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大家分享了很多有關理財的選擇和心得。
不過最近發現有很多朋友留言說,月薪才四五千,連錢都存不下來,還談何理財?
那麼今天,我們就回到問題的根源來探討一下,月薪5000真的存不了錢嗎?
額外插一句,如果你月薪5000房貸卻有6000,這篇文章對你則毫無用處,因為你的資產負債已經處於極其不合理的狀況,還何談存錢?
下面進入正題。想要存錢無非就兩種途徑,一個開源一個節流,這四個字看似很簡單,但一旦你系統性地去執行就會發現,結果會比你想像中的好得多。
我們先從節流說起吧。
想要改變自己的財務狀況,關鍵先要理清自己的收支狀況,我們稱之為「財務體檢」。
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有一對夫妻,每天早上一定要喝一杯拿鐵咖啡,這個花費微不足道吧?可是30年下來累積的花費竟然高達70萬元!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每天午後的一杯奶茶、看到促銷就忍不住的消費、付了錢卻遲遲不用的健身卡……這些,我們都統稱為「拿鐵因子」,而找到你的「拿鐵因子」,便是節流的突破點。
具體怎麼做呢?以微信為例,打開你的微信錢包,點擊右上角的帳單,在統計一欄中,可以找到你的支出排行版:
正如上圖所示,裡面的「拿鐵因子」真的太多了,排名第一的每天一杯的咖啡,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嗎?排名第二的各種平臺會員的自動扣費,有多少是閒置不用的?找到這些,相信你很快就能發現「節流」的突破口。
接來下講講「開源」吧,第一步,先從做好「收入分配」開始。兩個方法,只要你堅持下來,一定會有收穫的。
第一種「三分存錢法」,以月為單位,切記收到工資後馬上開始執行!具體如下:
第一份,拿出工資的10%進行強制儲蓄,可以選擇一些風險較低的定期產品。當然,比例可視具體情況微調,前提是不會對生活產生較大影響,但定下來後最好不要更改。
第二份,用來應付日常的生活消費,比如房租、餐飲、水電費等。可以預估一個金額,將這部分錢放入一個專用的消費帳戶,日常支出就用它。
第三份,剩餘的錢再放入餘額寶或理財通裡用於彈性消費,比如購買書籍、社交等等。
第二種「52周存錢法」, 以周為單位,每周比前一周多存或者少存一定數額的錢,直到第52周結束。
比如第一周存10元,那麼第二周就存20元,以此類推,直到第52周存520元,這樣一年下來就能夠存13,780元。
如果你的自制力比較差,也可以採用遞減的方法,也就是說第一周存520元,以防遞增壓力越來越大,導致最後放棄。
在上述兩個方法的基礎上,大家還可以給自己設置一些激勵的小目標,比如攢夠3000後,拿出300來犒勞一下自己,這樣也能讓自己的存錢更有動力。
在學會怎麼存錢後,接下來要想的就是怎麼增加收入了。
如果你的本職工作提升空間不大,但又不想馬上換工作,那麼就可以嘗試下面這種思路:找到自己願意花大量時間和精力鑽研的興趣,把它發展成為副業,增加主動收入。
這裡建議嘗試去運營幾個個人的自媒體號,門檻幾乎為零,關鍵是時間彈性非常好。大家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寫作。
比如喜歡玩遊戲,就每天寫一些遊戲心得攻略;喜歡體育,可以分享戰術分析或者賽後的球員評價等等,一篇文章發布多個自媒體平臺,堅持下來也會有不少的流量收入。
通過開源節流,相信不出三年,你理財的「第一桶金」就會有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