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海經》記載,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當年在不周山下相爭,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最後共工不敵祝融,惱羞成怒,憤而撞向不周山,導致天柱斷裂,天塌地陷。後來才有了女媧鍊石補天的故事。這裡有個疑問,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為什麼要在不周山打架?他們到底在爭什麼?其他神仙為什麼不進行阻止?
我們先來了解下共工是誰?
共工,為氏族名,又稱共工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上古奇書《列子》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怒觸不周山。
不過,按照常理來說,兩個人表面上的不合,並不足以引發一場大戰,除非發生了某件事,直接觸發了兩人心中的積怨,在記載稱共工與祝融相爭,這裡的「爭」很有意思,他們是在爭奪什麼嗎?還是在爭論什麼?
據《淮南子》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列子·湯問》記載:「「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文子》曰:「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
以上記載中都涉及了一個人物,就是帝顓頊,還涉及到一件事,就是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也就是說,和共工大戰雖然是祝融,但其實和他相爭的是帝顓頊。
顓頊是誰呢?他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也就是黃帝的孫子,五帝之一,黃帝去世後,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直接傳給了孫子,史書記載顓頊帝「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也就說說他是一位沉靜、博識、很有謀略的人。
他是黃帝的嫡孫,有資格繼承帝位可以理解,可為什麼共工有資格跟他爭奪帝位呢?我們來了解下共工的真實身份。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神農炎帝的後代。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
黃河的經常泛濫威脅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領大家與洪水英勇搏鬥,他們採取「堵」而不是「疏」的辦法來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為後人治水積累了經驗。被後世尊為水神。
這就是共工為什麼有資格爭帝位的原因。
首先,他是炎帝的後代,炎黃二帝本來就是平起平坐的,雖然炎帝在大戰中輸給了黃帝,但從炎帝依然被尊為華夏始祖來看,他的勢力並沒有被削減,而是被合併了。
而他的手下,比如刑天等人,一直沒有放棄推翻黃帝的統治。黃帝去世前他們尚且能夠發動叛亂,黃帝去世後,自然更加不服氣,共工作為炎帝之後,率眾反叛是很有可能的。
第二,在古代能夠治理水患是很大的功績。大禹就因為治水成功,被舜帝選為了繼承者。而大禹的父親鯀還因為治水不力,被舜帝之前的堯帝處死了。可見古人是很懼怕水患這種東西的,如果能夠治好水,是有資格繼位為帝的。
而前面提到了,共工就是一位治水的能人,可見他在百姓心目中是有極強號召力的,是有大功勞的人。是有資格繼位為帝的。所以,有了以上兩個條件,共工完全有資格和顓頊爭奪部落盟主地位。
只不過,這次爭奪盟主地位的行動,最終還是以顓頊的勝利,共工的失敗而告終。
前面提到了,顓頊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利用民眾迷信的心理,聲稱共工治水會「觸怒上天」,導致共工失去支持,最終失敗。而共工為捍衛自己的治水大業,撞山自殺,以表示「看,這樣並沒有『觸怒上天』」。
但可惜的是,共工的自殺並沒有喚醒民眾,反被演繹成了一則「怒而觸不周之山」的神話。在這則神話中,共工完全成了一位心胸而顓頊雖然殺了共工,但是卻也失去了治理水患的一位能臣幹將,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後的大禹,才借鑑了共工治水的辦法,治好了水患,因此大禹成了夏朝的開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