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翻拍真人電影為何比美漫困難?主角一個個都是殺馬特造型

2020-12-09 維賽迪

雖然美漫的歷史悠久,但僅論漫畫的輸出影響力,日本動漫也完全不會遜色多少。

不過,儘管動漫行業兩者接近,但美漫所翻拍的真人電影,卻屢屢獲得成功,論深度有諸如《蝙蝠俠:黑暗騎士》《守望者》等,論娛樂片有漫威宇宙。

而日漫翻拍的真人電影,卻是撲街的多,成功的少。

這可能就有些童鞋感到奇怪了,明明論作品深度或精彩程度、嚴謹性等等,日漫都不會輸於美漫,為何翻拍起真人電影來差距就這麼大呢?

主角造型個個殺馬特

美漫與日漫一個很大的區別是角色的外形,後者比前者要誇張很多很多。

美漫的超級英雄們,他們的形象都是來自於裝甲、緊身衣等裝扮,換句話說這些都屬於「外力因素」影響的造型,他們只要脫下了戰衣,絕大多數英雄平時外表都跟常人無異。

至於日漫的主要角色們,他們的造型的特點卻是自身的特徵。

比如《龍珠》,每升級一次那發量就爆炸翻倍。

還有一眾頭髮染的五顏六色光彩奪目的人物們,搭配那爆炸的髮型,誇張的服飾,而且一般日漫的主角都是十幾歲的少年少女,讓人腦子裡第一時間就想到曾經風靡一時的殺馬特家族。

這麼一來,就給真人電影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你說要是照搬原作形象吧,這一個個粉色藍色金色綠色爆炸頭海星頭各種髮型一應俱全的殺馬特,在三次元裡是有多尷尬?觀眾能看得下去嗎?

你說不按原作形象,改成現實世界裡正常人的樣子吧,但那樣就喪失了他們的標誌性特徵,而且說不定還會有粉絲怒噴不尊重原作。

對於漫改電影來說,代入感是很重要的事兒,而恰好角色的造型問題正是代入感的致命殺手。

殺馬特造型肯定是非常違和的,看著一群像耍猴戲的小孩去拯救世界,打擊罪惡什麼的,能有什麼代入感?

要改成正常形象的角色去冒險的話,那就輪到原作的粉絲們喪失了代入感,看著一個樣子根本不像自己所追的那動漫的角色,似乎他們只是掛著那個名字的另一個人。

日漫的角色造型問題,著實左右為難,改是錯,不改也是錯,所以很多時候遇到造型問題太大的,日本那邊都是直接PASS,不拍不就沒問題了。

錢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拍電影需要什麼?

錢。

那如果沒錢是不是電影就很難拍好?

對於漫改影片來說,是。

日本動漫由於世界觀經常屬於架空式的「改造式大陸」,再加上主角們各種千奇百怪天馬行空的能力,這就導致了拍攝電影所需要的資金是非常龐大的。

但日本的製作方有那麼多錢嗎?

答案是沒有。

好比《龍珠》,超級賽亞人之間的打鬥夠激烈吧?看看好萊塢拍的《鋼鐵之軀》裡超人跟反派的戰鬥。

最起碼也要這種級別的視覺效果,才能匹配到日漫原作的場面,但問題是,這需要多少錢?

《鋼鐵之軀》成本2.25億美元,折合日元超過230億日元以上。

要知道如今日本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千與千尋》也不過是308億日元而已。

錢不夠,那怎麼辦?

強行用五毛特效濫竽充數?那基本等於找死。

說來說去,為了節省成本,就只能減少需要特效的大場面數量,把各種氣勢恢宏的龐大戰鬥改成小打小鬧。

而同時為了壓縮動作戲,那文戲就不可避免的增加,大家也知道文戲又是劇本裡最重要的一環,承擔的責任很大,不管是增加還是減少都可能牽一髮動全身,改編難度很大、

這樣一來,又加劇了電影拍攝的難度。

實際上,資金也限制了導演的發揮,即使他想到什麼好點子,也會迫於錢的問題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這也是為什麼有個別原作沒有太多大場面的日漫改編成真人電影後,反而會比那些需要大量特效動作戲的名氣IP更受好評的原因。

畢竟人家原作本來就是側重文戲的。

但是,這種日漫本身也不具備成為商業大片的能力,也很難說有向全世界輸出文化影響力的特質。

要敲開世界各國觀眾的錢包,最吃香的,還是炫酷的大場面。

選材的不同

在選材的問題上,美漫跟日漫的區別則堪稱一個天堂,一個地獄。

美漫由於誕生的年代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就連載至今,因此其中所包含的故事非常非常多。

最有意思的是,其中還有非常多可以獨立成章的故事,包括英雄單人、英雄搭檔、英雄團隊等等。

一旦故事編不下去了,就來個重啟,以前的故事繼續保留但設定作廢,然後接著開始新的故事。

這就讓導演、編劇在選題材時擁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比如導演要拍深度的,就挑選一個有深度的故事;導演要拍純商業片,就挑一個打的激烈的單元,甚至還可以這邊挑選一些素材,那邊拿來一點資料,進行整合。

至於日漫則完全相反。

日漫屬於單一連載性質的漫畫,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劇情的連貫性非常強。

要想在電影的2個小時將原作的故事全部拍出來,是不可能辦到的任務。

因此只能採取截取其中一部分的方式。

但問題又來了,由於劇情的連貫性非常強,截取中段或者後段風險都非常大,觀眾很可能會完全看不懂,所以實際上只有一個選擇:老老實實拍起源。

然而,大多數日漫的最高潮環節通常都是在中間部分,你拍個起源很難掀起什麼浪花,由於劇情連貫,後續的素材也不適合過早在前期就搬出來。

換一句話說就是,對改編的限制非常大,以難度來講,可以說是地獄級的。

由於日本本身缺乏把自家一些大IP動漫完美真人電影化的能力,所以有時候也會把IP給好萊塢翻拍。

但大多數情況也是撲街,畢竟美國人又怎麼可能真正了解你們國家作品的文化跟精髓呢?

所以還是那句話,自家的文化,自家的優秀IP,就應該由本國人來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剖析:為何美漫改電影既叫好又叫座,日漫改電影卻頻頻遭遇滑鐵盧
    「對手」,但是同樣是經典動漫改編的真人電影,相比較美漫改電影熱火朝天的景象,日漫改電影卻總是遭遇最寒冷的冬天。同樣都是漫改電影,為何美日雙方漫改電影兩極分化嚴重首先,我們從雙方漫改電影的區別從投資和獲益角度分析雙方的區別毋容置疑的說,美國擁有現在世界上最好的電影拍攝資源,這也是美國漫改電影大部分都能大獲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 剖析:為何美漫改電影既叫好又叫座,日漫改電影卻頻頻遭遇滑鐵盧
    同樣都是漫改電影,為何美日雙方漫改電影兩極分化嚴重①首先,我們從雙方漫改電影的區別從投資和獲益角度分析雙方的區別毋容置疑的說,美國擁有現在世界上最好的電影拍攝資源,這也是美國漫改電影大部分都能大獲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 Netflix拍《海賊王》惹「眾怒」,漫改真人是個坑?
    過去的二十年裡,從早期二十世紀福克斯的《X戰警》和索尼的《蜘蛛俠》,到而後華納與DC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再到如今席捲全球的「漫威宇宙」與各類衍生劇,美漫藉助大銀幕和小螢屏,正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同樣是漫改,為何成敗差異如此之大?
  • 漫改真人,最難突破次元壁的問題是什麼
    漫改真人,很多人都覺得三次元永遠演不出來二次元的感覺,不管是什麼題材的漫畫動漫,到了國產電視劇必定會加感情戲,不尊重原著,漫畫動漫小說改編很少有讓人滿意的,虛假的二次元和三次元,大部分人選擇的應該是二次元,即使他不是真實存在的。
  • 美漫和日漫改編電影的差異 原來島國輸得不光是技術
    每個時段都會有一種特殊的流行趨勢,而對於ACG界來說,今年成為了漫改電影的元年,美漫和日漫在今年一共相繼有40部漫改電影上映,數量之多難以想像。但是日漫改編電影和美漫改編電影還存在很大差距,後者市場大、受眾廣、票房高,而前者明顯受限於原著粉絲的數量。
  • 好萊塢翻拍的日漫真人電影,票房永遠都是撲街
    ,知名度高的IP,很多時候屬於可遇不可求的,比如DC整個都是華納的,漫威整個都是迪士尼的,其他公司想分也分不了。這些年來,但凡是好萊塢改編自日漫或日本IP的真人電影,基本就是一個字。,通篇都不知道在講什麼,演員們一個兩個都只會在鏡頭前做出一些奇葩的動作。
  • 龍珠、火影等日漫為什麼沒有拍出漫威那樣轟動一時的真人版電影?
    但和美漫不同的是,日漫當中很少有比較成功的『漫改影』案列,哪怕是現如今,日漫的優秀作品在搬上熒幕之後,還依然保留了動漫的畫風,而非是『真人化』轉變。在我個人的映像中,貌似比較熟悉的只有『銀魂』以及『龍珠』嘗試過真人出演的先例。但從結果上來看,和漫威也好,還是和DC相比,都差了太遠太遠,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之上。
  • 每拍一部日本漫改電影,都要殺一個靠譜編劇祭天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許多漫改電影主要受眾是原作粉絲。粉絲向的漫改真人電影漫改真人時常被動漫愛好者被吐槽為「十改九毀」,人設崩壞、內容增減等問題時常被原作粉吐槽;而站在普通觀眾角度,碎片化劇情、大量玩梗則提高了觀影門檻。
  • 漫改真人電影為何頻頻打臉,央視嘉賓六公主一語道出真相
    都是為原著漫畫帶動銷量與人氣,並且在這基礎上擴大商業利益。然而在漫畫改編動畫後往往會進入下一個階段,那就是真人版電影改編。很多漫迷對這一項操作連連叫苦,並不是大家不接受自己喜歡的漫畫作品以各種形式展現出來,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品逐漸強大受眾慢慢增多也證明著自己的眼光。
  • 日本漫改電影,怎麼都成了爛片?
    雖然日漫改編真人電影想要做到原作粉和普通電影觀眾兩邊討好十分不易, 但在日本,觀眾對真人誇張造型及演繹的包容度更強,改編與還原的平衡方面,電影團隊也在不斷地進行嘗試。
  • 每拍一部日本漫改電影,都要殺一個靠譜編劇祭天-虎嗅網
    雖然日漫改編真人電影想要做到原作粉和普通電影觀眾兩邊討好十分不易,但在日本,觀眾對真人誇張造型及演繹的包容度更強,改編與還原的平衡方面,電影團隊也在不斷地進行嘗試。一般講來,若原作不是需要大量特效、擁有宏大世界觀的幻想題材,而是更貼近現實生活的內容,那麼將其改編成電影的成本更低,拍攝製作周期也比電視劇更短。演員選擇上,片方也會更青睞具備票房號召力的演員。雖然粉絲們都驚訝於橋本環奈並未飾演可愛的「書記」,而是擔任看起來更為端莊的主角四宮輝夜時,這或許是片方在權衡目標人群、作品定位後得出的結果。
  • 好萊塢翻拍《你的名字》,虹貓藍兔改編真人,網友心態崩了
    今年動漫圈和小說圈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其中就有知名作者賣出了作品版權,拍成電視劇的好事,可書粉和漫畫粉就有些傷心了,個個哀嚎著自家的房子塌了,求劇組手下留情。坦白來講能在國內拍攝還是好事,看看隔壁被好萊塢買下改編版權的《你的名字》,突然有種要撲街的感覺。
  • 「真香」的日漫IP:Netflix開發真人劇集,好萊塢搶購電影版權
    對深受眷顧的各大日漫IP而言,被人爭來搶去當然是好事,足證自身影響力之強大;對廣大日漫死忠粉而言,無論是好萊塢日漫改編電影還是Netflix真人劇,恐怕都很難讓他們買帳。 Netflix、好萊塢接連下場,12部日漫待真人化 Netflix對日漫真人化的嘗試始於2017年的電影《死亡筆記》。
  • 「真香」的日漫IP:Netflix開發真人劇集好萊塢搶購電影版權
    對深受眷顧的各大日漫IP而言,被人爭來搶去當然是好事,足證自身影響力之強大;對廣大日漫死忠粉而言,無論是好萊塢日漫改編電影還是Netflix真人劇,恐怕都很難讓他們買帳。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銀魂》《網球王子》《櫻桃小丸子》推出的日版真人電影、真人劇,口碑與市場成績並沒有想像中差。2017年的《銀魂》,由小慄旬、長澤雅美等主演,在日本上映後位列年度真人電影票房榜第一,中國豆瓣評分7.0,評分人數超過10萬。對比美版《死亡筆記》《攻殼機動隊》,這個成績已經相當不錯。
  • 金庸小說多次被翻拍,為何無人去翻拍《風雲》?
    金庸的十多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每一次的新版上映都免不了和舊版作一番比較,但最終都將面臨一番批評。黃曉明的「韋小寶」被吐槽多年,直到張一山版本出來後,觀眾突然發現原來冤枉了教主這麼多年。金庸作品的每一次翻拍都會迎來批評,但許多人仍然樂此不疲,那為何經典電視劇《風雲》自從2005年第二部後一直無人問津呢?01《風雲》根據漫畫改編,電視劇版由趙文卓、何潤東等主演。
  • 好萊塢將翻拍《你的名字》,虹貓藍兔改編真人,網友心態崩了
    今年動漫圈和小說圈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其中就有知名作者賣出了作品版權,拍成電視劇的好事,可書粉和漫畫粉就有些傷心了,個個哀嚎著自家的房子塌了,求劇組手下留情。坦白來講能在國內拍攝還是好事,看看隔壁被好萊塢買下改編版權的《你的名字》,突然有種要撲街的感覺。
  • 動物世界也逃不開翻拍魔爪嗎?
    《七龍珠》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被真人翻拍過兩次。這種奇葩造型真的很難把握啊!,看得出來造型真的很努力了。《櫻桃小丸子》在06年07年出過真人電影與電視劇,主角就是個可愛的小姑娘,反響都還可以,問題是就知道翻拍,更絕的是珠玉在前都能給翻拍出一堆垃圾,這就很讓人費解了。
  • 好萊塢日漫真人化毀原著?火影忍者真人劇集有點慌
    好萊塢對IP有強烈的渴求,各種翻拍、續集、重啟是常規操作,畢竟利用一個已有完整世界觀、已經得到市場驗證、擁有一定觀眾基礎的IP,比純粹原創劇本的風險要小得多。對於在全球都擁有影響力的日漫,好萊塢自然不會放過。
  • 這是翻拍日漫翻上癮了?又有一部日漫要拍國產電影,這部感覺還行
    近年來,隨著動漫的地位水漲船高,一些國產影視創作者們好像也把目光轉向了動漫這個地方,不過他們不是想要去拍動漫,而是把一些熱門的動漫拿過來直接改編成國產電視劇或者國產電影,不得不說這種翻拍的行為對於原作動漫的粉絲來說是一種毀原作的打擊,真人確實難以演繹出動漫中的一些美好的場面,不過創作者們似乎是樂此不疲
  • 國產真人劇又一次對日漫下手 這次輪到《NANA》了
    2005年,由中島美嘉、宮崎葵演繹的《NANA》真人電影在日本上映,由於演員與角色貼合度較高、歌曲出彩,該電影最終收穫了40億日元票房,同時讓當年《NANA》漫畫的銷量登頂年度榜單。不過,這部電影仍然存在爭議,部分粉絲認為真人版的內核不足以與漫畫原作相比較。而後續的真人電影續作則因更換主演,口碑直線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