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尉遲恭射死。李世民將自己的親兄弟殺死了之後並沒有滿足。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有一口氣殺死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短時間內,李世民殺死了十二位親人,而且還霸佔了李元吉的妻子。
當時的李世民已經殺紅了眼,可以說是能殺的、不能殺的,能做的、不能做的,他全部都做了。古代社會為了皇位自相殘害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是像李世民這樣殺得這麼徹底的卻不常見。李世民殺兄、殺侄、霸佔弟妹,這樣的行為很難讓人理解。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也沒有忘記李淵。李世民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便派軍隊「保護」李淵。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冊封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之後,李淵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稱帝,是為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前後,李世民殺了十二位親人。當時尉遲恭等人已經將李淵「保護」起來,如果李世民想弒殺李淵的話,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李世民並沒有殺死李淵,也沒有囚禁李淵。李世民為什麼沒有殺掉李淵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十個侄子,已經取得絕對勝利。李淵一共有四個嫡子,分別為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能夠繼承皇位者也就是這四位嫡子。玄武門之變前,三子李玄霸已經去世,事變中李建成和李元吉及其兒子也被殺。從嫡長子繼承制的法理上說,李世民已經成為皇位的第一繼承人。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點主要是儲君之爭。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成為儲君的第一人選,而且獲得儲君的寶座。李淵及其他庶子都不能再威脅到李世民的地位,李世民也沒有沒有必要見人就殺。李世民並沒有殺死自己其他庶兄弟,不殺死自己的父親也非常正常。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藉口是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作亂」,史稱:
「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太子「作亂」自然是做皇帝的亂,不可能作秦王的亂。李建成「作亂」,李世民則是以皇帝的名義舉兵平叛。這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理論基礎,也是李世民的輿論基礎。李世民等於是打著唐高祖李淵的旗號「平叛」,代表的是皇帝。李世民如果連李淵一起收拾了,玄武門之變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李世民就不是「平叛」,而是「作亂」。天下人就會知道「作亂」的不是李建成,而是李世民。
為了保證玄武門之變的合法性,李世民一定要牢牢抓住唐高祖李淵,要把李淵好好地「供著」。否則,玄武門之變的合法性將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主要是針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雖然李建成身為太子,但是依然沒有登基,並不算是李世民的「君」。在古代社會誅殺太子和弒君、弒父的性質和影響完全不一樣。在古代社會,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不會輕易弒君、弒父。
如果某個人弒君、弒父被證實,他很難立足,更難以當皇帝。弒君、弒父之人,一般都會背上千古罵名。比如司馬昭、宇文化及等人。司馬昭弒君之後,也就基本上意味著他與皇帝之位無緣。宇文化及弒君之後,立刻招來各路諸侯的圍攻。楊廣弒君、弒父的證據並沒有找到,也為此背了不少罵名。
宇文化及、司馬昭只是弒君,並沒有弒父。如果李世民連李淵一起殺了的話,李世民不僅是弒君,而且是弒父。弒君、弒父在古代等於是謀反、謀叛、惡逆,已經觸犯了十惡不赦之罪。普通老百姓犯了十惡不赦之罪,已經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更不用說李世民。如果李世民弒殺李淵,他將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公開弒君、弒父之人。李世民即使可以當皇帝,皇帝的合法性將會打上一個極大的問號。
中國古代從來沒有一個公開弒君、弒父的人還可以安安穩穩地在皇帝的寶座上呆著。即使李世民可以安穩地坐在皇帝的寶座上,李世民及其後代的合法性也會受到質疑。後來朱棣靖難成功,但是朱棣帝位的合法性一直困擾著他。就像劉伯溫之子劉璟所說的那樣:「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如果李世民殺死了李淵,不僅逃不得一個「篡」字,也將會逃不得一個「逆」字。所以,李世民無論如何都不能殺掉李淵。
唐朝的開國皇帝名義上是李淵,實際上大唐三分之二以上的江山由李世民打下來,李淵被三個兒子推上皇帝寶座。李淵建唐等於是一隻羊領著一隻虎、兩隻狼打天下。大老虎吃掉了兩隻狼,那隻羊又能怎麼樣呢?當時唐朝的主要兵權掌握在李世民手中,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更是大權在握。李淵深知李世民的功績、能力,也非常了解自己的處境和能力。所以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選擇了「認慫」。
李淵並沒有深究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更沒有為李建成、李元吉、孫子們打抱不平,而是選擇認慫。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很快冊封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之後,李淵又識趣地將皇位讓給李世民。李淵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李世民自己「認輸」,他可以安安穩穩地當皇帝。既然李世民已經可以安安穩穩地當皇帝,為什麼非要背個弒君、弒父的罵名呢?
玄武門之後,李世民如願以償地成為了太子、皇帝,開始了貞觀時代。李世民雖然對待自己的兄弟非常冷酷無情,卻是一代賢君。在李世民及其大臣的精心治理之下,唐朝很快走向了正軌,國力急劇增加,唐朝的影響力不斷外揚,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李世民為唐朝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