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制艦「尼米茲」號(CVN—68)。以二戰中功勳卓著的「抗日名將」,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的名字命名。1975年5月3日服役,編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港海軍基地。艦載航空兵為美國海軍第9艦載機聯隊,裝備各型戰機84架。
(圖,「艾森豪」號航空母艦。)
2號艦「艾森豪威」號(CVN—69)。以美國第34任總統,陸軍上將德懷特·艾森豪的名字命名。1977年10月18日服役,編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以諾福克港為母港。艦載航空兵是美國海軍第7艦載機聯隊。裝備各種戰機86架。
(圖,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3號艦「卡爾·文森」號(CVN—70)。以美國著名眾議員卡爾·文森的名字命名。1982年3月13日服役,編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母港是諾福克,艦載航空兵是第15艦載機聯隊,裝備各種飛機86架。
「卡爾·文森」號航母是美國多用途航空母艦的首制艦,是在一開始就按多用途功能需要進行設計製造的。1985年,「尼米茲」號和「艾森豪」號航母都進行了改造,由攻擊型航母成為多用途航母。這之後,美國航母全都按多用途型來建造。
(圖,「羅斯福」號航空母艦。)
4號艦「羅斯福」號(CVN—71)。以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名字命名。1986年10月25日入役,編入海軍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艦載航空兵是第8艦載機聯隊,裝備各型戰機86架。
註:羅斯福總統在任期(1901—1909)內,對美國海軍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被譽為「美國海軍之父」,其生日(10月27日)被定為美國海軍節。
(圖,「林肯」號航空母艦。)
5號艦「林肯」號(CVN—72)。以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名字命名。1989年11月11日編入美國太平洋艦隊而正式服役。艦載航空兵為第11艦載機聯隊,裝備各型飛機84架。從「林肯」號開始,「尼米茲」級航母又進行了改造,使以後各艦的排水量都達到了10·4萬噸。「林肯」號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航母。
(圖,「華盛頓」號航空母艦。)
6號艦「華盛頓」號(CVN—73)。以美國第1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名字命名。1992年7月4日服役,編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後調入太平洋艦隊。2008年9月26日進駐日本橫須賀,將這裡作為母港,成為美國第一艘長駐海外的核動力航母。艦載航空兵是第5艦載機聯隊,裝備各種戰機84架。
(圖,「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
7號艦「斯坦尼斯」號(CVN—74)。以美國著名參議員約翰·斯坦尼斯的名字命名。1996年12月9日正式服役,編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艦載航空兵為第6艦載機聯隊,裝備各型戰機84架。
約翰·斯坦尼斯長期在國會參議院擔任軍委主席之職,是美國海軍的有力支持者
8號艦「杜魯門」號(CVN—75)。以美國第33任總統哈瑞·杜魯門的名字命名。1998年7月25日正式入役,編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母港,諾福克港。艦載航空兵是第14艦載機聯隊。裝備各型戰機84架。
自「杜魯門」號始,美國航母進行了了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改造,採用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如大面積使用光纖電纜,提高數據傳輸速率;採用數位化技術,實現綜合資料庫一體化;為艦載機起降配備綜合電視監控系統等。此外,艦體也進行了部分改進,艦員生活艙採用輕型模塊化設備;還為女艦員配備專用生活設施等。
(圖,「裡根」號航空母艦。)
9號艦「裡根」號(CVN—76)。以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得·裡根的名字命名。2003年7月12日服役,編入美國隊太平洋艦隊。母港是聖地牙哥港海軍基地。艦載航空兵為第1載機聯隊,裝備各型戰機85架。
這是進入新世紀後美國服役的第一艘航母,與前所有航母相比顯得更出類拔萃。這艘航母上面裝備了所有的最新科技成果。裡根號與過去尼米茲級航母的最大差別,在於水線以下的設計,重要改進是球狀的艦首。這種設計為的是增加浮力。利於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尤其是起飛,這種設計使艦首在上下顛簸的情況下,延長上揚的時間。另外,艦首有所伸長,提高了艦的調節速度。
(圖,「布希」號航空母艦。)
10號艦「布希」號(CVN—77)。以美國第41任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的名字命名。2009年5月11日加入海軍現役,母港是諾福克港。
「布希」號是「尼米茲」級航母中最先進的一艘,也是該級最後一艘艦。有實質性的設計改進並採用了若干新技術。如採用新的真空海上衛生系統、新的航空燃油分配系統,還有大量新的控制系統和管道材料。這些改進將減少航母的全壽命期的費用。
沃克·布希曾是二戰時美國海軍的轟炸機飛行員。他在18歲的生日當天加入美國海軍,未滿19歲就正式被授與任務成為真正的海軍飛行員,派駐「聖哈辛託」號航空母艦(CVL—30),是當時最年輕的海軍飛行員之一。布希在與日軍的海空戰鬥中,曾二度墜海都死裡逃生。因此,布希可說是全世界第一位曾真正在航母上服役過,其名字又為航艦命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