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2020-12-04 光明網

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是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理論雙向參照中根據20世紀中國文化、理論、文藝的實際需要建構、發展的。西方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對20世紀中國美學意義巨大,對此的研究始終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話題。不過,在研究中人們似乎更重視黑格爾,而康德的影響未能充分確認。的確,中國20世紀,尤其50年代之後的美學在邏輯框架、理論方法等方面深受黑格爾的影響,但縱觀20世紀百年的中國美學歷程,康德在美學態度、美學研究領域、美學藝術理論闡釋諸方面影響更持久、更深刻。

康德視審美為自然與文化的契合、物理與心理的統一,並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標定成審美本質規定的美學態度在20世紀初推進了中國當代美學的發韌,引起了當時包括王國維在內的大批美學家對美學、文藝問題的反思和重釋,無功利的超越性與無日常目的卻又暗含著人生的理念成為當時美學家營建與中國傳統古典美學不同的當代美學理論的最核心、最基本話語。譬如,作為當代美學先師的王國維,其許多論述中就反覆強調藝術的無功利、無目的性特徵。在《人間詞話》中,他要求「詞人觀物,須用詩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甚至在《〈紅樓夢〉評論》中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提升為一種抵禦現實苦難、超越權欲利益的生活態度,指出「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與其解脫之道,而使吾儕馮生之徒,於此桎梏世界中,離此生活之欲之爭鬥,而得其暫時之平和,此一切美術之目的也。」與王國維同時代的蔡元培則將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詮釋為美育核心。這位當代美育鼻祖把審美的無功利性,無目的性引入教育領域,認為美育的根本任務在於培養、發展人的無個人利害計較的情感並以此除去個人私慾,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可以說,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初建是從接受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當代美學的最初發展,而且對二十世紀初中國早期知識分子反抗封建思想觀念,創建中國當代精神價值體系意義重大。

二十世紀20—40年代是中國當代美學努力拓展美學研究領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對當代美學有重大貢獻的人如魯迅、朱光潛、蔡儀等無一不重視審美心理、審美認識問題,可以說美學向心理學的拓展是這一時期美學發展的重要標誌,這其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康德的影響。康德美學的一大貢獻就是將美的對象探討轉向對主體審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諸如審美經驗、審美意象、想像、天才等一系列美學問題,而所有這些都對二十世紀20—40年代的中國美學家產生了影響。魯迅先生所提「詩歌本以發抒自己的熱情的」,「感情正熱的時候,不宜作詩,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的觀念即受到康德審美心態理論的啟發。而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書更是顯露出康德審美理論的影子,作者說他在書中講座的核心問題是「美感經驗的特徵」,並圍繞此論述了想像、情感、美感、情趣、意象等一系列在康德《判斷力批判》中被創造性提出並做了深入探討的概念。而蔡儀40年代初提出「形象思維」問題,將「形象思維」表述為藉助具體概念實現形象的判斷和形象的推理過程與康德審美判斷以「範例的必然性」實現普遍可傳達的理論有著內在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康德影響下的中國20—40年代審美心理學研究熱與中國古典美學重視藝術研究的傳統發生了結合、交融,極大地推進了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的深入。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宗白華、朱光潛等一批美學家對中國各門傳統藝術的審美特點和藝術價值做了深入精闢地考察分析,形成了藝術研究高峰,其研究成果令人讚嘆,至今被視為藝術研究之經典。

二十世紀50年代起,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情境,康德對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逐漸潛隱,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文革」結束。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當代美學迅速發展,成為開時代精神之風氣的顯學。這其中,對康德的美學思想汲取起到很大作用。80年代之後的當代美學主流強調主體性、主客觀統一、自由、情感本位等都與康德美學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時期有代表性的美學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康德影響。李澤厚在50年代美學大討論中因其「實踐論」而獨樹一幟。70年代末至80年代,李澤厚完成了從「實踐」向「主體性」的遷移。實現這一遷移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是他對康德哲學的深入研究。他的《康德哲學與建立主體性論綱》表明了其「主體性實踐美學」與康德思想間的內在聯繫。而朱光潛在「自然人化」與「人的對象化」二個新維度的建構下,將其在30—40年代受康德、克羅齊影響下提出的「主客觀統一論」系統化、馬克思主義化,引起美學界巨大反響。高爾太則在康德「美是自由」的思想啟發下,提出了「美是自由的象徵」的口號,視美為人的自由解放。周來祥從「美是和諧」出發,在借鑑康德「情感本位」美學理念的基礎上,80年代後對文藝美學問題進行了體系化研究。總之,「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康德對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達到了高峰,而蔣孔陽、曾繁仁等對康德美學的全面、精癖的研究和創造性開掘,又使康德對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更深入、更系統。

二十世紀末世紀之交,中國當代美學出現了多維取向、多元建構、多面融合的局面,中國當代美學與西方美學的對話與交流日愈廣泛、深入,其間康德的地位與作用不容低估。但這方面目前尚缺乏系統梳理、分析和總結,應引起美學界的關注和重視。

 

相關焦點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I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判斷力批判》(1790)。他的文藝理論觀點也主要出自該書。康德的文論是以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的哲學和美學為基礎的。
  • 康德美學:朱光潛
    來看朱光潛先生如何解析康德美學:1.美的分析康德一開始就花了很大篇幅來分析審美判斷和美的特質。他根據形式邏輯判斷的質、量、關係和方式四方面來分析審美判斷。它就在於對象的形象顯現的形式恰好符合兩種認識功能(即想像力和知解力),可以引起它們和諧地自由活動,就是這種心境是審美判斷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它才是普遍可傳達的。
  • 梅劍華讀《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從羅素到克裡普克
    溫德爾班是一個典型的康德主義者,在他眼裡西方哲學史分為三個階段:康德之前的哲學、康德哲學和康德之後的哲學。以此類比,當代美國語言哲學家斯各特·索莫斯(Scott Soames)的兩大卷《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可稱得上是以克裡普克為中心敘述的哲學史。在索莫斯眼中,二十世紀前七十年的分析哲學歷史不妨可以劃分為:克裡普克以前的哲學和克裡普克哲學兩個階段。
  • 「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
    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基礎上,中國當代美學建設正走向新徵程。本次論壇中所討論的議題呈現出了鮮明的當代性。這首先聚焦於中西方視角中的當代美學話語建構的問題。德國特裡爾大學漢學系教授卜松山(Karl Heinz Pohl)分析了中國從傳統到現代的美學之路,提出中國如何在全球化時代中擺脫西學影響下的「自我殖民」、實現文化意義與文化身份認同的問題。
  • 康德與走步,「走」出的哲學
    康德嚴格地過著極其有規律的生活,關於此,同時代人的書信和報導中都有記載。他總是五點起床,然後立即投入工作。從七點至九點,他在大學裡講課。九點至下午一點,就是他用於個人研究的主要工作時間段,他的科學著作大都是在這段時間裡完成的。接著是午餐時間,進餐時康德幾乎總是有客人陪伴,他更喜歡接待的客人都是普通市民而非學者。
  • 美術研究|論美學學科內涵的擴展與新變!
    弗洛伊德還積極從事對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心理分析,他的做法影響了他的學生和追隨者們。他們提出的心理模式和研究方法後來滲透到20世紀各派的美學研究之中。第四,格式塔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出現了以魯道夫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為代表的運用格式塔心理學進行視覺分析的流派。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按照現在的標準,超過2米,即使是當代,孔子也是個巨人。而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臟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書中的記載並不是那種高大威猛的洋人,他身材矮小,有些虛弱,塌胸駝背。但是這一切,並沒有影響康德在我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這自然是因為他在知識學問中所塑造出了魁梧形象。
  • 形式主義美學和文論應運而生
    形式主義美學是西方現代美學中的最主要思潮——科學主義思潮——之中的一個巨大的支流,它的發展直接受到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的日益發展的推動,同時,對「自上而下」的美學的批判而產生的「自下而上」的美學以及形式主義的美學的產生和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 奈良美智作品《溫室女孩》將亮相「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
    據悉,富藝斯將與保利拍賣於今年 12 月攜手推出「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季拍賣,奈良美智的重要作品《溫室女孩》(Hothouse Doll)將在此呈現。這幅在藝術家創作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曾在許多著名的美術館及機構展出,它不僅作為 2011 年出版;迄今最完整、最具權威性之《奈良美智全 作品集 1984-2010》封面,更被藝術家特別收錄於「主要作品」欄目中,彰顯了這幅經典傑作的重要性。
  • 如何從日食器影響到生活美學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柳宗悅作為其時日本民藝思想的領袖,在日本脫亞入歐迅速邁向現代化的社會背景下,展開了一場影響廣泛的"民藝運動"。面對陷入危機當中的傳統手工藝,柳宗悅與志同道合的幾位朋友共同通過這場運動投身於民藝的保護與振興活動之中。日本民藝協會與日本民藝館相繼成立,及後更成為了日本民藝運動的軸心與標誌。
  • 美術研究|藝術符號學在李澤厚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肯綮之功!
    國外對朗格的研究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開始,成果至今綿延;美國著名美學家門羅 ·C.比厄斯利這樣評價她:「她的著作以其給人深刻印象的風格、廣闊的話題範圍以及富有啟發性的意見,為人們所廣泛閱讀和討論。」
  • 這場當代美學論壇專家聊了啥
    日前,「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杭召開,來自美、俄、英、德、澳大利亞、比利時等國的高校與科研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了此次論壇會議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主辦,中華美學學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專業委員會、延安大學、《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協辦,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編輯部承辦。
  • 當代古風服飾漫畫美學與中國歷史真相的差距
    當代一些古風服飾漫畫美學,似乎離中國歷史真相漸行漸遠……在缺失中華文化底蘊的古風美學為何能出書作為漫畫自學教科書.......
  • 富藝斯攜手保利聯袂呈獻「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季拍賣
    據悉,富藝斯攜手保利拍賣將於 12 月 3 及 4 日聯袂推出「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季拍賣。本次由兩大拍賣行聯袂呈獻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拍賣盛會陣容鼎盛,作品精彩多元,除了於香港金鐘萬豪酒店現場舉槌,也將透過富藝斯官方網站與手機應用程式,以及保利拍賣手機應用程式與微信小程序全程直播並接受全球各地藏家網上競投。
  • 從符籙主要特徵出發,淺談道教符籙的美學價值
    道教作為中國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諸多方面對中國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道教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矛盾,雖然它的產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但是它具有強大的人文關懷功能,這是科學所不具備的功能,這也就是道教能夠發展至今的主要緣由。
  • 王慶松跨二十年作品展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呈現
    北京商報訊(記者 胡曉鈺)7月11日,藝術家王慶松個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北京798藝術區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兩處空間同時開啟。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藝術家1999至今二十餘年創作的重要攝影、拍攝現場等作品二十餘件。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康德(1724—1804年)康德(1724-1804年),全名伊曼努爾·康德,德國18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老年康德畫像康德出身貧窮家庭,自幼精神世界受信仰基督新教虔誠派的父母影響較大,八歲入學後由於受人道主義精神影響,一生都懷疑和發對宗教。
  • 相對論物理學與康德時空觀念的差異
    康德認為這些形式無他,而就是空間和時間——一切經驗對象要能夠提供給我們,必須要在時間上延續並且佔據一定的空間體積。這些就是康德時空觀念的一些要點。其物理依據是牛頓物理學,數學基礎是歐式幾何,而在相對論物理學出現後,康德的時空觀就有一些明顯的問題了。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這是這一個高度哲學的問題,普通人距離這類問題很遠,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之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您如果覺得非常吃力,可以想像一下當年的王國維,他可是在這個問題上下過死力氣的人。王國維年輕的時候死磕過康德哲學,特別是「三大批判」中的《純理性批判》,這部書歸根結底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先天的綜合判斷如何可能?而這個問題本質,是探究理性的功能和疆界。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別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決斷力批判》。
  • 鮑姆加登:美學作為哲學分支的濫觴
    然而,作為學科的美學,最初是於十八世紀德國成立的哲學分支,其創立要歸功於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鮑姆加註銷生於1714年的柏林,年幼時父母早逝,跟隨兄長來到哈勒(Halle),進入了孤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