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奪嫡之爭太多了,多得我們覺得皇宮之中,大家都是戰戰兢兢地活著,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而離開了這個世界。最著名的奪嫡之戰是玄武門之變,關於這次事件眾說紛紜,史書記載或許不能解釋我們的眾多疑惑。
許多專家在對事件的始末進行分析之後,的確獲得了許多新的線索和細節。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皇帝李淵面對李世民的奪嫡之戰,袖手旁觀,不去救他喜愛的太子呢?
李淵四個嫡子,他最愛哪個?
唐朝的這個開國皇帝共生有四位嫡子,除了第三個兒子李玄霸英年早逝外,其他三個兒子都在李淵身邊,有著重要職位。
這三個兒子各司其職,大兒子李建成比較辛苦,負責招募士兵;二子就是李世民,他的運氣最好,一直跟在李淵身邊任職;
四子李元吉留守在軍營,並沒有四處漂泊也算是幸福的。說起來李世民是最好的,因為他一直跟在李淵身邊,自然而然地結交了許多英雄豪傑,早早的就了解到了政治的真諦。
建唐之後,三個嫡子發展如何?
李淵建唐之後,仍然有許多敵對勢力沒有死心,朝事繁雜。李淵將三個兒子進行了分配,自然是立長子為皇太子,二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則設為閒職。
三個兒子中最努力的應該就算是李世民了,由於在外面屢獲軍功,後來還被加封為天策將軍,之後利用天策將軍府,李世民招募了許多幕僚。
而李世民的地位也逐漸高升,僅次於皇帝和太子。而此時的太子李建成只是守著李淵管理唐朝,四子則是天天打醬油,做著有朝一日哥哥們死了,自己當皇帝的美夢。
李世民內心委屈,開始計劃事變
即使李世民是皇帝的二子,而且戰功赫赫,但是仍然樹大招風,讓人嫉妒。甚至連李淵都決定打壓他的氣焰。
因為朝廷中的許多人都站在李世民這一邊,一個王爺的氣焰都能蓋過太子,恐怕未來太子登基當了皇上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威信。
所以李淵聯合太子李建華和四子李元吉,父子團結起來準備一起對會二子李世民。這件事讓李世民徹底灰心,覺得兄弟反目還能理解,但是父親這樣對待他是不應該的。於是李世民準備回擊。
首先,李世民將自己的心腹之人派到洛陽這個重中之重的城市,收買侍衛,將城市暗中掌控在自己手中。
而李世民真實的想法應該就是威嚇他的父親李淵。因為玄武門並非是太子東宮,而是李淵寢宮大門,與太子東宮相鄰。所以李世民只是埋伏在玄武門,使用了一系列的計策,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奪嫡事件。
玄武門奪嫡,宮延政變
李世民寫信給李淵說太子與四子和後宮的某女子有染,李淵十分生氣,派人傳令讓他的這兩個兒子前往他的住處解釋。
誰知李淵派的人剛剛走出去,高士廉就全副武裝地走了進來,說是找李淵喝茶,看來這茶也非好茶。
此時李淵和他的兩個兒子並不知道,李世民帶著尉遲恭已經埋伏在玄武門,當李世民這兩個兄弟聽令趕來之時,李世民一箭射殺了太子李建成。他本想放過四弟李元吉的,但是尉遲恭直接殺死了他的這個四弟。
始終在寢宮的李淵聽到了動靜之後,命令護衛們行動,卻沒有一個人聽令於他。這時候與李淵在一起的高士廉對他說:「既然你的兒子現在只剩下李世民一個,何不立他為太子呢?」李淵面對這一夜心驚動魄的事件,知道已經無力回天。
總結:李淵恐怕到最後一刻都很難相信自己這個二子,如此心狠,更不會想到李世民藏得如此深,將他身邊的人都買通了,他卻絲毫沒有感覺。
我們或許永遠搞不清楚玄武門事變的真相,但是,如李世民這樣心機深邃的人,能夠奪得太子之位,應該也是早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