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連然
拋開在剛剛結束的北京機器人展上展示的那些僵硬的所謂「美女機器人」,我們來看看這些高級的:
你覺得她像不像你的某個朋友?你會不會把她帶回家用來服侍自己?
也許,我們更應該拋出的問題是,你害怕嗎?實際上,看著這些似人非人的「美女」,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感到瘮的慌?
日本人的傑作
實際上,這些「美女機器人」來自日本,代表著全球仿人機器人領域的最高技術水準。
日本機器人產業極其發達,研發團隊也經常熱衷於開發真人化的機器人。8月6日,大阪大學和京都大學研究團隊就曾推出了一款可以使用人工智慧(AI)流暢對話的」美女」機器人——Erica(即開篇的那位身著紫色服裝的「美女」),形象設定在 23 歲女性,相貌通過掃描多名人類美女的臉部特徵合成,聲音與真人發音非常相似。通過眼睛、嘴唇和脖子等 19 處部位的氣壓活動,Erica還能夠惟妙惟肖地表現各種人類表情。
另一款名為Geminoid F(F為女性female的縮寫)的「混血美女」是由日本西部大阪大學的機器人設計師石黑浩製作,其外形以20多歲的日俄混血女孩為模板,有一頭烏黑的長髮,皮膚由柔軟的矽膠研製,無論外貌還是行為都酷似真人,具有眨眼、微笑、皺眉等65種不同的面部表情,並且可以像真人一樣發聲、對話和唱歌。
Geminoid F配有以空氣壓力為動力的電動執行器,可以通過視覺系統捕捉人類面部表情並成功複製。
事實上,這類機器人集機、電、材料、計算機、傳感器、控制技術等多門學科於一體,但由於目前技術水平所限,在人形模擬上還不能做到百分百的真實。
不過,其真正的問題也許並不單單在技術。我問你,如果仿人機器人真的做到了百分百的真實,你會感覺更好嗎?
恐怖谷效應
至少從學術界的觀點來看,這種外貌看起來像人但仔細一看又不太像的機器人,其實是最能讓人恐懼的,心理學上稱之為」恐怖谷(Uncanny Valley)效應」。(以下資料來源:Steven Kotler)
「恐怖谷」是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在20世紀70年代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奇怪的事實:當機器人變得越來越像人,我們對它們越來越有好感——但這種好感有一個極限,過了這個極限便會跌入「恐怖谷」:當機器人開始接近和真人一模一樣,當它們的樣子和動作都幾乎但又不完全像是真人時,我們便會被勾起一種深刻而強烈的反感。
事實上,這是演化的作用。從生物學角度說,反感是厭惡的一個子集,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演化早期防止生物攝入有害食物的需求所催生的副產物。既然是生死攸關,厭惡的功能與其說是一種普通的情感,不如說更像是一種恐懼症——一種幾乎無法動搖的固有反應。
病理厭惡(Pathogenic Disgust)是指我們遭遇微生物感染時的反應;
道德厭惡(Moral Disgust)源自對社會規則的違背,比如撒謊、欺騙、偷盜、強姦、殺戮;
性厭惡(Sexual Disgust)則源於我們避免與「生物學代價高昂的伴侶」生兒育女的願望。
而恐怖谷,正是由性厭惡和病理厭惡共同造成的。
為了讓我們遠離生物學代價高昂的伴侶,腦的模式識別系統具備一套一觸即發的機制,能夠辨別出生育力低下或者不健康的跡象。而行為幾乎像是人類,但又不完全一致,在我們腦中的模式識別系統看來,便意味著不健康。
這正是機器人的問題所在。當腦探測到類人特徵——也就是說當我們辨認出「這是自己這個物種的一個成員」時——我們傾向於給予更多注意。但當那些特徵綜合起來並不完全像人,我們就會把這當作疾病的信號。因此,接近人類但似是而非的機器人,在人類眼中就是個代價高昂的伴侶、一種有毒物質。我們的反應便是深刻的厭惡。
可是為何偏偏會是日本?
那麼,日本人又是為什麼會在仿生機器人的路上越走越遠呢?
在國土狹小、資源有限的日本,機器人這一巨大的虛擬空間是開採不盡的「富礦」。日本人在探索機器人的過程中,不僅分擔給他們人類的工作,還試圖賦予它們與自身類同的「生命感」。而在這種 「生命創新科技」的背後,其實隱藏了他們對社會的種種不安。
在日本,人口老齡化、經濟不景氣等現實社會的巨大壓力讓很多人感到強烈的危機感,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呈現出亞健康狀態,一些人甚至患上「對人恐懼症」。這種恐懼感將本就敏感的日本人逼仄到狹窄的空間,驅使他們尋求機器人並依賴它。
對這些人來說,面對的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能提供給自己的感受。由固定程序控制的這種人機關係,恰好能滿足這些人渴望交流卻又拒絕與人相對的訴求。於是,機器人取代了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重要角色,徹底「人化」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的機器人會越來越趨於真人化。
還有就是日本的人形機器人情結,包括傀儡,這些從日本的電影中就可以看出來。
機器人的未來
這也許是大勢所趨——機器人越來越趨於真實,在某些工作上,相比真人,其的確省去了不少麻煩。
這也許是埋下禍種——機器人越來越趨於真實,機器人代替人類的預言從未休止,人工智慧的邊界也一直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事實上,如果機器人能再現人類的機能和運動,就表示從機器人工學角度來看,它已經弄清楚了人類。當以日本為代表,越來越多的似人非人的美女機器人亮相時,一方面它們仍然讓我們瘮得慌,而另一方面也喚起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機器人和人類的關係將情歸何處?
本文來源:智東西 責任編輯: 王鳳枝_NT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