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
《渴望》
《人民的名義》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銳
1958年 6月15日,在北京電視臺開播的一個月後,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播出,塑造了—個承受生活重壓,為救女兒而省下僅有的一口菜餅子,最後死在饑寒交迫之中的母親形象。這部中國電視劇的開山之作,是中國第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也為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是伴隨著中國電視事業共同成長起來的。
投射中國社會變遷:從關注個體命運到民生百態
早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電視熒幕以農村題材作為塑造典型,電視劇創作十分明顯地受到了當時文藝創作思潮的影響,忽視了作品的藝術性,將人物英雄化、完美化,脫離了現實主義基礎,並一度進入停滯期。
改革開放以後,在國家「大辦電視劇」的口號之下,中國電視劇踏上復興之路。20世紀80年代開始,反映改革題材的電視劇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逐漸在電視領域鋪陳開來。如:1986年的《雪夜》開始觸及農村改革,從側面反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人民命運和社會的巨變。1985年播出的《新星》,較直接地涉及了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道德等多方面的改革問題,劇中投射出的百姓對於改革的迫切希望,使得主人公李向南的形象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衝擊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作為社會文化縮影的女性生存狀況也開始受到關注。1988年的《籬笆、女人和狗》、1990年的《轆轤、女人和井》和1992年的《古船、女人和網》被稱為「農村三部曲」,集中探討了當代女性的困境和出路。1990年,5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渴望》一度創造了當時的收視巔峰。劇中,年輕女工劉慧芳在動蕩年代的愛情經歷和複雜個人選擇,描繪了當時人們對愛情、親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期許。自此,展示平民生活剖面,表達傳統美德、倫理人格和親情觀念成為這個時期現實主義題材的重要開掘方向。同樣建立在現實生活基礎之上的,還有1990年的《圍城》、1991年的《外來妹》和1992年的《風雨麗人》等。此後,電視劇的關注對象逐漸由個體命運轉向社會現實,題材創作也開始聚焦現實生活矛盾和人民期待解決的時代之問。代表作品有1993年的《北京人在紐約》、1995年的《咱爸咱媽》1998年的《牽手》等等。
進入新世紀以來,現實主義題材開始轉而關注當下社會生活和民生百態。2001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中國首部揭露家庭暴力的電視劇。2004年的《中國式離婚》放大婚姻問題,關注離婚高頻現象。《金婚》《媳婦的美好時代》開始探討當代都市家庭的婆媳關係,以及年輕人的新式婚戀觀。
2014年開始,出現了一批圍繞社會主旋律、緊扣時代發展的具有社會使命感的現實題材作品。如《馬向陽下鄉記》《父母愛情》等等。此外,《產科醫生》《青年醫生》《離婚律師》等劇作的出現,實現了現實主義題材劇向行業劇的突破,為電視劇的創作開闢了新方向。
喜與憂的共存:細分領域探索深化,「懸浮劇」仍待沉澱
近幾年,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在一批高水準劇作的推波助瀾下逐漸走向高潮。2015年,由路遙經典小說改編的《平凡的世界》展現了一部普通人的奮鬥史詩,並榮獲第三十屆飛天獎現實題材類作品獎。2016年的《歡樂頌》成功塑造了五個不同出身的女孩的喜怒哀樂並引發共鳴熱議,同年,聚焦中學生留學的《小別離》亦成為了爆款劇目。
隨後,乘著現實題材熱的春風,《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雞毛飛上天》《北京人在北京》《白鹿原》等幾乎佔據了2017年的電視劇半壁江山。各種題材愈發細分,網際網路影視激增,臺網聯動,一劇覆蓋多重收視年齡層等現象出現,四大現實主義題材類型在這一年逐漸明晰。
一是年代創業勵志劇,以時代感、力量感以小見大地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40年裡所表現出來的勤勞智慧。《雞毛飛上天》豆瓣評分高達8.2,順應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而進入廣電總局2017年發布的「推薦參考劇目」名單。真實的題材,接地氣的故事,跨越數十年、講述幾代人創業史的故事,不僅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找到屬於各自的共鳴,也充滿了歷史厚重感。
二是行業職場劇在國產劇不斷細分的情況下被不斷開發。早年已有《心術》成為醫療劇標杆,後來者雖難逃關於專業性與戲劇矛盾的質疑,但故事中對醫患糾紛、醫療制度、職場環境等問題的探討已經非常貼近時下社會現實。此外,講述獵頭職業的《獵場》、刺繡行業的《因為遇見你》、旅遊從業者的《漂洋過海來看你》等劇也在爭議中,不斷拓寬著行業劇的邊界。
三是婚姻家庭劇以家庭代入感獲得了強勢話語權。愛情與親情、個人意志與家庭責任等問題的碰撞與探討由來已久,相對易於收穫受眾的共鳴和探討。《我的體育老師》用忘年戀折射時下大齡男性與年輕女性對婚姻的真實訴求。《情滿四合院》與《生逢燦爛的日子》雖然是以院落式家庭生活為切口,實則與中國多人口的平凡家族生活各有貼近之處。
四是反腐劇以強烈的國家榮譽感和人民對正義感的追求而突出重圍。從《人民的名義》在全民範圍內成大爆款之後,其對尖銳問題的大膽解讀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關注。這類現實主義題材的熱播,在於人民在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後,對國家認可度的提高,正能量的現實主義題材很好地映射出國家榮譽感。
誠然,在政策的鼓舞下,近兩年的電視熒幕上現實主義題材劇作勢頭甚猛,編劇們極盡心力嘗試開拓細分領域,嘗鮮與獵奇並舉,多少也收穫了熱度。但缺乏藝術感知和真實質感,在急功近利下催生了不少「偽現實主義」。特別是當流量演員與現實題材結合起來之後,深度讓位於華麗外表,造成的「懸浮劇」飽受詬病。時尚奢華的造型、浮誇淺白的人物、誇張的情節、簡單粗暴的價值觀設定令人汗顏。在「2018中國電視劇創作高峰論壇上」,編劇高璇總結「懸浮劇」為一種特別省事的編劇技巧:不用去做大量採訪,不用真正地去寫一個行業、一類人群,只要把掌握的技巧和戲劇套路負載在故事和人物身上即可。
難度是切實存在的,真正做到如現實主義巨製《白鹿原》16年籌備、10年立項、227天拍攝,這樣的劇作少之又少。從現實中發掘具有故事性的案例,灌以成熟價值核心,飾以妥貼的表現形式,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時代的獻禮:讓作品抵達價值觀的正確表達
在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劇誕生60周年,以及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多節點加持下,2018年的影視行業儼然進入了「獻禮年」,第四季度尤為明顯。《正陽門下小女人》口碑熱度雙收,12月《那座城這家人》接檔《風再起時》播出。《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和《幸福一家人》收官之後,《大江大河》收穫一票好評。
目前熱映的《大江大河》改編自財經作家阿耐的《大江東去》,以150萬字全景展現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經濟生活。製片人侯鴻亮在開拍前對著劇本和原著,看了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和《激蕩十年》。他表示,如今人們信息獲取的便捷、娛樂選擇的多元化,給電視劇的創作提出了難題。電視劇是大眾化的藝術商品,製作再精良,曲高和寡也難以贏得人心。但若是不貼近社會熱點、缺乏社會觀察,作品也無法服眾。
在2018年SMG電視劇制播年會上,SMG影視劇中心主任、東方衛視中心總監王磊卿提到,今後的影視劇熱點話題將來源於生存觀念的碰撞、婚姻觀念的碰撞、社會階層的流動、代際差異、審美差異、文化差異等等。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品格是人類社會所共同追求的,無論時代如何重塑,這些都放之四海而皆準。
曾推出過《黎明之前》《媳婦的美好時代》等經典作品的導演劉江又推出了關注留學生群體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歸去來》。「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個新時代?」劉江表示,在物質豐富之後,應該給大眾以更好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不局限於「一己悲歡、杯水風波」的現代題材病灶,而是將故事與人物置於更尖銳真實的社會矛盾中,在符合邏輯的價值選擇中,讓作品抵達價值觀的正確表達。
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