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新政一頒布就引起軒然大波,除了「限薪」廣受關注之外,另一項就是俱樂部「中性名」。足協的初衷是好的,讓俱樂部文化能夠更好的延續傳承,因為贊助商更替,導致球隊名字不斷改換,的確不利於俱樂部文化長遠的發展和穩定性。
在中超16支球隊中,只有上海申花不需要改名,源自綠地當初接手俱樂部之後,保留了申花這一貫穿上海足球27年的名字。但是例如國安、泰達、建業和魯能,這些同樣擁有長時間歷史的球隊名,就遭遇到更名的問題。(國安28年歷史,泰達22年歷史,建業26年歷史,魯能23年歷史。)
可以說,這些名字陪伴了很多老球迷整個青春,已經融入俱樂部文化變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為球迷心中最神聖的標誌。如果哪一天喊一句河南中原,也許河南球迷無法第一時間反應過來。我想,這也違背了足協的本意,所以國安、建業和泰達球迷都集體發聲反對足協「一刀切」的政策。
又像廣州恆大兩奪亞冠揚名亞洲,邀請裡皮和斯科拉裡執教,更是吸引世界足壇無數的關注。當一些國外球迷聽到廣州隊的名字時,也許會好奇是富力還是恆大(原本歐洲媒體就經常搞錯中超俱樂部名字)。
還有其他球隊深圳佳兆業、江蘇蘇寧、武漢卓爾等如果更名,是否會影響背後母體公司投資熱情,原本這些投資者也大多借足球之名,宣傳自己的產業。
中性名政策到現在一直沸沸揚揚,媒體和球迷就政策爭論不休。反觀俱樂部官方,國安投資方中赫集團一邊爭取保持原樣,一方面中赫集團意圖收購中信剩餘股份曲線救名。廣州富力已經官宣正式更名廣州城,同城兄弟廣州恆大也傳言更名廣州隊。河南建業則私下向社會徵集中性名,同時天津泰達則誓死力爭保留泰達二字。
反觀國外聯賽,很多確實以地名作為俱樂部名,但也是很多一開始叫做這個名。而鄰國韓國聯賽,全北現代、蔚山現代和水原三星也與母公司名字掛鈎,但這些名字也成為當地球迷的驕傲,甚至是韓國足球的豪門象徵。
中超這次中性化政策應該更加人性化,給予各支俱樂部一個選擇的機會,要改還是選擇保留。但以後不能再隨意更改。一方面保持投資人的熱情和照顧球迷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提前告知,未來要進軍足壇的其他投資人,讓他們想清楚再收購,保持球隊的穩定性,減少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