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兩年來,採耳這項民間技藝突然變得流行起來,甚至在社交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有關採耳的視頻。
天眼妹之前一直以為採耳不過就是在街邊支個攤位,看上去略顯滄桑的採耳師拿著各種採耳工具專心致志地為自己的顧客服務。
殊不知現在的採耳已經發展成...
有的採耳師不僅年輕貌美,甚至還會身著漢服為你進行採耳服務。
有體驗過的網友還評論說,「閉上眼睛,仿佛神遊到桃花源,跟陶淵明在溪下一同戲水,抓蝦。」
這...說得天眼妹都想體驗一番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和天眼妹印象中的街邊小攤不同,現在各種專門的採耳門店層出不窮,天眼妹從自媒體「挖數」了解到,最近廣州街邊就多了不少採耳店,特別是CBD體育中心南門那條街,採耳店竟然比奶茶店還多,堪稱新型白領休閒勝地。
不僅如此,很多專業的採耳機構和培訓學院也如雨後春筍一般,一時間學習採耳的人絡繹不絕,不由讓天眼妹產生好奇,採耳究竟有多賺錢呢?
掏出來的「耳屎經濟」?
採耳,其實就是掏耳屎,最早發源於唐朝,是皇宮貴族放鬆娛樂的主要方式,後來到了清朝末期才開始在民間流傳,距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由於歷史原因,採耳起初具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屬性,其主要盛行於「巴蜀」地區,這一傳統技藝甚至還和該地區豐富的茶道文化一起發展成了巴蜀人民休閒的主要方式。
之前天眼妹就聽說過一句話,「到四川不喝茶等於白去,不採耳等於不會享受喝茶」,所以他們的休閒還被簡稱為採耳-喝茶,或喝茶-採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開始對自己身體進行合理的調理,採耳行業也伴隨而起,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我國與「採耳」相關的專利共94條。
而且如今,不只是在成都、重慶這樣極具採耳文化的城市,甚至連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地也遍布著很多採耳門店。
在百度,搜索「採耳」,你不僅會看到滿屏的招商加盟廣告,同時還有很多靠著採耳創業,發家致富的新聞。
當然除了專門的採耳店,如今一些足療店或養生按摩店裡面也會有採耳這項服務,甚至還會直接把它們搭配成套餐,比如「特色採耳+特色足療」,128元65分鐘;「特色採耳+精油開背」,168元65分鐘...
可見,採耳已經逐漸從一個民間手藝慢慢向傳統服務業轉化,開始進入品牌化、連鎖化的運營模式。
自媒體「網際網路指北」曾從客單價和投入時間等邊際成本分析了採耳這門生意,發現「採耳」完美符合了「低投入高預期兌現高附加值」的特點。
採耳其實是一個耗材很低的行業。一般而言,採耳的工具都是消毒之後重複使用的,我們看到需要更換的耗材大概就是客人茶水和躺過的床單和面巾。甚至據有的品牌方稱,採耳服務的淨利潤能達到50%以上。
而如今,從價格來看,便宜的採耳往往也就二十元左右,相對貴的,像天眼妹前文提到的一百多元的一般都是套餐項目,附帶足療或者按摩,也還是比較划算。
從時間上看,做一次採耳的時間也並不算長,一般路邊攤簡單採一次耳,通常不會超過20分鐘,即使到專業的採耳門店裡,採耳一次所需要的時間也通常在45到60分鐘以內。
與曾經採耳的顧客大多比較年長不同,如今採耳更多抓住了當下年輕人壓力大、熬夜、作息不規律等特點,所以我們也會看到很多採耳品牌都以清潔耳道、清神明心等養生術語來標榜自己,雖然實際功效還有待商榷,但與「焦慮情緒」掛鈎的採耳作為一個消費場景似乎天然契合不少年輕消費者的心理。
舒服、便宜、時間短、健康,當這些詞語結合在一起時,採耳自然成為了放鬆、減壓、養生的一種好選擇。
除此之外,採耳也開始逐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健康產業、生活方式、地方經濟等聯繫在一起,在這樣的流行趨勢下,採耳的影響力也開始迅速擴張。
從獵奇到生意,這些民間技藝真的靠譜嗎?
除了採耳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洗眼」?
不了解的朋友一聽到「洗眼」,可能第一反應就是用液體洗眼睛,比如眼睛裡不小心進了異物,有些人會用清水洗眼睛;一些經常戴隱形眼鏡的人,隔一段時間也會用專門的液體洗眼睛。
不過天眼妹說的這個「洗眼」,可不是用液體,而是用刀片,這項民間技藝還被稱為「刀鋒洗眼」,據說有明目的功效。
而「刀鋒洗眼」一般就是將鋒利的刀片伸進眼裡,貼著眼球划過,用鐵製的圓棒在眼裡來回掃動。
不瞞大家說,天眼妹光看這個圖就已經覺得疼了。
然而,總有群好奇的小夥伴想去嘗試一番,之前成都有家「熊三師理髮」就可以提供「刀鋒洗眼」的服務。
據當地人說,熊師傅17歲就入行了,如今年入花甲,而他最令人稱絕的就是「刀鋒洗眼」,開始洗眼睛前,熊師傅會先給剃刀消毒,再滴點兒眼藥水,保證刀伸進去後能保持眼睛潤滑。
之後他會發動幾十年來積累的技能,輕握刀鋒,刮掉眼睛中的灰塵。
差不多30多秒後,一隻眼睛就「洗」好了。而且體驗過的人大多一臉神清氣爽,常來洗眼的市民還表示,「我本身年紀大了,平時眼睛都是老花眼,一颳了以後,要舒服得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刀鋒洗眼」還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畢竟刀鋒十分銳利,一旦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眼球或眼皮劃傷,加之「刀鋒洗眼」的工具是重複使用的,而民間師傅對工具的消毒操作一般都比較粗糙,衛生狀況也無法完全保證,會帶來較高的感染風險。
其實就連採耳也是,由於普通的採耳門店不具備醫院一樣的專業工具和深度消毒處理,所以採耳也容易存在一些風險。比如採耳服務人員不專業可能導致的損傷外耳道和鼓膜;或者因為消毒不徹底導致一些交叉感染、引發一些像真菌性外耳道炎這樣的疾病。
在行業沒有形成規範同時又處於野蠻生長的時期,魚龍混雜幾乎成了必然,所以即便這些民間技藝變得越來越流行,大家最好也不要盲目跟風。
你有過「採耳」或者「刀鋒洗眼」的經歷嗎?想嘗試嗎?留言跟天眼妹說說~
參考資料:
掏出來的「耳屎經濟」- 大淺
開一間採耳店能掙多少錢?- 挖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