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講講新海誠的《天氣之子》。
我其實算是這部作品上映後的第一批觀眾了,那為什麼拖到現在才寫?
這不是因為之前沒開公眾號嘛……當時看完後就在微博潦草地發表了一下感言,現在想把當時的觀點稍微整理一下。
我是一個比較看重劇情的人,無論哪種影視作品,劇情在我這裡的重要程度都要佔到70%以上,其他因素諸如演員演技和顏值、音樂、服化道、畫風等都是可以靠後的,所以,這裡對《天氣之子》的討論僅限於劇情,至於該作品的畫面、音樂等各種細節,星海誠一向做得很好,我也就不再誇了。
一部影視作品,一定會有好評、有負評,別人很文明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什麼一定要和你一樣呢?
電影剛上映就出現了很多帶節奏的負評(如「三觀不正」黨),隨後又冒出了一些打著「反駁負評」的旗號帶另一種節奏的人(如「你配嗎」黨),這兩種人互相掐架熱度不減,導致真正客觀的評價反而被淹沒了。
下面說說網上流傳的這部作品的最大爭議點:「男主帆高為救女主陽菜,不惜水淹東京到底是不是三觀不正」,我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就上升不到「三觀」層面。
東京的異常天氣本就不是女主造成的,女主只是有能力獻祭自己讓天氣恢復正常,所以男女主只是面臨一個選擇:是否要犧牲女主一個來換取全東京人民的正常生活。
這只是個人選擇問題,與三觀正不正沒有半點關係,我若選擇犧牲自己,你可以誇我偉大,但我若不願意,你也不能道德綁架我,因為我沒有義務幫你們。
這個爭議的點本身就存在問題,因此圍繞該爭議點作出的討論其實沒有什麼意義,都是被帶了節奏而已(如果這麼淺顯的道理還要別人告知才知道的話,那他在平時生活中是一個多麼把別人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多麼愛道德綁架的人哪)。
可是,看完《天氣之子》我確實覺得心裡不得勁啊,總覺得缺了點什麼,那這部作品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我覺得是,電影結束地太過草率,缺乏完整性,主題沒有得到升華。
其實當片尾出來的時候我還疑惑了一下,我原以為至少還有30分鐘才到結尾,因為總感覺故事還沒有講完。
《天氣之子》故事從開頭就決定了有兩條線,一條是「拯救世界」——讓東京天氣恢復正常,一條是「拯救你」——讓女主不必消失,這兩條線是相互交織的,到結局時必須都有交代,且是讓人可接受的交代;而這部作品的主題應當是人與自然,東京的異常天氣顯然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這個鍋不能讓女主來背,但也不能不了了之啊。
然而通篇編劇都在做「二選一」的抉擇,要麼天氣恢復正常,但女主犧牲了自己;要么女主回來了,但東京永遠沒有晴天漸漸被大水淹沒。
這都不是完整的結局。
完整的結局應該是,男主救回了女主,然後他們找到了某種途徑,即使不用獻出女主也能讓東京天氣恢復正常。
這樣的要求高嗎?
不高。
首先由於前面做了很多相應的鋪墊和渲染,這應當是觀眾看到這裡時所懷有的合理期待,其次從理論上來說,這種不用犧牲女主而讓天氣恢復正常的途徑是必然存在的——因為天氣變得惡劣本就不是女主的原因,一切皆有因果,一定能找到天氣異常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要找到原因對症下藥,天氣就能恢復正常。
男主救回女主後兩人一起找到恢復東京天氣的方法,這樣的劇情才應該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佔據30分鐘左右的時長。
而現在影片中那些中二的場景,如開槍、反抗警察、日劇跑等等,都是應該被省略的。
《天氣之子》預告片現在呈現出來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前期充分鋪墊和渲染東京異常天氣,給出一個很高遠的立意,但後期卻發現主題僅僅是少年少女的愛情,有狗尾續貂之嫌。
我並不是說不可以寫少年少女愛情的主題,而是說如果你要寫愛情,那就應當在一開始安排一個合理恰當的故事背景,人類活動與氣候異常本就是當今非常引人深思的議題,你一上來就把格調定這麼高,一副要拯救世界的態勢,到最後卻僅僅講了個奮不顧身的愛情故事,著實有點浪費觀眾的期待。
這就是《天氣之子》給人一種奇怪的觀感而星海誠以往那些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卻沒有的原因。
最後想說,經歷了疫情,大家應該都知道最好的希冀是,當災難來臨,我們用盡一切辦法與之周旋將之化解,最後,山河無恙,你我俱在。
這部作品不完美的地方就在於,結局雖然你我俱在,但山河並非無恙,劇中男女主角的選擇當然沒有錯,錯的是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