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薩滿精神,是以部落形式存在
此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我國東北長白山的歷史書籍,其中戰國和西漢初成書的《山海經大荒北經》。書中提到:「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其提到的內容即最早時期生活在我國東北以原始部落群居生活的古老民族即「肅慎」(女真族)
東北是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區,就產生了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名額民族都有自己古代崇拜的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俗。我們有農耕的,有漁獵的,還有遊牧的混合到一起造就了我們東北地區民風、民俗的多樣性,那麼這些文化還僅僅停留在「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原生態,不論是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立的。
純粹的精神文化,與生產勞作息息相關,在古代的時候人民通過日常生產,生活遇到的一些困惑,祈禱神明得到對應的解釋。從而變成激勵人民前進的力量,人們通過各種形式來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激勵,那麼這些形式中尤其突出的就是薩滿文化,在薩滿祭祀中,就是能夠吧這種精神激勵提現到某種形式之中,通過祭祀活動,來一代一代的傳承這種前進向上精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天與地,古於今,萬物生靈融合呼應」組成一個世界的燦爛文化
1635年愛新覺羅家族的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漢族(部分漢人)、蒙古、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名族之下,滿族自此形成,滿族人建起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國,
大清王朝在入駐中原以前,滿族幾乎沒有以文本形式記錄本民族歷史的習慣,當時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通過部落酋長,或薩滿來口傳歷史教育子孫,進而增加自己部落和民族的凝聚力,在部落首領或者皇帝繼位時候。和薩滿的選定過程中,要求當選人必須要有一張「金子一樣的嘴」每逢撒滿足定期祭祀或節慶的日子,所有子民要進行隆重的拜祭儀式,就是大家現在偶然間能看到的薩滿舞蹈以及說唱文化,沒有了解薩滿祭司的舞蹈的人,您一定看過東北的跳大神。在這種古老神秘的儀式中薩滿進入空靈的世界,成為人類與神靈交流的載體,對自然的神奇幻想和「萬物皆神」的「原始拜物教」成為「薩滿教」的淵源。
山神臺。長白山是滿清的發源地,也是薩滿民族的神山,薩滿教主張萬物有靈,以薩滿作為人靈交通的使者,薩滿教崇拜的神靈包括自然神,動物神,祖先神以及人間神等。我們這裡供奉的是自然神——長白山山主「超和佔王」。
相傳超和佔王碼漢卡是薩滿民族的保護神,無論人間有多大的苦難和不幸,超和佔王都能為人們解憂添福,永保平安。我們東北林區人特別重視山神,凡是祭祀、開業、放山等要先拜山神,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生意興旺。
主要信仰的神靈是嬤嬤神,在滿族600個姓氏中,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信奉的神靈。古語有云「諸天正神360,一百畜神藏其中」所以我們的祖先信奉的神中有很多都是動物神,其中有鷹、蟒、熊、虎等各種靈禽神獸,其中有160個嬤嬤神,什麼是嬤嬤神,是一種袒胸露乳兼具母性和智慧神像,眾多的嬤嬤神中,有管理智慧的,有管理生息繁衍的,有掌管人們運勢,官運仕途的,有掌管生老病死,福壽安康的,(聲明不是宣傳三俗,在古代薩滿文化中。袒胸露要的一種豪放的氣勢,像現代人的穿著在薩滿時期是一種不尊重神靈的行為)
所以來到長白山中,了解滿族文化的同時,要在古老薩滿寺廟(範圍)中祈福,有向神靈祈福家人健康,有向神靈祈福子女金榜題名,祈福自己身體安康、運道恆通。雖然現在古老的薩滿族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薩滿的文化和精神,早已於山相容共生,一刻都不曾分離,
大家怎麼祈福知道嗎?依山為鄰,以樹為神,用左手輕撫樹幹(左右距離心臟更近)右手扶左胸,虔誠祈禱,樹爸爸,樹爺爺,掌管**的嬤嬤神請保佑……,傳說中第一位薩滿是鷹神化身而來,滿族的圖騰是烏鴉,最原始的圖騰製作是使用樹葉,樹皮,樹幹,獸皮,獸骨來製作。
據《夢粱錄》記載:「士庶家不論大小,(即不論是當官還是平民百姓,不論老人還是哈兒)俱灑掃門閭(都要在春節的時候對所居住的房屋進行打掃),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將常年累月堆積的灰塵打掃乾淨,更換掉使用一年的門神、鍾馗畫像,起到鎮宅保平安的寓意)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對老祖宗中進行祭拜)」在明王朝時期圖騰演變為剪紙,現在這項手藝已經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我們吉林有一個著名的小湖,查幹湖,每到冬季捕魚的時候,都要進行這樣的儀式對是對自然的敬重和理解(東北跳大神前身)祭文、舞蹈是祭江儀式的重要程序,意在表達即將去打魚的人們,對母親河的恭敬,希望水中神靈能保佑魚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