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

2020-12-19 騰訊網

考古學是研究歷史的,這是考古學者的明確目標。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如何把握?這是考古學者需要思考的。

重建史前史

在重建史前史方面,考古學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以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二卷《遠古時代》為例。該卷主編為蘇秉琦,內容除序言與後記外共分四章:我們的遠古祖先(約180萬年前至1萬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萬年至前3500年)、銅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周邊地區的遠古文化。《遠古時代》用考古資料與研究成果重建了中國史前史。

考古學可以重建中國史前史,充分體現了考古學學科特點:善於長時段的、歷史與文化發展進程角度的宏觀考察,避開了對精確年代和具體歷史事件的把握。《遠古時代》對中國史前史社會發展脈絡的全面梳理,高屋建瓴,氣勢恢宏。中國古籍中有不少關於農業發明人的傳說,神農、烈山氏、棄、黃帝等,不一而足。這些傳說人物都是考古學無法考證的。考古學可以確證的是,中國的北方是粟和黍的起源地,南方是稻的起源地。中國有兩個而不是一個農業起源中心且各具特色,在史前時期就形成了南北兩大農業經濟文化區和兩種農業體系。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應屬後人對荒遠時代的一種推想,五帝的說法也只是後人用千古一系的思想整理出來的古史傳說。這些古史傳說人物也都是考古學難以考證的。嚴文明指出:「現在還有人提出搞『五帝工程』,這是不可能的。」(《不懈的探索——嚴文明先生訪談錄》,《南方文物》2006年第2期)龍山時代分布著許多考古學文化,《遠古時代》將它們分別同傳說中的一些部落集團分布地域相聯繫。這是一種探索,很難確證。僅部落集團的組成、部落集團內部各部落的考證,就是一項漫長而艱難的探索課題。

如果考古學缺乏考古學文化和族屬相互關係的解釋理論,所有關於考古學文化古史屬性的討論都將陷入歧義紛爭的局面。《遠古時代》分析了城堡的出現,總結了淮陽平糧臺城堡的幾個特點:規劃整齊、防衛設施嚴密、有公共下水道設施、有較高級的房屋建築、有手工業設施、有宗教活動的遺蹟。《遠古時代》指出:平糧臺城址已經具備早期城市的基本要素,應是政治中心,也可能是經濟中心和宗教中心。至於平糧臺城堡的古史屬性,《遠古時代》沒有考證。為什麼?不具備考證的條件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平糧臺城堡發掘近年又有了新成果,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李新偉據此推測,平糧臺城堡「更像以大型都邑為核心的社會組織之下較高級別的軍事性聚落」(《東西對峙 何處中原》,《中國文物報》2020年5月8日第5版)。

探索夏文化

探索夏文化是考古界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也是史學界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應當感謝考古界與史學界前輩的睿智,在沒有確定夏文化之前,他們提出了「探索夏文化」的重要課題。用考古學方法探索夏文化,從徐中舒的著名論文《再論小屯與仰韶》發表算起,至今已89年了。

探索夏文化,離不開二里頭遺址。1959年4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一行在豫西調查「夏墟」。5月16日,在偃師縣境內發現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六十多年來發現了宮城、宮殿建築群、城市幹道網、青銅器鑄造作坊、青銅禮樂器群、青銅近戰兵器、綠松石器作坊等遺蹟遺物。二里頭遺址是早期都邑遺址。以二里頭都邑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原文化區的中心文化。二里頭文化已經進入了國家文明社會。以上的考古發現與考古研究成果都得到了考古界與史學界的確認,已成定論。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雖然已得到學術界大多數學者的認同,但還有學者持不同的學術觀點。二里頭文化作為探索夏文化的重點,是探索夏文化非常有希望的對象,只是缺乏確證,目前難以定論。面對精確年代和具體歷史事件的把握,確證夏文化與重建史前史的根本不同點在於前者無法避開,後者可以避而不談。

確證夏文化,夏代文字材料的發現將起到關鍵性作用。潛心研究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徐旭生,將見於商末周初的金文,《今文尚書·虞夏書》的《甘誓》一篇、《商書》《周書》,《周易》的封駁辭,《詩經》,《左傳》,《國語》及其他的先秦著作作為第一等古代文獻。在探尋史實中,「只敢求其可知者,不敢求其不可知者。所採用的材料,甄選西周、春秋、戰國人的早期傳說,不敢輕易離析這些傳說」。在談及怎樣來治傳說時代的歷史時,徐旭生客觀地指出:「傳說時代的史料和歷史時代的史料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點,為前者的可靠性比後者的可靠性差。」(《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筆者認為,傳說時代的史料和歷史時代的史料在性質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點:前者為後人的追述,後者為當時的記述。現有的先秦文字材料均為後人對「禹」與「夏」的追述,即所謂歷史記憶。保利藝術博物館2002年在香港購回的西周中期公盨,該器內底的銘文至多證明了禹其人其事盛傳於西周。

1977年11月,鄒衡首倡二里頭文化1—4期都是夏文化之說。在其後的二十年中,他在學術上幾乎完全處於論戰的狀況。直至1997年11月「夏商周斷代工程」全國性會議,才基本肯定了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一個學術觀點的提出,從遭到大多數學者的反對,逐漸轉變為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走過了漫長的論戰過程。論戰的過程就是學術探索的過程。鄒衡在二十年的論戰中,堅持的是自己的「意見」,堅持的是自己的「觀點」,堅持的是自己的「學說」,堅守的是一種始終不渝的探索精神。鄒衡曾經坦言:「我並不認為我的一切論點都是正確的,總有需要修正、補充甚至改變的地方,經過討論或者論戰,會把問題弄得更加清楚,更加深入。」(《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挖掘曾國史

曾國的歷史,文獻記載語焉不詳。曾國史可以說基本上是挖出來的,也可以說是考古學重建古史的一個成功範例。

宋代趙明誠的《金石錄》「安州所獻六器銘」條,就有出土「曾」字銘文青銅器的記載。20世紀30年代安徽李三孤堆遭受的三次盜掘,出土了「曾姬無卹壺」等成千件青銅器。從1966年京山蘇家壟考古發現了「曾侯仲子斿父」銘文銅器算起,五十多年間的考古發掘,陸續發現了曾侯諫、曾侯犺、曾侯陭、曾侯絴伯、曾侯仲子斿父、曾伯、曾侯寶、曾穆侯、曾侯昃、曾侯得、曾侯與、曾侯、曾侯乙、曾侯丙等一系列曾侯墓,年代跨度從西周早期經春秋時期至戰國中期。在一系列的曾侯墓及大量的貴族墓中,出土了數量可觀的有銘青銅器,確證了葉家山墓地與廟臺子遺址、郭家廟墓地與忠義寨、周臺遺址、蘇家壟墓地與遺址、義地崗墓群和擂鼓墩墓群及安居遺址主要為曾國遺址遺存;確證了曾國與楚國、鄧國等有通婚關係;確證了曾國幾百年來疆域範圍的演變。隨著考古研究工作的進一步展開,曾國的歷史脈絡逐漸清晰,必將成就一部《曾國史》的問世。

總而言之,考古學重建古史切莫簡單地與後人追述的文字材料對號入座,出現「歷史學者在東方論夏史,考古工作者在西方挖夏文化」的尷尬局面。考古學要堅持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學科傳統。古史在尚未得到當時文字材料確證之前,考古發現和研究永遠在探索的路上。當然,考古學作為一門科學研究,允許假說或推測。但是,任何未知的假說或推測,必須在已知的基礎上進行探索。例如,未知的夏文化必須在已知的商文化基礎上進行探索。如果任何未知假說或推測是建立在未知的假說或推測基礎上,南轅北轍的結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分期與斷限: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的「古史」表述
    內容提要:在20世紀的中國歷史撰述中,對「古史」有多種表述方式,大致為:「三段分期法」中的「上古史」,「特徵分期法」中的「古史」,「斷代史」中的「先秦史」,「五種社會形態」中的「古史」。在對歷史加以分期時,呈現出對「古史」的多方面表述以及關於「古代史」的不同界說。有關「古史分期」問題的探討和學術回顧,既存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①本文主要從歷史書寫(敘述)的角度,探討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古史」的不同表述及內在原因,以就教於方家。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我們有義務把我們探源工程15年的成果以及中國考古學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更好、更多樣的形式介紹給國內外民眾、學術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 雷興山中國考古學透物見人,重建了古代史,初步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與文化價值,取得了巨大成就。
  • 聖墟:石昊不是虛構出來的,他只是不屬於這部古史
    到如今我只相信當年在《完美世界》中的那些人說的,石昊他不屬於這部古史,屬於另一片古史的人。當年那些人也是夠厲害的,竟然能夠推算出石昊不屬於這片古史。是另一部古史,也不知道那部古史到底是什麼,所有人都是畫中人嗎?又是誰在主導這一切。也許當年的大劫不知有多大,很多人都死了,荒天帝對於輪迴的感悟極深,續寫了這片古史。
  • 考古學空間性研究:從文化史到聚落形態的多重空間建構
    王芬曾重建大汶口墓葬空間布局與各級血親組織和財富私有化之間的關聯, 但其分析視角忽略了遺址和墓葬的對應關係[38]。目前考古學研究認識到關於社會組織的研究存在著許多可供選擇的路徑, 這種情勢在考古學利用區域內文化因素分析、聚落考古重建古代社會複雜化進程中的努力中表現出來, 而這些不同的空間觀源自於考古學及社會學用來理解人類行為的各種各樣的觀點及其各不相同的哲學理路。  伊恩·霍德指出不同的行為過程完全可能生產相同的空間形式。
  •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去偽存真 考而後信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告誡人們對傳世文獻要善於鑑別真偽,不可盲從。《漢書·藝文志》所提到的《文子》《伊尹說》《力牧》《風后》等書,班固即以「依託」言之。
  • 聖墟:萬古長天一畫卷,荒天帝以身入輪迴,整片古史是他的觀想?
    整片古史只是荒天帝的觀想?看過《完美世界》的兄弟姐妹都知道,荒天帝最後一個人獨斷萬古,他身邊最親的人一個個都離他而去,柳神、小石頭、秦昊、石毅、禁區之主、天下第二、穆青……荒天帝最後的蹤跡是去了上蒼之上,尋找復活這些人的方法,而後消失在整片古史,在人們心中淡去。
  •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光明日報-光明網
    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去偽存真 考而後信    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告誡人們對傳世文獻要善於鑑別真偽,不可盲從。《漢書·藝文志》所提到的《文子》《伊尹說》《力牧》《風后》等書,班固即以「依託」言之。
  • 看考古學如何「圈粉」青少年
    讓孩子們愛上考古學的,不僅僅是學校課堂。近年來,從《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等考古文博類綜藝節目、紀錄片等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對考古學的展示,從博物館參觀、研學活動、夏令營,到社交媒體上考古「大V」分享的文章、音視頻……豐富的科普形式,讓曾經蒙著神秘面紗的考古學,帶著鮮活的面孔,走進越來越多青少年的生活。  青少年學習考古學有什麼意義?
  • 講故事的人︱維舟:一個自學者的知識考古學之旅
    我們注重學界的前沿動態,關注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最新進展。我們也同樣重視通俗歷史書寫與科普等「講故事的人」。在小說和當代史學興起之前,人類社會有著大量的說書人群體,從本雅明到莫言,都對「講故事的人」有過生動的描繪,這個群體承載了民間的記憶,傳承並演繹了一個個民族的史詩和神話。「講故事的人」這一群體在當下的中國也同樣重要,只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講的人和聽的人可以不用在同一個空間,講故事的形式也愈發多樣。
  • 訪談︱徐堅:中國早期考古學和博物館的日本淵源
    澎湃新聞:您在《暗流》的《緒論》中特別強調中國考古學的日本淵源,但是又表示:「雖然20世紀上半葉中日考古學交往頻密,但是中國考古學並沒有從作為整體的日本考古學中輸入方法和理論格局,而是深受有『日本考古學之父』之譽的濱田耕作的影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中國考古學界不能從作為整體的日本考古學中受益嗎?
  • 舊石器,新技術 EinScan系列促進考古學數位化轉變
    (原標題:舊石器,新技術 EinScan系列促進考古學數位化轉變)
  • 王巍:「十三五」期間中國考古學的主要成就
    中國考古學會與央視合作,在繼續辦好《考古進行時》的基礎上,新推出《考古公開課》欄目,讓考古學家用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考古學的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收到很好的效果。今年5月舉辦的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利用線上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引起全國網友的廣泛關注,一天之內網上點擊量達到5億次,數日內共達10億次,創造了考古成果發布的社會關注度之最。
  • 推動考古學與歷史學對話融合
    本網記者 張哲/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 高瑩 通訊員 荼荼)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考古學與歷史學對話融合,促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12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辦的「文明起源研究相關問題討論會」在京舉行。
  • 《聖墟》:石昊和葉凡的真身都失蹤,為此不在古史之中
    當年石昊還沒有成長起來的時候就有很多預測石昊的人,發現這個人已經消失在了古史之中,找不到石昊也很正常。其實,葉凡和石昊一樣,也都消失在了古史之中。也正是這些細節一起構成了辰東在這本書之中的腦洞,讓一切顯得不再那樣單調。
  • 樂高無限考古學家人仔厲害嗎 人物屬性分析
    樂高無限考古學家人仔厲害嗎 人物屬性分析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18183 發布時間:2019-08-14 11:26:00手機訂閱
  • 「大家」張忠培:求索中國考古學之道
    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他的足跡拼接起來,幾乎就是一塊中國考古遺址版圖  「先生不再是考古專家,而是考古大家」,這個「大」字,體現在張忠培濃縮了中國近百年的考古史,完成了中國考古大題,為中國考古學建構了屬於自己、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未來將引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將中國考古事業向前推進  7月9日上午8點多,田建文步伐沉重地走向侯馬西站,他依然斜挎著陪伴了他多年的考古包
  • 考古學的方法論——器物的製法和用途
    自然科學在考古學上的廣泛應用,為分析器物原材料的成份,鑑定原料的產地,究明器物的製造方法提供了可靠的手段。由於古器物的質料是多種多樣的,加上珍貴的古物不允許因分析而造成破壞,所以必須採用許多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