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5月22日消息(特約作者 張運來)騰訊此前發布的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微信總月活9.89億,同比增長11.2%,QQ月活躍帳戶為7.83億,同比下降9.8%。截至2017年12月底,微信支付綁卡用戶已超過8億。阿里巴巴公開的其2018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的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5.52億,截至2018年3月31日,支付寶與其全球合資夥伴一起在全球為約8.7億年活躍用戶提供服務。不經意間,支付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行動支付服務商。
作為亞洲市值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且在全球的網際網路公司市值排名中也是佼佼者,面對這樣的競爭結果,無論是騰訊的小馬哥,還是騰訊的股東大佬們,或許都難以平靜。尋找扳回一局的努力,自然會付之行動。果不其然,最近騰訊與中國移動聯手,推出了以境外業務為特點的Wesim卡,主打出境用戶需求。WeSim卡的國際漫遊上網最低2.9元/天,遠低於當前的標準資費。對經過出國的人士來講,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一、瘋狂的支付大戰幹掉NFC,用戶規模阿里勝出
自去年開始的行動支付大戰,騰訊和阿里都使出了渾身解數,真金白銀的消費紅包滿天飛,甚至不惜在線下渠道互撕。4月4日的一則新聞,《支付寶被多家商超停用,你還願意繼續用支付寶嗎?》更是把這種線下撕扯推倒了極點。不管類似上面的新聞真假,以及各種風波和傳聞的來源,不顧及用戶感受的撕扯事實,這樣的新聞報導或許也能從某個角度說明了行動支付市場殘酷的競爭現實。另外,依靠掃描二維碼的高效便捷,以及對硬體的低需求和低成本,以支付寶和微信為代表的行動支付模式,擊敗了索尼三星等國外主推的NFC高科技支付模式。正可謂「老大老二打架,受傷的卻是老三」,也如「王老吉和加多寶大戰,受傷的卻是和其正」一樣。
另外,今年3月份的一則報導提到,我國行動支付一年的總交易筆數約為7750億筆,財付通佔了一半還多,用NFC支付的筆數已經微乎其微。去年全年微信支付的日均筆數超過6億筆,並且狗年除夕當天使用微信發紅包的人數更是達到了6.88億!毫無疑問,從支付筆數來看,微信支付已經領先了支付寶不少。按照從用戶到業務再到收入的邏輯路徑分析,佔據了用戶優勢,往往意味著業務和收入的良好預期。反映到金融市場,就是高估值和高市值。更是戰略投資者和各種風頭重點關注的。這或許也是騰訊急於加強與中國移動合作,補足用戶規模的欠缺,搶跑境外業務的初衷。
二、支付寶把持頭把交椅,布局境外主動輸出功不可沒
在國內,支付寶的用戶數是肯定比不上微信或者QQ的,畢竟社交軟體需要每人一個,而且每個人甚至還可以有多個微信或者QQ。但是支付寶在很多家庭都是「家庭帳戶」,通過阿里這些年努力挖掘個人價值,支付寶才逐漸成為個人應用,但距離社交軟體的高普及仍有很大距離,或者說永遠也達不到。即便如此,阿里巴巴的財報數據顯示,支付寶8.7億活躍用戶這個數字已經是超越了微信支付綁卡用戶(事實上,很多綁卡也非活躍),更重要的是,這一數字超越了騰訊的QQ用戶數(QQ月活躍帳戶為7.83億),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如果放任這樣的趨勢發展,騰訊的頹勢或許也會提前到來。
分析支付寶成功的原因,其境外業務佔比較高,說明支付寶的國際化非常成功。這得益於阿里多年來的積極海外布局和業務輸出。在20國海外青年海選中,「支付寶」為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後來被一些媒體和機構改成了「行動支付」),並且在過去三年多時間,在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等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螞蟻金服和當地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出當地人用的「支付寶」,這些帶著中國行動支付技術標準和商業模式的「支付寶」走出了一條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國際化的成功之路。相對於多外主推的NFC支付模式的步履維艱和有限成果。我們既可以說支付寶輸出到國外的是支付便利,也可以說輸出了中國的支付文化,更可以說支付寶贏得了國內外用戶的高效、便捷和經濟青睞。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任何以人口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行業都面臨天花板的問題。而且行動支付業務,在某種程度上講,符合產能供給過剩的部分條件。而且如果僅僅把目光盯在國內,那肯定是視野不夠寬廣。所以,立足國內,並放眼全球,成為必然選擇。而且從國家層面,國家也是大力支持成熟行業和產業積極向國外拓展,向海外輸出我國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文化軟實力。看準了支付寶的成功路徑,騰訊自然也會有所行動。如此以來,與電信行業中的學霸中國移動的合作就顯得水到渠成。實際上,早期騰訊移動QQ就是靠著與中國移動的合作,才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
三、WeSim卡廣泛的群眾基礎,助推行動支付旋風
今年的「兩會」報告顯示,我國的出境遊人數達到1.3億人次,而且還在以平均1000萬人次/年的規模持續增長。而且這1.3億的出境人口是富可敵國的高消費人群。如此龐大的人群和巨大的消費潛能,自然會在海外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先進的管理經驗和人文創新自然也會在海外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國外商家為滿足中國顧客各種消費能力的支付需求必然也會隨之而來,如此也會培育並帶動國外居民的行動支付需求。
在國內網際網路行業當中,BATJ是無可爭議的大佬,各自把持了不同的細分領域。但是,其成長的經歷都有一個顯著的共性,那就是靠積累規模龐大的用戶群體,並依靠這個群體來開展業務,組織營收。現在騰訊與中國移動合作,很大程度上看重了中國移動將近9億的移動用戶,並且其中有超過6.6億的4G用戶。另外,監管層面也要求運營商降低國際漫遊費,從中國移動的角度看,也有主動順應管控要求的意思。一方面是規模持續增長的出境人口,一方面是規模龐大的移動用戶群體,兩相重疊必然會在海外引起任何消費市場都足以重視的超級旋風。而且行動支付的趨勢一旦形成,受益的不再僅僅是中國用戶,當事國家的居民也會享受到中國「新四大發明」的種種便利。
網際網路是一個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而且在全球範圍的消費網際網路領域,我國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屬於第一梯隊。現在騰訊因為行業位次的變遷積極謀求海外,一方面尋求自身經濟利益的突破,一方面助力中國屬性的「軟文化」輸出。無論基於以上何種考慮,行動支付的海外輸出體現了我國的「文化自信」和敢於獨立創新的「道路自信」。從這個角度來說,為騰訊點讚!(張運來為C114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