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博宙
材料源於南方日報報導,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從佛山石灣美術陶瓷廠有限公司了解到,一位澳門收藏家親自登門,以3萬元求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的陶藝作品《爐前奮戰》(1971年)。美陶廠策劃部部長李星透露,近年來,許多海內外收藏家來石灣尋找「文革」陶瓷,銘刻那段特殊歷史的陶藝品逐漸成為收藏界炙手可熱的目標。但令人頗感惋惜的是,在「石灣陶瓷」的故鄉,石灣陶瓷博物館裡,「文革」陶瓷也僅餘5件。石灣「文革」陶瓷價值越來越高,就在前幾天,澳門的黃先生來到石灣美術陶瓷廠,詢問是否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先生的「文革」作品《爐前奮戰》,他願出價3萬元。美陶廠把他帶到黃松堅的工作室,卻不料黃松堅自己也是一件沒有。
而黃松堅先生1973年創作的《人勤漁豐》,去年也被一位收藏家以3萬多元的價格買走。
石灣「文革」陶瓷成為收藏新寵不是最近才有有的新鮮事。石灣美術陶瓷廠李星介紹,十幾年前,已經有新加坡、澳門的收藏家前來搜尋。他回憶,當時,一位醫生從石灣美術陶瓷工藝廠買下一件《列寧與高爾基》,花了兩三百元,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後來,廠裡嘗試用兩件名家工藝品換回來。但這位醫生不幹。這件陶器,現在陳放在廣州文物總店三樓的陳列櫃裡,售價是3.3萬元。
世易時移,歷史漸遠,石灣「文革」陶瓷的價值越來越高。2003年10月,石灣舉辦陶瓷藝術展覽會,展出了代表石灣「文革」陶瓷最高水準的《三偉人》(又名《今日紅纓在手》),一位客人提出用一輛奔馳汽車來換。當然最後是失望而歸。
石灣「文革」陶瓷大部分在新加坡
「現在要找『文革』陶瓷,只能去海外。」黃松堅說。在他記憶裡,二三十年前,「文革」陶瓷遍地都是,人們只把它當做日常用品,隨意處置。倉庫裡成堆的貨物,想要隨便出幾個錢就可以拿走。十幾年前,新加坡一位陳允和先生來到石灣,看到如此便宜而又如此有特色的陶瓷藝術品,一下子就買走了一大堆。他成為第一個收集石灣「文革」陶瓷的人。新加坡後來又來了一大批購買者。現在,新加坡已經成為收藏石灣「文革」陶瓷最多的地方。
黃松堅說,以前,人們沒有意識到這批陶瓷的價值,所以毀的毀、賣的賣。
現在,經濟條件改善以後,有人想收藏、想投資,有的人想保存這個年代的記憶,輾轉周折,又使一批作品從國外回到了國內。他還介紹,現在國內的收藏家都是通過澳門一位收藏家中轉,但是價格越來越高,機會也越來越少。
在石灣陶瓷博物館的陳列櫃裡,擺放著5件小型的「文革」時期陶瓷作品。據該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現在,「文革」陶瓷市面上幾乎難覓其蹤,石灣陶瓷博物館裡也只剩下這5件了。而且,這些都是當年生產的普通品,屬於陶瓷藝術品裡價值最低的一類。她告訴記者,石灣美術陶瓷廠可能藏有一批珍品。
石灣美術陶瓷廠策劃部李星帶領記者參觀了他們的館藏作品,卻也只有幾件。2003年,石灣舉辦陶瓷藝術展覽會的時候,最珍貴的一件「文革」時期作品《三偉人》,還是向遠在勝利油田的一位收藏家「借」來的。
黃松堅先生介紹,據他所知,石灣「文革」陶藝品在佛山已經所存甚少。有一位佛山人收藏了一件《三偉人》,但是沒有釉色。他文革時期最出色的作品《人勤漁豐》(1973年),當年大約燒鑄了100多件,現在手裡只保留了一件。在石灣所能看到的,只有畫冊,和大師們記憶中的光彩。
市面上出售的都是仿製品
在石灣公仔街的很多店鋪裡,記者看到不少文革題材的陶藝品。問問價格,大多在300-500元之間。店主也很直接地告訴記者,現在市面上出售的都是仿製品,真正的「文革」陶瓷,要麼在博物館,要麼在收藏家之間私下流傳。
石灣美術陶瓷廠策劃部部長李星也說,他們舉辦了很多陶瓷拍賣會,但是基本上沒有人願意拍賣「文革」陶瓷。換句話說,珍寶被收藏家小心翼翼地藏在家裡。
為何海外收藏家如此熱衷於收藏「文革」陶瓷?黃松堅先生認為,收藏者大概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雖然現在把「文革」陶瓷稱為文物還為時過早,但文革時的石灣陶藝品質量高的不多,留下來的就更少,所以,它的價值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高;其次,「文革」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時代,反映這一時代的藝術品也就帶有獨一無二的價值;而有的人出於對那個特殊時代的懷念,也願意收藏幾件作為回憶與寄託。
那仿製品有沒有收藏價值?黃松堅先生說,再仿製原模原樣的沒有意思,他們對當時的歷史缺乏真切的感受,對當時的工藝也把握不好,已經無法造出當時的神韻。但是人們可以創造新的作品來反映文革題材。
如何鑑別石灣「文革」陶瓷
成為收藏熱點以後,如何鑑別是否是石灣「文革」陶瓷的真品?黃松堅介紹了他的心得。
一是從題材上判斷。「文革」時期,我國陶瓷生產帶有濃鬱的政治色彩。在題材上,大多選擇與當時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現代題材,偶有歷史題材,也一定要表現「批林批孔」的主題。像《三偉人》塑造的是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的形象、《紅燈記》講的是樣板戲、《庫爾班大叔》說的是騎著毛驢上北京的故事,還有《移山造田》、《大字報》等等,光從標題看就可知其內容。
其次,因其產生於那個特殊年代,個人主義被普遍反對,集體創作成為一個重要的特點,一般不署作者名,只蓋「石灣陶」戳印。《三偉人》是莊稼、劉澤棉和廖洪標三位大師的合作作品,但是署名是到近年才有的事。
由於集體創作,甚至大部分是由普通工人倒漿,石灣「文革」陶瓷工藝一般較為粗陋,只有少數精品。而這些精品中,又以「寫實」手法最為常見。刻畫人物或表現場景,務求栩栩如生。
除去以上幾大特徵,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從材料和燒制方式上判斷。黃松堅介紹,當時石灣陶瓷用的是東莞的陶土,和現在的差別很大。而且,那時沒有汽窯和電窯,用龍窯的機會比較多,所以在作品的光亮度和釉色上都不穩定。
「這些都只是基本知識,要鑑別一件作品是不是屬於那個時代,最重要的還是看鑑別者的經驗。」黃松堅笑著說,一件陶瓷,只要在他手上摸一摸,他就知道它的來龍去脈。(編輯:楊格)
中山當代陶藝家歐遠朝
歐遠朝
1959年年出生
中山陶藝家 收藏家
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廣東省收藏家協員會員 中山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其作品使中國書法與石灣陶藝結合,在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大賽獲得鳳凰獎 珠三角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工藝美術匠獎獲得銀獎 珠三角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工藝美術金匠獎評比獲得銀獎等等,作品受到粵港澳收藏家的追捧,接受過多次電視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