首部揭露家庭暴力的電視劇。2004年的《中國式離婚》放大婚姻問題,關注離婚高頻現象。《金婚》《媳婦的美好時代》開始探討當代都市家庭的婆媳關係,以及年輕人的新式婚戀觀。

2014年開始,出現了一批圍繞社會主旋律、緊扣時代發展的具有社會使命感的現實題材作品。如《馬向陽下鄉記》《父母愛情》等等。此外,《產科醫生》《青年醫生》《離婚律師》等劇作的出現,實現了現實主義題材劇向行業劇的突破,為電視劇的創作開闢了新方向。

喜與憂的共存:細分領域探索深化,「懸浮劇」仍待沉澱

近幾年,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在一批高水準劇作的推波助瀾下逐漸走向高潮。2015年,由路遙經典小說改編的《平凡的世界》展現了一部普通人的奮鬥史詩,並榮獲第三十屆飛天獎現實題材類作品獎。2016年的《歡樂頌》成功塑造了五個不同出身的女孩的喜怒哀樂並引發共鳴熱議,同年,聚焦中學生留學的《小別離》亦成為了爆款劇目。

隨後,乘著現實題材熱的春風,《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雞毛飛上天》《北京人在北京》《白鹿原》等幾乎佔據了2017年的電視劇半壁江山。各種題材愈發細分,網際網路影視激增,臺網聯動,一劇覆蓋多重收視年齡層等現象出現,四大現實主義題材類型在這一年逐漸明晰。

一是年代創業勵志劇,以時代感、力量感以小見大地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40年裡所表現出來的勤勞智慧。《雞毛飛上天》豆瓣評分高達8.2,順應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而進入廣電總局2017年發布的「推薦參考劇目」名單。真實的題材,接地氣的故事,跨越數十年、講述幾代人創業史的故事,不僅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找到屬於各自的共鳴,也充滿了歷史厚重感。

二是行業職場劇在國產劇不斷細分的情況下被不斷開發。早年已有《心術》成為醫療劇標杆,後來者雖難逃關於專業性與戲劇矛盾的質疑,但故事中對醫患糾紛、醫療制度、職場環境等問題的探討已經非常貼近時下社會現實。此外,講述獵頭職業的《獵場》、刺繡行業的《因為遇見你》、旅遊從業者的《漂洋過海來看你》等劇也在爭議中,不斷拓寬著行業劇的邊界。

三是婚姻家庭劇以家庭代入感獲得了強勢話語權。愛情與親情、個人意志與家庭責任等問題的碰撞與探討由來已久,相對易於收穫受眾的共鳴和探討。《我的體育老師》用忘年戀折射時下大齡男性與年輕女性對婚姻的真實訴求。《情滿四合院》與《生逢燦爛的日子》雖然是以院落式家庭生活為切口,實則與中國多人口的平凡家族生活各有貼近之處。

四是反腐劇以強烈的國家榮譽感和人民對正義感的追求而突出重圍。從《人民的名義》在全民範圍內成大爆款之後,其對尖銳問題的大膽解讀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關注。這類現實主義題材的熱播,在於人民在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後,對國家認可度的提高,正能量的現實主義題材很好地映射出國家榮譽感。

誠然,在政策的鼓舞下,近兩年的電視熒幕上現實主義題材劇作勢頭甚猛,編劇們極盡心力嘗試開拓細分領域,嘗鮮與獵奇並舉,多少也收穫了熱度。但缺乏藝術感知和真實質感,在急功近利下催生了不少「偽現實主義」。特別是當流量演員與現實題材結合起來之後,深度讓位於華麗外表,造成的「懸浮劇」飽受詬病。時尚奢華的造型、浮誇淺白的人物、誇張的情節、簡單粗暴的價值觀設定令人汗顏。在「2018中國電視劇創作高峰論壇上」,編劇高璇總結「懸浮劇」為一種特別省事的編劇技巧:不用去做大量採訪,不用真正地去寫一個行業、一類人群,只要把掌握的技巧和戲劇套路負載在故事和人物身上即可。

難度是切實存在的,真正做到如現實主義巨製《白鹿原》16年籌備、10年立項、227天拍攝,這樣的劇作少之又少。從現實中發掘具有故事性的案例,灌以成熟價值核心,飾以妥貼的表現形式,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時代的獻禮:讓作品抵達價值觀的正確表達

在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劇誕生60周年,以及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多節點加持下,2018年的影視行業儼然進入了「獻禮年」,第四季度尤為明顯。《正陽門下小女人》口碑熱度雙收,12月《那座城這家人》接檔《風再起時》播出。《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和《幸福一家人》收官之後,《大江大河》收穫一票好評。

目前熱映的《大江大河》改編自財經作家阿耐的《大江東去》,以150萬字全景展現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經濟生活。製片人侯鴻亮在開拍前對著劇本和原著,看了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和《激蕩十年》。他表示,如今人們信息獲取的便捷、娛樂選擇的多元化,給電視劇的創作提出了難題。電視劇是大眾化的藝術商品,製作再精良,曲高和寡也難以贏得人心。但若是不貼近社會熱點、缺乏社會觀察,作品也無法服眾。

在2018年SMG電視劇制播年會上,SMG影視劇中心主任、東方衛視中心總監王磊卿提到,今後的影視劇熱點話題將來源於生存觀念的碰撞、婚姻觀念的碰撞、社會階層的流動、代際差異、審美差異、文化差異等等。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品格是人類社會所共同追求的,無論時代如何重塑,這些都放之四海而皆準。

曾推出過《黎明之前》《媳婦的美好時代》等經典作品的導演劉江又推出了關注留學生群體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歸去來》。「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個新時代?」劉江表示,在物質豐富之後,應該給大眾以更好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不局限於「一己悲歡、杯水風波」的現代題材病灶,而是將故事與人物置於更尖銳真實的社會矛盾中,在符合邏輯的價值選擇中,讓作品抵達價值觀的正確表達。

深圳特區報

相關焦點

  • ...現實主義題材備受關注 第二屆中國網絡電影周選定《中國飛俠...
    11月11日下午,「第二屆中國網絡電影周」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古鎮啟動。本屆網絡電影周以「未來之約」為主題,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報社主辦,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中國電影家協會網絡電影工作委員會、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大邑縣人民政府承辦,愛奇藝等平臺協辦,旨在促進傳統電影與網絡電影的創新融合,挖掘優秀網絡電影人才,為中國電影事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 電視劇《國家孩子》引現實主義題材新思考
    電視劇《國家孩子》引現實主義題材新思考 2019-10-11 15:46: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郭澤華
  • 銀幕上的現實與現實主義引熱議 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的堅守與奮進
    導演曹保平曹保平導演就此也表示:「經常讓我跟一些年輕編劇談劇本,每每就會說你這是一個現實主義題材,起碼的邏輯性、真實性等等。但可能我用的詞有問題,對方並不明白我說的現實主義是怎麼回事,很多時候是雞同鴨講。」曹保平導演認為,現實主義的電影首先和時代的「土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觀看《我不是藥神》,淺談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在中國的市場需求在改革開放之初,電影創作者拍出系列反映現實的影片。例如電影人謝晉,其作品《牧馬人》、《芙蓉鎮》等,就是對現實問題的深刻表達。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張藝謀等人,也都在現實主義題材上進行了深入探索,《霸王別姬》、 《活著》是那個年代的經典影片。
  • 讓現實主義光輝照見中國電影未來——中國電影人談新時代創作
    新華社鄭州9月27日電題:讓現實主義光輝照見中國電影未來——中國電影人談新時代創作新華社記者任沁沁、李文哲在疫情衝擊和產業變革雙重影響下,中國電影產業迎來新發展機遇的窗口期。在機遇與變革並存的時代浪潮中,每個電影人都是參與者、實踐者,也是推動者。
  • 現實主義是電影的永恆話題
    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在論壇致辭中說,在黨和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舉辦的本屆百花獎論壇,其主題承載了中國電影人深沉的家國情懷。千百年來,來自現實生活、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詠嘆,形成了中國文學和藝術的現實主義源頭。
  • 2020年終盤點:《在一起》包含了現實主義創作的真正內核
    在今年的國產電視劇中,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是非常特別的一部。在各個文藝領域都樹立了強化現實主義創作目標,尤其體現在以影視劇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生產中,並形成了全新的創作環境與文藝現實的背景下,該劇在題材呈現、美學表現和製作實現三個層面上,對現實主義創作的外延與內核進行了精準的表達,為我們認識現實主義創作理念提供了一種穩定的闡釋模型。
  • 深挖精品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論,新媒誠品11部新劇強吸睛
    而這與新媒誠品始終秉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緊扣時代脈搏,拓展題材疆土不無關係,從其最新發布的劇集片單就可以窺得一二。6月19日,在如期而至的2019年「萬達之夜」上,新媒誠品帶著11部重點項目精彩亮相。這些劇目延續新媒誠品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題材豐富,品質上乘。
  • 《裝臺》年末引爆口碑背後,芒果TV的現實主義品質劇集收割野心與拓...
    在眾多專家、評論人看來,《裝臺》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和創作水準為現實題材作品樹立了新標杆。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指出,真正的現實主義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活細節,但將生活本身精彩的內容和形式一件不少地提煉與呈現,沒有一個片子能夠像《裝臺》一樣達到這種水準。
  • 探索現實主義題材新類型 原型人物出席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研討會
    研評會上,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朱詠雷肯定了《在一起》在製作、播出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提出抓好電視劇精品創作的幾點啟示:第一,找準切入點,呈現大時代。不喊口號,不貼標籤,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和感受得到的細節來折射中國抗疫鬥爭的壯舉和成就。第二,探索新類型,追求真實感。《在一起》不是一部常規意義的電視劇,是新時代中國電視劇創作類型的一次積極探索。
  • 現實主義題材原創話劇《農民院士》在昆明首演
    演出現場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侯婷婷 李熙臨)12月15日晚,由雲南省話劇院與普洱市文旅局聯合打造的現實主義題材原創話劇《農民院士》,在雲南省大劇院進行了首演。演出現場 供圖該劇通過提煉時代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為拉祜族鄉親扶貧的經歷,講述朱有勇帶領科研團隊紮根貧困山鄉,把實驗帶到田間,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無私奉獻給邊疆少數民族兄弟,以真誠的付出改變拉祜族這個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直過」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讓拉祜族鄉親跟上時代步伐
  • 對話網絡作家枯玄:現實主義題材如何更好的應用於漫改輕小說IP
    原作者枯玄自2012年註冊成為起點中文網作者,是上海、廣東網絡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畢業學員、迄今已創作六部網絡小說作品,行文風格輕鬆幽默深得讀者喜愛,同時枯玄自己也在探索現實主義題材與漫改小說IP之間的關聯,本次對話將有助於了解年輕一代作者對於現實主義題材與輕小說之間實際寫作應用的理解。 記者:如何看待現實主義題材與漫改輕小說IP之間的關係?
  • 2019年中國電視劇:時代發展的鮮活註腳
    【高揚主流價值 贏得市場人心——二○一九我們的文藝 ·影視篇】  2019年迎來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大歷史節點,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國電視劇創作成績斐然,現實主義劇集更是呈現「井噴」之勢。中國電視劇作為時代發展的鮮活註腳,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
  • 上海出品《安家》問鼎上半年收視「劇王」,現實主義電視劇成亮點
    廣電總局「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1至6月,單周平均收視率2%以上劇目達6部。其中,東方衛視播出的《安家》《新世界》《如果歲月可回頭》《獵狐》均在此列。另據尼爾森網聯海量融源收視率(全國網),《安家》以4.82%的收視率問鼎上半年「劇王」,成為近年來收視最高的電視劇之一。拍攝都市劇《安家》時,導演安建一開始就強調「紀錄式」的呈現。
  • 愛奇藝發布網絡電影9月票房榜 現實主義題材內容包攬分帳冠亞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9日,《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分帳票房金額達2000萬,成為今年首部躋身「兩千萬俱樂部」的小人物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多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在口碑和票房上獲得成功,可以看出精品內容正在驅動市場不斷升級進化。
  • 從《秒5》到《天氣之子》,看新海誠從現實主義到批判現實主義
    作為少數躋身「日漫百億票房俱樂部」的成員之一,新海誠,一個執著於愛情題材動漫作品的導演和漫畫家,自《你的名字。》與《天氣之子》後聲名大噪。而在此之前,新海誠並不廣為人知。死磕少年異地戀情節,唯美到每一幀都是壁紙是大多數人對新海誠作品的第一印象。
  • 從《秒5》到《天氣之子》,看新海誠從現實主義到批判現實主義
    作為少數躋身「日漫百億票房俱樂部」的成員之一,新海誠,一個執著於愛情題材動漫作品的導演和漫畫家,自《你的名字。》與《天氣之子》後聲名大噪。而在此之前,新海誠並不廣為人知。死磕少年異地戀情節,唯美到每一幀都是壁紙是大多數人對新海誠作品的第一印象。
  • 電影《歌帶你回家》發終極預告 謝亮宏導演回歸現實主義題材
    影片自官宣以來,其現實主義題材頻頻引發網友熱議。2021年1月11日《歌帶你回家》即將全國公映。  在經歷了家庭親情與夢想重生的痛苦博弈之後,當希望之門打開時,小百靈能否抓住機會重獲新生,相信等觀眾們走進電影院後,就能一探究竟。
  • 中國類型片中的現實主義:從《我不是藥神》到《少年的你》
    實際上,近些年來,一些中國電影導演正嘗試把這兩種影片的創作和表現手法結合在一起,因為類型片需要用現實主義元素來貼近觀眾,令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現實主義電影則需要通過類型化表達,來提高觀賞性,從而贏得更多的觀眾。
  • 《巡迴檢察組》以現實主義打開創作新格局
    導讀:熱血演繹新時代檢察官,《巡迴檢察組》為全國觀眾奉上了一部凝聚「依法治國,維護正義」正能量的法治題材現實主義力作。對這部現實主義正劇,觀眾的期待無疑是空前的:著力真實且不失藝術感地展現政法系統工作者積極實踐巡迴檢察制度的動人事跡,強大的主創陣容、精湛的表演和創新的多元題材讓《巡迴檢察組》一經播出便收穫不俗口碑。而當我們討論《巡迴檢察組》時,我們究竟在關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