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區新石器早期考古學文化研究

2020-12-04 光明網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笑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山東地區新石器早期考古學文化研究」,其最終成果專著《後李文化研究》日前完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山東在魯北地區發現一種早期新石器文化——後李文化。後李文化的發現與確立,為山東地區史前考古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使這一地區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文化的距離大大縮短,為我們區別和尋找更早期新石器文化奠定了基礎。

一、主要內容及觀點

(一)關於後李文化的研究。後李文化時期遺物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有所發現,但由於資料缺乏,地層依據且較零散,人們對其文化面貌認識不清,往往將之歸為北辛、大汶口、龍山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臨淄區後李遺址一期文化的發現,明確了該類文化遺存的相對年代(早於北辛晚期)及文化面特徵,進而在魯北地區文物普查資料中,找到許多這一時期的遺存和線索,以此提出了後李文化的命名問題。章丘西河、小荊山的發現與發掘,使後李文化的文化面貌更加清晰。前埠下遺址的發掘使後李文化分布範圍從小清河流域擴大至為濰河流域。後李文化測定年代為距今8500—7500年,其大型房址的普遍存在及墓葬中無隨葬品所表示的無等級之分的特點與母系大家族相聯繫。因此,後李文化應界定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

後李文化有其獨特的文化面貌,小荊山遺址的鑽探資料表明後李文化時期環壕聚落已經存在。後李文化的房子多為半地穴建築,面積多在20—50餘平方米,房內大多留有房屋使用時的日常用品及生產工具,反映了房子廢棄前的原貌,使我們可以判斷房內不同區域的用途。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儘管後李文化墓葬排列整齊,具有明顯氏族墓地的特點,但墓葬內除少數隨葬以小量裝飾品外,不見其他日常用品及生產工具,反映了個人私有財產的貧乏。後李文化大多數灰坑內遺物甚少,個別坑有完整的陶器的灰坑及後李、彭家莊遺址結構規整的溝當有專門的用途。後李文化的遺物中以陶器最具特色,陶器以含砂陶為主。除前埠下遺址陶器的含砂羼滑石粒外,很少夾雜別的羼和料,不見泥質陶。陶色以紅、紅褐為主。由於燒成溫度較低,受火不均勻,常在一件陶器上見幾種陶色。以圜底器佔絕大多數,有少量平底器、圈足器,晚期出現多乳丁足器。器類單調,以各種型式的釜為主,、碗佔一定比例。此外有罐、壺、盂、盆、箕形器、蓋、杯、盤、支腳等。後李文化的石、骨、角、蚌器比較發達,磨製石器達到較高的水平。

(二)重要遺址綜述。主要對各遺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歷史沿革及發掘過程與收穫進行了闡述。通過論述及回顧,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各遺址所處的自然及歷史環境,了解我們對於後李文化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這是在發掘報告中所沒有或無法表達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對一些發掘中的得失問題進行了檢討,使我們在對後李文化進行研究時,減少許多誤導,如小荊山的面積、房址的柱洞等問題,前埠下陶釜的扳耳所佔比例等等,都是研究後李文化等所應注意的問題。

二、學術價值與影響

「後李文化研究」課題除取得以上學術成果外,還有其深刻社會意義和影響,主要表現為:

1、該項成果填補了黃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一項空白。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黃河中遊地區發現白家村文化(或稱為老官臺文化等),在下遊河曲地帶(指古代黃河)南側發現裴裡崗文化,東北側發現了徐水南莊頭遺址及磁山文化等早期新石器文化。黃河東南部與泰沂山脈之間則是一片空白。2、課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影響著山東地區幾年來該時期遺址的發掘工作。課題從後李文化的分布範圍、文化面貌、聚落形態、埋葬習俗、工藝技術、經濟類型、社會結構、分期與年代、類型與源流、環境與文化、傳播與影響等多個角度加以研究。在翻檢以往的資料中,發現許多資料在發掘過程中沒有被注意到或注意力不夠。3、後李文化研究成果為我們以後尋找該類文化遺存及在山東地區尋找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文化之間的古遺址提供了線索。4、該成果的完成,也使我們認識到以往許多工作的不足。如墓葬發掘數量太少,遺址發掘應從聚落研究的角角大範圍揭露,對已發現的遺址應進行認真細緻的鑽探及發掘過程中對動物遺骸採集、植物土樣的收集、測年標本的選取等等,都是以後在對後李文化和其他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所應注意的。

相關焦點

  • 內蒙古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
    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和歷史發展情況的不同,內蒙古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頻繁,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比較集中,在各自區域內形成了相應的考古學文化譜系,使得中華文明在這一地區出現繁榮局面。一個是內蒙古東南部的西拉木倫河和大凌河支流地帶,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有自己的淵源和發展序列,是一個具有獨立發展性質的文化圈。
  • 原始社會——山東古代文化遺存
    這是山東首次發現的猿人化石,它填補了中國古人地理分布上的一個空白,是中國考古學的一項重大收穫。▲沂源猿人頭蓋骨化石這些發現擴大了考古學研究範圍,為探討我國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和農業的面等問題,提供了一批珍貴的新資料。
  • 考古學空間性研究:從文化史到聚落形態的多重空間建構
    (2) 考古學文化概念中所蘊含的空間概念:考古學中的文化概念源於人文地理學和人類學的理論。20世紀早期, 「文化區域」是人類學中的基礎概念。文化區域則意味著缺少層級和政治整合的大片區域中的一致性, 文明則隱含著對「高級文化」和政治集中化的國族精神 (volksgeist) 主義[30]。考古學從人類學借用了文化區域的概念, 形成了考古學文化。
  • 許宏:二里頭與中原中心的形成——「二里頭考古與中國早期文明...
    其次,中原形成文明的中心,從當時的考古探索來看,只能上溯到二里頭文化時期。二里頭較之此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區域文化,是一種質變和飛躍。最後,「(各)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自有演化的序列」,有相對的「文化圈」,也即尚無中心可言。 蘇秉琦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劃分為六大區系,並將中國新石器時代各區域考古學文化的這種多元狀態形象地比喻為「滿天星鬥」。
  • 推動考古學與歷史學對話融合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重要的考古學文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良渚遺址區內反山、瑤山、匯觀山、莫角山、良渚古城等遺址相繼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玉器、陶器、漆器等精美文物,共同勾勒出了良渚文化鼎盛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社會形態。
  • 訪談︱徐堅:中國早期考古學和博物館的日本淵源
    濱田耕作研究興趣廣泛,日本古代文化,尤其是彌生文化,是他的主要研究範疇,另外,他在古典藝術史和基督教文化上也有建樹。不過,中國考古學中的濱田耕作基本被隱去了這些側面。其次,機緣巧合的是,涉獵東洋考古學的濱田耕作在日本考古學中具有開創價值,草創時期的日本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基本都是由他奠定的。當中國考古學需要輸入學理時,濱田耕作當然成為不二之選。
  • 「藍色革命」:新石器生活方式的發生機制及指標問題(之一)
    其實,與早期研究者追求建立文化普遍化的理論模型不同,近來一些學者已注意到,新石器革命在不同地區的發生發展機制及其實踐過程並不一定相同。[19]可是,前述各種假說大多利用西亞地區的資料,並不具有全球普遍性。
  • 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
    考古學是研究歷史的,這是考古學者的明確目標。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如何把握?這是考古學者需要思考的。 重建史前史 在重建史前史方面,考古學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海岱及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後城咀石城龍山時代石城甕城內出土玉刀「後城咀石城甕城是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將馬面、甕城的出現年代提前至龍山時期,其城門結構特徵在河套地區龍山時代石城中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與中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考古學材料
  • 浙江發現延續五千餘年聚落 將完善寧波考古學文化序列
    圖為東門村遺址馬橋文化房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7日電(江楊燁)12月17日,記者從浙江省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了解到,寧波已完成慈城東門村遺址考古挖掘。據了解,東門村遺址自河姆渡文化四期至明清時期,幾無間斷,延續五千餘年。該遺址將完善寧波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圖為東門村遺址出土馬橋文化遺物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供圖東門村遺址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東門村舊址,遺址北部和東部原本臨近小山丘,大體處於C形山岙內,海拔約2.6米,分布面積約18000平方米。
  • 龍圖騰: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認同與傳承
    本文以我國新石器至夏商時期考古發現的龍紋為基礎,梳理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發展與傳承,探討龍逐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的脈絡。 地緣與風物:仰韶時代與龍文化起源 中華龍文化歷史悠久,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中,距今7000~5500年的仰韶文化已開始出現原始的龍紋,如魚龍、蛇龍、豬龍、鱷龍等。這些早期龍形文化遺存的產生,與自然崇拜密切相關。
  • 解密上山文化:一萬年前誰種稻
    2006年,上山文化作為長江下遊及東南沿海地區最久遠的新石器文化終獲命名。從2000年至今,可歸於上山文化的考古遺址在錢塘江上遊及相鄰靈江流域已發現19處。多處都有稻作農業遺存出土。 如何證明上山先民已著手馴化水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雲飛研究員說,稻穀與稻稈小枝梗的連接部位「小穗軸」可以作為重要證據。
  • 半月談丨解密上山文化:一萬年前誰種稻
    2006年,上山文化作為長江下遊及東南沿海地區最久遠的新石器文化終獲命名。從2000年至今,可歸於上山文化的考古遺址在錢塘江上遊及相鄰靈江流域已發現19處。多處都有稻作農業遺存出土。如何證明上山先民已著手馴化水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雲飛研究員說,稻穀與稻稈小枝梗的連接部位「小穗軸」可以作為重要證據。
  • 王巍:「十三五」期間中國考古學的主要成就
    目前,已經批覆「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新石器時期)」「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夏商周時期)」「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夏文化研究」和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甘肅武威吐谷渾王族墓地考古等10餘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與此同時,積極引導全國各地的考古機構圍繞「考古中國」設計主動發掘項目,增強發掘的科學性和學術性。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但是,在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基礎研究還較薄弱,尚未建好文化遺產價值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考古學的發展有其自身學科的特點,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還必須以國家需要為導向。考古學不是純學術的專業,而應是以專業為基礎,引導人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著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目的而發展。正如考古前賢蘇秉琦先生所倡導:使考古工作成為人民的事業。
  • 山東臨沂地區發現北辛文化環壕聚落!壕溝剖面非常規整 形似倒三角形
    山東臨沂地區發現北辛文化環壕聚落!壕溝剖面非常規整 形似倒三角形時間:2020-08-12 12: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東臨沂地區發現北辛文化環壕聚落!
  • 這些考古項目,帶來夏文化研究新進展
    新石器晚期的手工業又有著怎樣的發展……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夏文化和新石器晚期的考古發現。、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諸多因素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 考古學的方法論——器物的製法和用途
    這對研究各個時代的生產和技術發展水平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例如古代的銅器,其原材料成份有純銅、銅錫合金、銅鉛合金、銅錫鉛合金之分,必須分析,才能得到確切的鑑定。古代的鐵器,就其質地和製法而論,有鑄件和鍛件之分,也有鐵質和鋼質之別,而鋼質又有低碳鋼、中碳鋼和高碳鋼之分,因製法的差異,又有「百鍊鋼」和「炒鋼」等區別,特別是早期的鐵器有時系用隕鐵製成,不能與人工冶煉的鐵相提並論。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跨界與交流:歷史學與考古學的對話」、於北京召開的「族徽:早期金文與商周社會討論會」;8月於鄭州舉辦的「中國古代文明化進程模式研討會」;9月於河南鄭州召開的「兩周古城與大遺址保護研究學術研討會」、於山東章丘舉辦的「從大汶口到城子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黃河下遊國際學術會議」、於日本東京舉辦的「亞洲鑄造史學會年會」、於山西臨汾舉辦的「中國社科論壇——早期都邑文明的發現研究與保護傳承國際學術論壇暨紀念陶寺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