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冬至的唐詩:杜甫的七律感傷,杜牧深情,白居易的七絕最好!

2020-12-24 金娃趣說

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是24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排在第22個,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從周到秦,人們一直將冬至作為新一年的開始。漢代把冬至當作「冬節」,官府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

《漢書》中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當時人們過冬至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冬至習俗

清代習俗著作《清嘉錄》說:冬至大如年,從漢代開始,冬至就是朝廷和民間進行祭天拜祖的日子。

唐宋時期,冬至時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普通百姓在這一天也要祭拜上天和祖先,以感謝過去一年上天的恩賜和祖先的護佑,並祈禱新的一年裡能繼續獲得上天和祖先的佑護,保佑人壽年豐,四季安泰。

明清兩代時,皇帝同樣舉行祭天大典,稱之為「冬至郊天」,這一天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大臣們之間也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過年一樣。

關於冬至的

無論什麼日子都應該有詩歌的點綴,特別是在古代「冬至大如年」,很多詩人都非常看重這個日子,留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

冬至

年年至日長為客,

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

天邊風俗自相親。

雪後臨丹壑,

鳴玉朝來散紫

折此時無一寸,

路迷何處見三秦。

這首詩的作者是杜甫,是杜甫憶起往事時所寫:他常年一個人在外漂泊,到冬至時節尤其感到貧窮和孤苦帶給自己的傷感與迷茫。漂泊在江上,他自覺容顏漸老,人已憔悴,遠在異鄉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下雪了,雪後他拄著藜杖面向山溝而立,想起當初曾經身帶佩玉上朝和散朝時離開皇宮的情景,心中不由更覺感傷,愈加迷茫。

至後

冬至後日初長,

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

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

棣萼一別永相望。

極本憑詩遣興,

詩成吟詠轉悽涼。

這首《至後》是764年杜甫在成都(劍南)時所作,當時他在朋友嚴武那裡做幕僚。至後,就是冬至過後。

冬至過後白天漸漸長了起來,詩人在劍南不由思念起洛陽。「青袍白馬」指自己當前的處境,代指閒官卑位,「金谷銅駝」指洛陽的金谷園、銅駝等風景勝地,此時洛陽經受了安史之亂,城市受到破壞,早已今非昔比,詩人想到這些不由發出感慨。

「棣萼」出自《詩經》「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在這裡指兄弟。詩人由眼前「梅花欲開」的景色想到了遠在洛陽的兄弟朋友,心情十分愁悶,本想寫詩以排遣,沒想到詩成反倒更覺悽涼與寂寞。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

徒令去京國,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

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

邃幕沉空宇,孤燈照床單。

應同茲夕念寧忘故歲歡。

川途下一闌幹。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之手,韋應物早年曾經擔任唐玄宗的侍衛,狂放不羈,後來讀書應舉考中進士,歷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的詩風格恬淡高遠,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

韋應物的《寄諸弟》詩有20餘首,這是其中之一,寫於冬至之時。

韋應物在地方上任職,一向簡政愛民,勤於政務,並時時反躬自省,在這首詩中,詩人就抒發了自己在外做官從政的感想和憂慮,之後才表達自己的思念情感,以及寒冬天氣懷念家鄉親人時的孤清景況。

兄弟情深的還有晚唐詩人杜牧,杜牧只有一個弟弟,他曾經因為要照顧生病的弟弟而放棄了做監察御史和吏部員外郎的機會。

冬至來臨之時,天氣轉冷,杜牧掛念著遠方的弟弟,於是寫了下面這首詩: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

信初憑雙鯉去,

他鄉正遇一陽生。

前豈解愁家國,

能憶弟兄。

旅館夜憂姜被冷,

暮江寒覺晏裘輕。

竹門風過還惆悵,

疑是松窗雪打聲。

「雙鯉」代指書信,「一陽生」指冬至時陽氣初升,點明時節。

「樽前」指酒筵上,飲酒之時生出無限愁緒,這愁緒並非因為家國之憂,而是因為思念遠方的弟弟。

「姜被」指兄弟和兄弟之情,「晏裘」指晏子裘,春秋時的齊相晏嬰力行節儉,曾經穿著布衣鹿裘入朝,這裡代指處境困頓。詩人這兩句寫掛念弟弟的心情:天冷了,身弱多病的弟弟是否知道要給自己添衣加被呢?

後兩句寫寒風颯颯,讓人感覺大雪將至,詩人的思念關切之情不由轉為更深的焦慮和惆悵。

詩人的兄弟之情,深厚至此,實在令人感動。

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首詩的作者是白居易,作於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當時白居易擔任秘書省校書郎職位。冬至這一天,朝廷放假,白居易宦遊在外,宿於邯鄲館驛,有感於懷,寫成了這首詩。

白居易的詩歌一向淺顯易懂,意味深長,這首詩同樣如此。

唐朝時,冬至這個時節正是家中親人團聚的日子,詩人偏偏獨自一人遊歷在外。夜宿館驛之中,一盞孤燈,詩人抱膝而坐,陪伴自己的只有影子。想像著家中親人相聚到深夜之時,他們一定也會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

孤寂之感,思鄉之情,躍然紙上。

相關焦點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這首詩是杜甫所寫,將其列為唐詩七律第一,爭議不大。前面說過,李白和王昌齡是最擅長寫七言絕句的,而杜甫就是最擅長寫七言律詩的,其他詩人的七律雖然也有不少佳作,但是從整體上都無法和杜甫相提並論。而這首《登高》,又是杜甫最精到的作品。
  • 李白告別此地,帶走家喻戶曉的名詩;杜甫來此,吟出七律之冠
    它確實是一個奇妙的城市,明明只是在西部,遠離中原,歷史上卻有過白帝城託孤的故事,更引得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陸遊等文化名人駐足於此,憑弔懷古,相互唱酬應和。最著名的,當然是李白的那首《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 10首七律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
    在唐代,七律佳作頻出。七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七律詩起源於南朝,初唐定型,到杜甫手中成熟。今天,隱娘總結10首唐代經典的七律詩,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呢?
  • 流淌在唐詩宋詞裡的泉水清澈甘甜,有的飽含深情,有的富寓禪意
    而另一首廣為傳唱的《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則歌頌了祖國邊疆的軍民魚水深情。泉不僅在歌曲裡無比美妙,在詩詞裡也興味盎然。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寶曆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期間,政務十分繁忙冗雜,覺得很不自由。此時,經過多年宦海沉浮,白居易早年那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豪邁氣概已蕩然無存。
  • 杜甫:唐詩交響樂中最獨特的音符,同時迴蕩著盛唐之音與晚唐之調
    若只以藝術風格與調性來論唐詩,唐詩的命運可分為四個周期,相當於交響樂的四個樂章。初唐詩歌可視作第一樂章,奏響了唐詩開始甩掉南朝以來宮體詩的虛浮、頹廢格調的剛健音符,訴說著唐詩的覺醒與新生。盛唐詩歌則構成了第二樂章,歷史的厚重與宇宙的遼闊相得益彰、浪漫飄逸與悲壯沉鬱相映成輝,渾厚雄壯地呈現出了詩歌的最高風度。
  • 【用日語讀唐詩】白居易——草
    【用日語讀唐詩】白居易——草 2016年01月08日10:18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唐詩三百首》大全集 下卷(171—300篇)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2015年12月10日14:0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杜甫《登高》和崔顥《黃鶴樓》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看看這些數據
    唐詩七律第一之爭,由來已久。雖然大家一直說著「文無第一」,但事實上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讀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品詩方式。所以筆者先強調,本期把杜甫的《登高》和崔顥《黃鶴樓》拿來一筆,並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而是希望我們在比較中,能對這兩首七律巔峰之作,有更深的認識。
  • 看多了五絕和七絕,再來嘗嘗王維的六絕唐詩看是什麼味道
    我們學習唐詩都會知道,七絕和五絕以及七律和五律是最為常見的詩歌形式。以王維為例,「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就是五絕唐詩,「勸君更君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七絕唐詩。但是,在五絕唐詩和七絕唐詩之外,唐詩題材中還存在六絕唐詩!
  • 重讀唐詩:杜甫這首七律第7句7個字,寫出了人到中年逃不脫的命運
    杜甫的這首七律《登高》被譽為唐詩七律之冠,歷來也都是高中語文課本必不可少的詩詞作品。雖然年少的時候我們就學了這首古詩,但是恐怕直到人到中年之後,才能懂得杜甫在這首唐詩當中所表達出來的那份情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入選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的這首詩取代,憑什麼?
    不過不少眼尖的網友發現,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還是被刪了,它就是杜甫的《石壕吏》,取而代之的是白居易的妙詩《賣炭翁》。說起這首《賣炭翁》或許很多年輕的朋友不太熟悉, 但曾經這篇文章也是躺在課本中多年的作品。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聊體裁《出塞》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是唐詩中最好的七絕,被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邊,通過這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來複習好好幾詩律詩和絕句,大家應該都能區分七律、五律、七絕和絕了。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被譽為「七絕聖手」。他是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宮怨詩也很出名,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聊聊詩人的生平,記住4個標籤:盛唐 七絕聖手 邊塞詩人 宮怨詩。
  • 杜牧最打臉的一首詩,平生不喜白居易,卻寫了一首與白齊名的長詩
    李商隱的朦朧綽約之美,杜牧的清麗幽微之美,俱都為後世詩壇所稱讚。尤其是杜牧的絕句,神韻清遠、託興幽微、意境幽美、韻味雋永,被沈德潛稱為「盛唐絕之嗣響」。不論是寫景抒懷還是詠史懷古,杜牧的絕句都給人以幽美之感,於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
  • 杜甫和崔顥的七律之爭,你更看好《登高》,還是《黃鶴樓》呢?
    經常會被人問《全唐詩》裡有四萬多首詩,到底裡面哪一首七律可以排第一?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再加上經歷不一樣,對於文學的理解自然也就不盡相同;另外文學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文學的排名,那是沒有任何的意義,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評為「七律鼻祖」,短短4句恢宏而悲壯
    文/顧無【引觴漫談】最近特別喜歡杜甫的詩,買回來中華書局的《李太白全集》幾乎沒怎麼看,全在鑽研唐詩三百首中的杜詩,還有他特別著名的幾首七律組詩,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這些詩篇後續都會出賞析與大家一起分享
  • 6首寫母親的唐詩,李白真實,李商隱悲傷,孟郊和白居易更值一讀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李商隱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作中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最為纏綿悱惻,優美動人。遣興,有寫詩來消遣的意思,《遣興》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中被亂軍所擒,思念家中親人時所寫。驥子,是杜甫兒子宗武的小名,詩的前兩句稱讚宗武的聰明,三歲時就知道問家中來客的姓名,還會背杜甫寫的詩。可惜世道不太平,驥子還是個小孩子,家中又貧困,全家都要靠他們慈愛的母親才能夠支撐下去。
  • 人生四時,唐詩九味:用50首絕美唐詩,描繪出50個對美的追求
    第一首是杜甫的《望嶽》,一個熱血青年初次踏入社會,科場失利並沒有讓杜甫對自己的才能產生任何動搖和懷疑,反而益發雄壯肯定,於是他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第二節選的仍然是杜甫的詩篇,但已經是他遲暮之年的作品,便是那首被譽為「七律第一」的《登高》,當初的青年已經被社會摧殘的體無完膚,看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留下了滄桑的眼淚,「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何等辛酸和無奈!
  • 時值冬至,分享杜牧的七律,尊前豈解愁家國,輦下唯能憶弟兄
    白居易曾經獨留邯鄲驛站,恰逢冬至日,雖然非常思念親人,卻只能無奈地抱膝燈前影伴身。過了冬至這一天,白晝逐漸變長,天氣卻更加寒冷,直到大寒過後,屋外仍然寒氣逼人,老人和小孩只好守在屋裡。但冬至陽生,古代的人們就懂得在這一天迎春撥雪,期盼新的一年可以生活富足、身體健康,更希望天天快樂、國泰民安!時值冬至,分享杜牧的七律,尊前豈解愁家國,輦下唯能憶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