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笑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山東地區新石器早期考古學文化研究」,其最終成果專著《後李文化研究》日前完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山東在魯北地區發現一種早期新石器文化——後李文化。後李文化的發現與確立,為山東地區史前考古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使這一地區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文化的距離大大縮短,為我們區別和尋找更早期新石器文化奠定了基礎。
一、主要內容及觀點
(一)關於後李文化的研究。後李文化時期遺物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有所發現,但由於資料缺乏,地層依據且較零散,人們對其文化面貌認識不清,往往將之歸為北辛、大汶口、龍山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臨淄區後李遺址一期文化的發現,明確了該類文化遺存的相對年代(早於北辛晚期)及文化面特徵,進而在魯北地區文物普查資料中,找到許多這一時期的遺存和線索,以此提出了後李文化的命名問題。章丘西河、小荊山的發現與發掘,使後李文化的文化面貌更加清晰。前埠下遺址的發掘使後李文化分布範圍從小清河流域擴大至為濰河流域。後李文化測定年代為距今8500—7500年,其大型房址的普遍存在及墓葬中無隨葬品所表示的無等級之分的特點與母系大家族相聯繫。因此,後李文化應界定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
後李文化有其獨特的文化面貌,小荊山遺址的鑽探資料表明後李文化時期環壕聚落已經存在。後李文化的房子多為半地穴建築,面積多在20—50餘平方米,房內大多留有房屋使用時的日常用品及生產工具,反映了房子廢棄前的原貌,使我們可以判斷房內不同區域的用途。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儘管後李文化墓葬排列整齊,具有明顯氏族墓地的特點,但墓葬內除少數隨葬以小量裝飾品外,不見其他日常用品及生產工具,反映了個人私有財產的貧乏。後李文化大多數灰坑內遺物甚少,個別坑有完整的陶器的灰坑及後李、彭家莊遺址結構規整的溝當有專門的用途。後李文化的遺物中以陶器最具特色,陶器以含砂陶為主。除前埠下遺址陶器的含砂羼滑石粒外,很少夾雜別的羼和料,不見泥質陶。陶色以紅、紅褐為主。由於燒成溫度較低,受火不均勻,常在一件陶器上見幾種陶色。以圜底器佔絕大多數,有少量平底器、圈足器,晚期出現多乳丁足器。器類單調,以各種型式的釜為主,、碗佔一定比例。此外有罐、壺、盂、盆、箕形器、蓋、杯、盤、支腳等。後李文化的石、骨、角、蚌器比較發達,磨製石器達到較高的水平。
(二)重要遺址綜述。主要對各遺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歷史沿革及發掘過程與收穫進行了闡述。通過論述及回顧,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各遺址所處的自然及歷史環境,了解我們對於後李文化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這是在發掘報告中所沒有或無法表達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對一些發掘中的得失問題進行了檢討,使我們在對後李文化進行研究時,減少許多誤導,如小荊山的面積、房址的柱洞等問題,前埠下陶釜的扳耳所佔比例等等,都是研究後李文化等所應注意的問題。
二、學術價值與影響
「後李文化研究」課題除取得以上學術成果外,還有其深刻社會意義和影響,主要表現為:
1、該項成果填補了黃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一項空白。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黃河中遊地區發現白家村文化(或稱為老官臺文化等),在下遊河曲地帶(指古代黃河)南側發現裴裡崗文化,東北側發現了徐水南莊頭遺址及磁山文化等早期新石器文化。黃河東南部與泰沂山脈之間則是一片空白。2、課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影響著山東地區幾年來該時期遺址的發掘工作。課題從後李文化的分布範圍、文化面貌、聚落形態、埋葬習俗、工藝技術、經濟類型、社會結構、分期與年代、類型與源流、環境與文化、傳播與影響等多個角度加以研究。在翻檢以往的資料中,發現許多資料在發掘過程中沒有被注意到或注意力不夠。3、後李文化研究成果為我們以後尋找該類文化遺存及在山東地區尋找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文化之間的古遺址提供了線索。4、該成果的完成,也使我們認識到以往許多工作的不足。如墓葬發掘數量太少,遺址發掘應從聚落研究的角角大範圍揭露,對已發現的遺址應進行認真細緻的鑽探及發掘過程中對動物遺骸採集、植物土樣的收集、測年標本的選取等等,都是以後在對後李文化和其他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所應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