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四年時間
陝西秦草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為秦草公司)
從一株初到秦地的小草
成長為生態環境領域的
參天大樹
秦草公司致力於「先科研後修復」的模式,助力陝西多地完成重大生態修復項目,成功破繭;通過向灃西新城學習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秦草公司又在城市雙修、城市精品園林及海綿城市節水園林領域也取得突破,實現自我蛻變。
出身「名門」的生態專家
2017年註冊成立的秦草公司雖然「年齡」不大,但它的「出身」並不簡單。
據秦草公司董事長範君業介紹,秦草公司作為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蒙草集團)子公司,也是蒙草集團布局中重要一環。為發展種業,擁有豐富種子資源的秦嶺成為蒙草集團規劃中一片沃土。
2019年,秦草公司參與到某石料礦生態修復項目,由於復綠難度大,且只能以原有植物進行修復,經研究,秦草公司決定採取拉網噴播的方式進行,而由此產生的施工難度和人員風險也隨之增加,「但這一仗對我們秦草和當地生態都很重要,必須打下來。」
生態復綠項目施工現場
範君業介紹,為順利完成該項工作,秦草公司選用人工修復結合自然修復的方式,以原土場土壤進行回填,減少外來物種侵略,並採用CS噴播結合生態棒技術工藝,終於在4個月後,圓滿完成修復任務。
幾年來,秦草該公司先後完成滬陝高速高架橋下生態修復、甘岔溝地質災害區生態修復、清澗縣沿黃公路生態景觀提升等多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助力陝西生態事業發展。
生態智慧的踐行者自成立以來,秦草公司遵循「馴化鄉土植物修復陝西生態」生態理念,將「生態理念+技術智慧+資源儲備+管理標準+生態產品」的生態智慧和商業模式植入三秦大地,聚焦城市雙修、城市精品景觀園林、海綿城市節水園林、溼地生態修復、破壞地修復、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治等業務。
陝西秦嶺
為培育可修復生態的植被,2017年初,秦草生態公司在灃西新城建設科研基地,成立「三秦植物研究院」,重點瞄準秦嶺特色鄉土植物和適生植物引進、選育、應用;土地退化、沙化、鹽鹼化等生態脆弱區域生態修復集成技術;草坪建植、礦區修復、河道治理、生態大數據平臺建設等多個方向的研究和技術開發,致力於打造集區域生態修復科研、種質資源、產品展示、體驗營銷為一體的綜合性新型生態科研場所。
在基地內,各類來自陝西本土的植物被引種、栽培,在經過漫長繁育後,它們將被引種到退化、沙化、鹽鹼化的土地上,進行生態修復。
「取經人」的自我蛻變依託於秦嶺豐富的物質資源,秦草公司在近4年時間裡,構建了陝西生態大數據平臺,目前已經完成土壤信息3365份,水信息1132份,植物樣方調查1800份,陝西植物資源信息2800餘種,陝西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信息260種,為陝西生態修復事業做足了科研儲備。
灃西新城海綿城市
事實上,秦草公司最初決定落戶灃西新城除了方便收集秦嶺物質資源外,還希望學習灃西成熟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以此作為企業新增長點。
範君業說,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寄存、滲透和淨化,幫助城市有效適應環境變化,應對雨水帶來的災害。
2017年10月,秦草陝西基地項目正式籤約了全國首批、西北唯一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灃西新城,也由此開啟了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
中心綠廊——海綿城市中央雨洪調蓄系統
「我們落戶灃西新城後,為幫助我們對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業務的開展,管委會要人給人,要技術給技術,不遺餘力地給予幫助和支持。」範君業說,在政企通力合作下,從2018年開始,秦草公司在海綿城市建設領域已逐步趨於成熟,先後完成多個項目設計和建設。
如今,秦草公司已經發展壯大,建成集研發、生產為一體的陝西植物產業化示範基地,培育出優良的抗旱、抗寒、耐熱、耐蔭、長綠等植物新品種;打造了集「物質資源研究、引種、馴化、選育、生產及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範君業坦言,秦草公司最初就是以「取經」心態和目的落戶灃西新城的,而作為一個合格「取經人」,秦草公司也必將以優秀的業績回饋政府和群眾。「未來,我們希望繼續向灃西新城學習再生材料應用相關技術,以實現自身蛻變,同時為灃西綠色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