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是24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排在第22個,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從周到秦,人們一直將冬至作為新一年的開始。漢代把冬至當作「冬節」,官府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
《漢書》中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當時人們過冬至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冬至習俗
清代習俗著作《清嘉錄》說:冬至大如年,從漢代開始,冬至就是朝廷和民間進行祭天拜祖的日子。
唐宋時期,冬至時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普通百姓在這一天也要祭拜上天和祖先,以感謝過去一年上天的恩賜和祖先的護佑,並祈禱新的一年裡能繼續獲得上天和祖先的佑護,保佑人壽年豐,四季安泰。
明清兩代時,皇帝同樣舉行祭天大典,稱之為「冬至郊天」,這一天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大臣們之間也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過年一樣。
關於冬至的唐詩
無論什麼日子都應該有詩歌的點綴,特別是在古代「冬至大如年」,很多詩人都非常看重這個日子,留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
冬至
年年至日長為客,
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
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
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
路迷何處見三秦。
這首詩的作者是杜甫,是杜甫憶起往事時所寫:他常年一個人在外漂泊,到冬至時節尤其感到貧窮和孤苦帶給自己的傷感與迷茫。漂泊在江上,他自覺容顏漸老,人已憔悴,遠在異鄉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下雪了,雪後他拄著藜杖面向山溝而立,想起當初曾經身帶佩玉上朝和散朝時離開皇宮的情景,心中不由更覺感傷,愈加迷茫。
至後
冬至至後日初長,
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
金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
棣萼一別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
詩成吟詠轉悽涼。
這首《至後》是764年杜甫在成都(劍南)時所作,當時他在朋友嚴武那裡做幕僚。至後,就是冬至過後。
冬至過後白天漸漸長了起來,詩人在劍南不由思念起洛陽。「青袍白馬」指自己當前的處境,代指閒官卑位,「金谷銅駝」指洛陽的金谷園、銅駝等風景勝地,此時洛陽經受了安史之亂,城市受到破壞,早已今非昔比,詩人想到這些不由發出感慨。
「棣萼」出自《詩經》「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在這裡指兄弟。詩人由眼前「梅花欲開」的景色想到了遠在洛陽的兄弟朋友,心情十分愁悶,本想寫詩以排遣,沒想到詩成反倒更覺悽涼與寂寞。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
徒令去京國,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
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
邃幕沉空宇,孤燈照床單。
應同茲夕念,寧忘故歲歡。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闌幹。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之手,韋應物早年曾經擔任唐玄宗的侍衛,狂放不羈,後來讀書應舉考中進士,歷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的詩風格恬淡高遠,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
韋應物的《寄諸弟》詩有20餘首,這是其中之一,寫於冬至之時。
韋應物在地方上任職,一向簡政愛民,勤於政務,並時時反躬自省,在這首詩中,詩人就抒發了自己在外做官從政的感想和憂慮,之後才表達自己的思念情感,以及寒冬天氣懷念家鄉親人時的孤清景況。
兄弟情深的還有晚唐詩人杜牧,杜牧只有一個弟弟,他曾經因為要照顧生病的弟弟而放棄了做監察御史和吏部員外郎的機會。
冬至來臨之時,天氣轉冷,杜牧掛念著遠方的弟弟,於是寫了下面這首詩: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
遠信初憑雙鯉去,
他鄉正遇一陽生。
樽前豈解愁家國,
輦下唯能憶弟兄。
旅館夜憂姜被冷,
暮江寒覺晏裘輕。
竹門風過還惆悵,
疑是松窗雪打聲。
「雙鯉」代指書信,「一陽生」指冬至時陽氣初升,點明時節。
「樽前」指酒筵上,飲酒之時生出無限愁緒,這愁緒並非因為家國之憂,而是因為思念遠方的弟弟。
「姜被」指兄弟和兄弟之情,「晏裘」指晏子裘,春秋時的齊相晏嬰力行節儉,曾經穿著布衣鹿裘入朝,這裡代指處境困頓。詩人這兩句寫掛念弟弟的心情:天冷了,身弱多病的弟弟是否知道要給自己添衣加被呢?
後兩句寫寒風颯颯,讓人感覺大雪將至,詩人的思念關切之情不由轉為更深的焦慮和惆悵。
詩人的兄弟之情,深厚至此,實在令人感動。
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首詩的作者是白居易,作於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當時白居易擔任秘書省校書郎職位。冬至這一天,朝廷放假,白居易宦遊在外,宿於邯鄲館驛,有感於懷,寫成了這首詩。
白居易的詩歌一向淺顯易懂,意味深長,這首詩同樣如此。
唐朝時,冬至這個時節正是家中親人團聚的日子,詩人偏偏獨自一人遊歷在外。夜宿館驛之中,一盞孤燈,詩人抱膝而坐,陪伴自己的只有影子。想像著家中親人相聚到深夜之時,他們一定也會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
孤寂之感,思鄉之情,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