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政變」發生後,李淵是通過什麼辦法,保住自己性命的?

2020-12-22 大鄉村說歷史

在玄武門政變之後,李淵的表現可謂受到了後世的極大譴責。讓我們分析這一過程。起初,李淵還和一幫核心成員一起在海池中划船玩耍,等三個兒子來了,李淵就叫他們來幫忙調解。突然間,玄武門方向傳來激烈的打鬥聲,接著,尉遲恭「至上至下」,即身穿鎧甲,手持長矛,來到李淵面前。

我們知道,不管誰,見皇帝穿鎧甲拿武器,都是不行的。那一年,荊軻為什麼能在秦國宮中堂而皇之地追殺秦王,正是因為除了秦王沒有任何人擁有武器。而且尉遲恭見皇帝時,不僅帶著武器和鎧甲,這讓李淵暗自感覺到了危險。再者,尉遲恭是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所以可以想見,他應該是滿臉血。在尉遲恭說「秦王以太子、齊王為王,舉兵誅之」這句話時,李淵應該很清楚,尉遲恭身上的血,正是他二子的血。

任何人看到一位父親身上沾滿了兒子的血,都會感到很崩潰,更何況這位父親還是皇帝,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但他當時並沒有生氣,而是問身邊的大臣該怎麼辦?事實上,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所考慮的,不再是兒子的死活,而是自己的安危。

那時他身邊的兩個大臣,蕭瑀和陳叔達,都對他說:「建、元二人既無謀略,又無功勞,疾秦王功高望重,共謀奸謀。今朝秦王已被討而誅之,秦王功德無量,願以天下為基,陛下若以元良為基,委之國務,無復復。根據他們所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他們要麼就是在此時看清了形勢,倒退到了李世民的陣營裡。要不然就是被李世民爭取過的人,此時自然會竭力討好李世民。

但無論如何,作為一位大臣,當時所說的那句話,其實已經說明了一點,他們已不再把李淵看在眼裡。不僅敢公然為李世民說好話,而且還讓李淵「處元良,委之國務」,即讓李淵交出王位。

一邊是尉遲恭「長矛相向」的李淵,一邊是蕭瑀和陳叔達讓李淵「管國事」的陳叔達,實際上是一種毫不掩飾的公開逼迫。只有在那些文臣武將逼李淵的時候,李淵才真正感到害怕。那時他想的已經完全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自己的安危。

於是李淵說:「善!這是我的夙心啊!他一點也沒有責怪李世民,也沒有責罵他,更沒有責罵他一直以來的願望。

李淵顯然說了假話。假如他真要傳給李世民,早就做了,還能因此避免像玄武門政變這樣的悲劇。但他怎麼沒按時做呢?他只是不想這麼做。說到底,李建成是嫡長子,傳位給嫡長子是沒有道理的。

但當他發現自己受到了威脅,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時,他轉而支持李世民。

而李淵還不單如此,在尉遲恭的請求下,他立即將兵權全部交與李世民。「敬德請降手詔,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李淵既是皇帝,又是兵部尚書,要對付李世民,這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另外,一個殺了自己兄弟的人,作為親爹,不去對付他們,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不僅決定讓出王位,而且決定也讓出軍隊的權力。

人們也許不明白,李淵既然是皇帝,又有兵權,他為何要立即交出兵權,將自己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掌握了王權和兵權的他,不是更安全了嗎?

事實上沒有,因為看到了,他已經被李世民的人圍住了,李世民的人,隨時都有可能要他的命。即使有兵權,怎麼能發調令出去呢?也許只要他發出一道命令,尉遲恭的矛頭就會抵住他的脖子。

李淵討好李世民還不徹底。見李世民時,他竟說出「最近以來,幾有投杼之惑」這樣的話來。即自己「不明」,被自己所迷惑。很明顯,這是為了表示歉意而巴結李世民。

儘管說,李淵殺兒子的行為,刷新了我們的三觀。但是也正是因為李淵沒有反抗,反過來又竭力配合李世民奪位,所以玄武門之變得到了最好的收尾,大唐也進入了正軌,進入了李世民時代。對於整個大唐以及普通百姓來說,這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啊。

相關焦點

  • 「玄武門之變」完全是李世民的責任嗎?皇帝李淵又有哪些過失呢?
    身為皇子的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軍事政變,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命令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帶領秦王府的人馬,衝進皇宮,解除了皇帝身邊的禁軍,將皇帝李淵劫持,將皇帝李淵趕下皇位,淪為有名無權的「太上皇」。從表面上來看,是李世民不守人臣之道,犯上作亂。
  • 玄武門之變的疑案,唐高祖李淵為何沒有命令外地勤王軍隊救駕?
    玄武門下兄弟相殘但玄武門之變中也有很多疑點值得商榷,比如當事變發生之時,為何長安城內的太子府軍隊沒有救駕?而事件發生後,也沒有外地的勤王部隊進攻長安?到底是來不及還是另有隱情?我們嘗試通過當時唐朝的具體情況分析一下是怎樣的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玄武門之變本質上是一種斬首行動,力求以快取勝玄武門之變本質上是一種奪位行動,通過控制當時的大唐皇帝李淵,並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另一位親王李元吉,來達到控制大唐中樞機構的目的。
  • 玄武門之變過程中,如果李淵不退位交出權力,李世民會殺他嗎?
    爆發於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宗室內部權力鬥爭白熱化的表現形式,在這場流血政變中,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陣營慘敗,死於非命,秦王李世民孤注一擲,險中取勝,奠定了登上皇位的根基。要看玄武門之變後,假如李淵不識時務主動退位交出權力,李世民是不是會弒君弒父?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不殺了李淵?弒君、弒父別想當穩皇帝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尉遲恭射死。李世民將自己的親兄弟殺死了之後並沒有滿足。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有一口氣殺死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短時間內,李世民殺死了十二位親人,而且還霸佔了李元吉的妻子。
  • 權力爭奪戰,喋血玄武門
    每一樁血案,每一次宮廷政變都有一個或多個誘因。那麼玄武門血案的誘因是什麼?是什麼導致了皇族兄弟間的殘殺?這得從皇子們的爹娘說起。先說李淵,他出身貴族,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楊堅是他的姨夫。隋煬帝即位後,十分器重李淵。
  • 玄武門之變,李淵為什麼袖手旁觀,任李世民叛亂,不救太子?
    歷史上的奪嫡之爭太多了,多得我們覺得皇宮之中,大家都是戰戰兢兢地活著,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而離開了這個世界。最著名的奪嫡之戰是玄武門之變,關於這次事件眾說紛紜,史書記載或許不能解釋我們的眾多疑惑。
  • 尉遲恭做了什麼,才獲得「玄武門之變」中的首功
    尉遲恭乃是唐朝時期大將,跟隨李世民徵戰沙場立下不少戰功,「玄武門之變」勝利後,尉遲恭獲得首功,李世民將齊王府第以及府中所有財寶、器具統統賞給了他。尉遲恭在「玄武門之變」前後做了些什麼才獲得如此殊榮?第一,尉遲恭忠心不二。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沒殺李淵,卻娶了大嫂,這是什麼腦迴路?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隋朝末年為了輔助父親打天下,打過無數戰役,建國之後被父皇封為秦王,之後憑藉玄武門之變成為李淵之後的新一任皇帝。唐太宗的名氣太大,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治國之道,都有著過人的一面。
  • 玄武門之變到底是誰挑起的?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感知,太多人對「玄武門之變」,存在著錯誤理解與認知,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歷史事件稱謂為「玄武門之變」呢?而不是,稱為「玄武門事件」?或「玄武門慘案」呢?人們知不知道,玄武門事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個「變」字!這個「變」字,就指:事件的改變、變更、劇情發生了變動!什麼是「變」?
  • 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的後人結局如何?有人活下來嗎?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隱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門事變之後,有沒有後人活下來呢? 其實是有的。只不過,李建成的後人,活下來的方式,有些特殊。公元626年,隨著一場玄武門事變的爆發,唐朝的高層權力架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已經年滿六十歲的唐高祖李淵,親眼目睹了一場手足相殘的悲劇,親眼目睹自己的二兒子,幹掉了自己的另外兩個兒子。
  • 大唐滅亡後,他們相聚在地府,唐高祖李淵第一個要抽的人是誰?
    大唐,在幾百年之後,走向了亡國之路,這是開國之君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在他們的心裡,大唐要萬萬年的基業才對。然而,歷史的車輪,不會在單一軌道上行走。唐高祖李淵,雄才大略,出身豪門世家,在隋朝末年,看到大隋朝的形勢已去,就安排李世民多次進京打探消息。當看到時機已到時,就順應天意,在晉陽起兵,帶領李建成、李世民直去長安。
  •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敢霸佔漂亮嫂子,為何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玄武門之變,對評價李世民來說,一直都是繞不過的坎。而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每個舉動都充滿了深意,比如說取走了自己的弟弟的妻子,逼迫李淵退位。但是為什麼此時的李世民有能力有地位,取走了兄弟的妻子,卻不願意對自己的父親痛下殺手呢?
  • 玄武門兵變的時候為什麼沒有救駕軍隊來保護太子李建成?
    據《大唐六典》記載:東宮領有親、勳、翊三府及廣濟等五府府兵,初步估算,常駐在東宮內的衛士多達千餘人,如果算上駐紮在城內各處的府兵和齊王府衛隊,李建成在事變當天可以直接調動的軍隊有數千人,事後也證實,當日攻打玄武門的太子軍隊在2000人左右。李建成之所以毫無還手之力,一方面是李世民在政變前,進行了充分準備。
  • 重讀「玄武門政變」——即是輝煌,也是魔咒!
    「背禮違義、棄父逃君,人神共怒、天地不容」,當李世民寫下這麼慷慨激昂的詞彙時,不知他的腦海中是否會浮現出武德九年的「玄武門政變」。當齊王李佑剛被平息,又爆發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案,繼而,身為皇四子的魏王李泰又捲入奪嫡之爭……同樣的皇子謀反,同樣的皇子奪嫡,同樣的兄弟相殘!
  • 為什麼說尉遲敬德是玄武門之變最大的功臣,他究竟做了些什麼?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唐高祖李淵的皇后生有四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 (早亡) 、四子李元吉。在這四個兒子中,長子李建成為人精明能幹,四子李元吉為人勇武超人。不過,戰功最多也最有謀略的,當數次子李世民。
  • 李世民靠政變奪取皇位,李淵去世前留14字遺囑,後應驗在其子身上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從晉陽起兵後,帶著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揮師南下,3個月後就攻入了長安,618年5月,李淵稱帝,建立了唐朝後,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幼子李元吉為齊王。當時天下群雄四起,為了一統天下,李淵自然四處派兵去徵伐。
  • 李建成被殺後,他漂亮的太子妃下場如何?你可能永遠不會相信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將本為太子的李建成殺害。事後兩個月高宗李淵將皇位傳給李世民,自此開啟了長達23年的貞觀之治。在政治上太宗李世民是少有的英主。但是說起玄武門之變的殘忍,從很多歷史古籍中都能知曉一二。
  • 「玄武門之變」,李淵只能無奈妥協,禁軍與其餘兵馬為何不阻止
    古往今來對唐太宗的歌頌史料不勝枚舉,但世人對於李世民的印象,似乎都繞不開「玄武門之變」,誠然這是李世民一生中抹不去的「汙點」。而在此宮廷變亂事件中,有許多史料未記錄,使得後人難以理解的謎團。例如秦王李世民深居帝都,在他準備發動變亂前期,李淵並未事先察覺到風聲,而且自始至終李淵在這場巨變中的「存在感」十分的低,他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們自相殘殺,而沒有命令禁軍幹預?
  • 玄武門之變後,秦瓊與尉遲恭一個修仙一個裝病,究竟發生了啥?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次政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相繼慘死在李世民的手中,連同他們的親眷以及黨羽都被斬盡殺絕。曹丕當年雖然忌憚曹植,但好歹在聽完「本是同根生」這句詩之後,還是選擇了放自己的兄弟一馬,千年以來被人捧上天的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做得是相當不厚道。
  • 李世民逼李淵退位,李淵含淚說出這句話,不料16年後全都應驗
    皇室奪權是史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宗室取代皇室的地位,在封建時期,皇室奪權經常發生。這類事件在中國歷史上頗多,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兩次,一次是清朝九子之爭。還有一次是康熙九子爭位,另一次是唐朝年間的玄武門事變,這次終於成就了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