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聲學鑷子」 無需雙手就能對培養皿中的微小物體進行操作

2020-12-12 中文業界資訊站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聲學鑷子」,可以在不用手的情況下對培養皿中的微小物體進行操作。這樣的系統通常非常複雜,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研究人員希望能讓他們的系統變得簡單而實惠,從而將其商業化。

該系統利用聲波來移動粒子和其他微小的東西,比如細胞,而不需要科學家對它們進行物理操作。以這樣的方式使用聲波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想法,但直到現在,這樣的系統還需要大量的設備和使用這些設備的研究人員的培訓。杜克大學開發的系統將有望降低進入門檻。

能夠控制和操縱像培養皿這樣的東西中的物體,而不必實際接觸它們,這就從方程中剔除了一個重要因素,對於那些想要獲得最準確結果的研究人員來說,這很有幫助。「聲學鑷子」解決了這個問題,但製作一個既方便用戶又簡單的系統一直是個挑戰。

「最近的進步導致了許多先進的、多功能的工具,」該研究的共同作者Tony Jun Huang在一份聲明中說。「然而,歸根結底,這個領域的成功取決於生物學家、化學家或臨床醫生等終端用戶是否願意採用這項技術。本文展示了向更友好的工作流程邁出的一步,使終端用戶更容易採用這項技術。」

使用聲波來操縱微小事物其實相當簡單,至少在紙面上是這樣。通過在一個腔室的兩面施加聲波,聲波實際上可以將小物體組織成組或 「節點」。這是一種非常初級的在盤子內移動粒子的方法,但額外的進步已經使使用聲波在盤子內產生不同的模式成為可能,允許免手操縱粒子到新的位置,甚至可以將盤子中的所有粒子聚集在一個地方。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在培養皿中重複我們之前的聲學鑷子的一些功能,」研究人員解釋說。「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建立一個單一的原型,實現這三種設置的所有能力,如果不是更多的話。」

研究團隊希望將該系統商業化,以便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能夠從這種新的、簡化的「聲學鑷子」中受益。

相關焦點

  • 基於聲波的機器人夾持器被開發 無需接觸就能精準操縱微小易碎物體
    基於聲波的機器人夾持器被開發 無需接觸就能精準操縱微小易碎物體  Emma Chou • 2020-01-26 15:49
  • MIT開發出帶觸覺柔性機械手,能靈活操作電線等可變形物體
    他透露,下一步研究團隊會進行更複雜繩索的自動化操作,也會開展對更複雜的可變形物體的自動化操作,比如衣服和床單。這項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與機械工程系合作完成。通常,機器人操作電纜需要在有機械約束的條件下進行,即通過把繩子放置在桌上等方式,形成準靜態結構,降低電纜的自由度後,機器人再進行操作。而佘宇所在團隊的目標是在沒有機械約束的條件下實時操作電纜。
  • 無需任何標記數據,幾張照片就能還原出3D物體結構,自監督學習還能...
    給模型安排一個「批評家」這是一個由CNN和MLP(多層感知器)組成的模型,其目的在於通過一組2D圖片(不帶任何標籤),從中還原出物體的3D關係來。相比於單個3D物體,這個模型能夠在整個場景上進行3D訓練,並將它還原出來。
  • 「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RFID和二維碼目前已十分常見,這二者在閱讀器與標籤之間建立了非接觸式數據通信,以識別目標。
  • 科學家開發觸覺手套,嵌入彈性金屬條帶,可和虛擬物體產生聯繫
    但是通過VR眼鏡看到的東西都是虛擬的,體驗者看得到卻摸不著,不過就有一群科學家為了體驗者有更真切的感受,開發出了一款觸覺手套,名字叫做DextrES,這款手套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夠讓使用者和虛擬的物體產生聯繫。其實觸覺反饋系統本身並不是特別新穎,我們平時穿的衣服、戴的手套中都有它的存在。
  • 國外科學家研發出新型機械手指,具有觸摸感,與人類手指相似
    我們都知道,人的手指是很靈活的,可以進行很多精細操作。而目前大部分機器人的手指其實是比較僵硬的,因此這些機器人只能做一些簡單、耗費體力的工作,難以完全替代人類工作。因此,要想讓機器人能做更多事情,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就必須得提高機械手指的能力。
  • 聲學使電子躍遷煥然一新
    電子非常受磁場的支配,科學家可以操縱磁場來控制電子及其角動量,即「自旋」。 這一發現對任何希望構建用於移動導航設備中的量子傳感器的人來說都是福音。但是,此類設備仍需要磁場來控制磁場,從而需要龐大的磁性天線來驅動某些自旋躍遷。 現在,Fuchs的小組已經表明,這些過渡可以完全由聲學驅動。這消除了對磁性天線的需求,使工程師能夠構建更小,更節能的聲學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可以更緊密地包裝在單個設備上。
  • 雷射3D列印,幾秒鐘內即可列印出微小的高精度物體
    雷射3D列印原理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高精度方法,用於3D列印小的柔軟物體。該過程從開始到結束耗時不到30秒,在包括3-D生物列印在內的廣泛領域中都有潛在的應用。然後,就像在魔術作用下一樣,在旋轉的小容器中開始形成深色斑點,直到半分鐘後成品才成型。這種突破性的3D列印方法是由EPFL應用光子學設備實驗室(LAPD)的研究人員開發的,可用於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解析度製作微小的物體,而這一切都在創紀錄的時間內完成了。該團隊將其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並成立了一個衍生產品Readily3D來開發和銷售該系統。
  • 科學家首次開發出可用雙手彈鋼琴機器人(圖)
    一款外形看上去像英國喜劇影星哈利·恩菲(Harry Enfield)扮演的「利物浦人」(Scouser)的機器人,在臺北國際機器人展上亮相,這款尚未命名的機器人可以模仿人類各種面部表情,由國立臺灣大學電子工程系開發,僅由真人大小的頭部和軀體構成,設計用於展示人類基本表情動作,以便與我們更好地互動。
  • 震驚,科學家提出我們可能生活在「黑洞」中
    接下來科學家們要做的就是,通過觀察或者試驗來驗證這個新學說。多元宇宙一種奇怪的新理論表明,微小的原始黑洞(在我們宇宙的最開始形成的黑洞)可以構成暗物質,並且奇怪的是,它們包含自己的微小坍縮的宇宙。這是一個奇怪的想法,雖然解決了投機性問題,卻一次解決了宇宙中幾個最重要的謎團。
  • 藉助臺階等物體進行鍛鍊,全身參與,燃燒卡路裡
    最容易走的錯路,就是用節食去減肥,當然節食會讓你在短時間內體重下降,但卻違背了我們本能的需求,當你開始正常飲食就會非常迅速的進行反彈。當知道了節食減肥並不可取的時候就探索到了運動之路,明白運動才是進行減肥最好的方式,但卻固執地認為只要進行運動,飲食就無需再控制,甚至說比之前更加放縱的去吃自己想吃的東西,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體重不再上升都是好的。
  • Cell Rep:科學家成功開發出高通量線粒體轉移設備
    2021年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簡單的高通量方法來將離體的線粒體及其相關的線粒體DNA轉移到哺乳動物的細胞中,這種新型方法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通過修飾細胞中的關鍵遺傳組分,從而研究並治療諸如癌症、糖尿病和代謝性疾病等多種疾病。
  • CAD教程|CAD視圖操作和物體選擇
    01CAD視圖操作大家好,今天首先了解一下CAD軟體中的視圖操作。如何對CAD圖形的當前視角進行改變?請先滑動滑鼠中鍵,向前滑動可以對當前的視角進行放大,向後滑動可以對當前的視角進行縮小,大家可以操作看下。如何對當前圖形的位置進行改變?如果想要平移圖形,可以按住滑鼠中鍵。
  • 新型電磁噴霧將物體轉變為用於生物醫學應用的毫微機器人
    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由香港城市大學(CityU)一位科學家領導的聯合研究項目的研究人員,通過用膠一樣、磁性噴霧的塗層,開發出了一種製造毫機器人的便種。在磁場的驅動下,塗層物體可以在表面上爬行、行走或滾動。由於磁性塗層具有生物相容性,可根據需要分解成粉末,因此該技術展示了生物醫學應用的潛力,包括導管導航和藥物輸送。
  • 哈佛科學家發現宇宙超級黑洞「鼻祖」
    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科學家發現在宇宙誕生後12億年左右的時間內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負責本項研究的科學家來自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研究的方向為對宇宙209個星系的早期X射線信號進行了研究,這些早期黑洞與當前宇宙中的黑洞一樣,都會在吸積盤附近將物體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並在兩極釋放出強大的噴流,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來探測早期宇宙中的黑洞。
  • 聲學的學科發展介紹: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
    這樣聲就有一些很特殊的一些應用,幾乎所有的不透光的物體,都可以用聲波來進行探測,比如說在海洋裡面,水下光波和電磁波都衰減很快,對光來說,紅外光波長最長,傳播最遠,到了幾十米以下也就是衰減完了,所以到了海底是一片黑暗,這種情況下,聲是在裡面是唯一有效的、可以遠距離傳播的能量形式。
  • 科學家:罪魁禍首還是它
    可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在經歷了離奇或者詭異的事情之後,都開始相信世界上是有"鬼"的,於是在他們的大腦中就會形成世界上有"鬼"的觀念,但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而且我們也能用科學進行解釋。首先,人們之所以會在大腦中形成世界上有"鬼"的觀念,主要是他們的大腦或多或少出現了損害,大腦神經出現了一定的損傷,因此會在大腦中產生"鬼"的錯覺。
  • 科學家給出真實答案
    實際上,無論是「鬥」還是「簸箕」它們的真實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增加人體手指的摩擦力,幫助人類更好地抓住物體。從生物學上講,指紋是手上表皮凸起的紋路,有遺傳因素影響,同時也跟生活環境有關,因為這樣的原因,人類指紋幾乎沒有一個相同的,科學家估計指紋重複的概率只有一百五十億分之一,因而指紋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個人的身份,人們很早就發現了這個規律,因而有在契約上按手印代表認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