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便利店@油塘鯉魚門廣場港口
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春天,對於一個排在「生活必需」後面的行業,雖然「復工」已經是大勢所趨,據說政府已經在擬定出臺各種政策支持文旅產業——可能會有文旅景區、有電影市場、甚至可能有卡拉ok,但估計很難看到有寫著支持livehouse的文件。畢竟,這是一個尚未被大眾和主流文化圈充分了解行業。
因此,明知道能辦演出、看演出的時間已越來越近,但困難遠沒有離去。類似像這樣的消息我們也可能要慢慢習慣:
2月21日
TTN宣布在2月27日演出結束後,場地正式停業。
3月8日
紅糖罐宣布,其蛇口店已經關閉,因為疫情,沒辦法做一個告別派對。
這些,還算是正式和大家道了別的,也有一些場地其實是默默地退出了,只是尚未對外宣布……很燃很躁的現場背後,是一直在困擾經營者們的實際問題:房租交了嗎?工資發了嗎?貨款付了嗎?壞了的設備修了嗎?
柴米油鹽式的艱辛,只有當事者才有真正有切膚的感受。因此,一旦復工,我們能做的就是一些實際的支持,比如儘量辦好每一場演出,儘量花錢買票,如有可能點一杯酒飲會更好。對於那些眼見著消失的名字,我們雖然無能為力,但是留住些回憶,就是在心裡留下了希望的種子。
T T N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音樂記憶
關於TTN,我們在去年12月中旬舉辦了搶耳巡演2019最終站,因此記憶猶新。
曾聽說,這個場地在當地樂迷心目中的位置,有點類似成都的小酒館、北京的school,或者廣州的SD;《Time Out》雜誌更是曾稱它為「香港最佳演出場地」,即使稱其為「當地獨立音樂朝聖地」也不會太誇張。
△悶餅演出現場@ttn
TTN位於觀塘區油塘Ocean One(九龍某個擁有海景的住宅大樓)的1樓。作為LiveHouse,它居然有一個專用電梯,這一點令人有點意外;電梯裝飾成酒瓶的樣子,一進一出,就到了場地的外廳兼周邊售賣區。
TTN有兩部分演出場地:電梯出來後,穿過外廳,左側是主演出場,可容納400-600人;右側是副演出場,可容納大概150-200人。兩個場地通過一個酒吧區域相互連通,是一個可供樂迷或酒客休憩的地方。
△貝殼便利店試音現場@ttn
酒不算太貴,大約60-80港幣的價格就可以喝到純正的精釀啤酒。據說,在歐美和日本的livehouse,飲品收入是場地很重要的一部分,日本的很多演出甚至是捆綁銷售的,即入場者必須購買「酒+演出」的套票。
△TTN精釀
而在TTN,和內地很多livehouse一樣,可能是飲酒文化相對沒那麼深入的緣故,觀眾似乎並沒有那麼大意願喝一杯。
聽說,在過去兩年多時間裡,TTN其實做過很多嘗試,比如曾與啤酒品牌合作過「精釀啤酒+獨立音樂節」,也推出過手工創意市集,還舉辦過保險界卡拉OK、indie新秀音樂會等特色活動。
即便如此,它還是在這個春天倒下了,主要還是經營壓力——社會環境和疫情導致過去一段時間幾乎沒有進帳。
因此,它的音樂旅程不得不劃上句號:從2018年2月24日到2020年2月27日,正好是兩年時間。算上其前身Hidden Agenda(HA)五度易址的歷史,大概是11年-12年,接近一個輪迴的時間。
△右側合流演出現場@ttn
TTN的全稱是「This Town Needs_」,來自英國樂隊This Town Needs Guns。這後面有個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即樂隊來到TTN前身HA演出時,曾因籤證問題遭到入境處突襲檢查。據說當時發生了場地、樂隊和相關部門的衝突。
其實這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境外樂隊入境香港進行演出,辦理短期工作籤證即可,根據我們的經驗,手續並不算太繁瑣。把它與「獨立音樂日益狹窄的生存空間」或者 文化沙漠 "啥的扯在一起,似乎是不搭界的兩件事。
關於This Town Needs_,我們更願意在後面的空缺填上Music。因為音樂的存在,應該是消融而不是製造隔閡的。
不單這個城市
每一個城市都需要音樂
並且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音樂記憶。
△窮辛樂隊演出現場@ttn
說到這裡,順便聊下,沒有了TTN之後,香港還有哪裡能看演出?據我們的不完全了解,目前有蒲吧、MOM、EATON、細場、Fringe Club、九展Musiczone等,後面兩個場地曾與搶耳有合作,都很不錯。
紅糖罐
如果愛,請深愛
與TTN相比,紅糖罐狀態更伸展一些,雖然蛇口店歇業,但是它還有上步店,羅湖店和東莞店,目前比較活躍的場地是上步店。
創立於2007年的紅糖罐,最多的時候有據說有6家店,位於深圳和東莞,每家店都有各自的定位和特點,但是無一不契合創始人阿牛最初的設想——自由、熱烈、甜蜜、冒險。
△紅糖罐上步店一景
在深圳當地,樂迷們都親切地稱紅糖罐的場地稱為「罐子」。十多年來,罐子記錄了很多演出的歷程,甚至可以說是見證了南中國獨立音樂的成長與變遷。
據說,和罐子有來往的音樂單位數以千計,有的現在已然是圈內大咖,比如:馬頔、陳粒、趙雷、花粥……也有一些後來銷聲匿跡,即使如此,所有的這些演出,都是大家心目中對於獨立音樂和紅糖罐的重要回憶。
搶耳巡演2019也曾得到過紅糖罐的幫助,籌辦深圳校園站的交流培訓環節(並未對樂迷開放)時,在尋求場地無果的情況下,深圳1024社區的小喬向我們推薦了紅糖罐上步店。
△小喬作為搶耳嘉賓@紅糖罐上步店
蛇口店我們未曾接觸,但聽說,這個場地的設備在眾多罐子中是最好的,場地有8米層高,可容納數百人,是適合音樂人全國巡演的優選之地。因此,對其有一種「未曾見面,卻已別離」的傷感。
在紅糖罐公眾號裡,阿牛親自寫下了關於這個店的回憶:「第一場演出是SUBS樂隊巡演的深圳站,2017年3月4日,是一個周六。之後,這個罐子陸續接待了很多國內外的音樂單位和樂迷。」
正文中一句話令人非常感慨:「疫情無需多提,它恰恰告訴我在你能熱愛一件事的時候,就拼命去愛,因為我們無法預料後面會發生什麼。」
那些承載我們記憶的 LiveHouse 們
疫情開始的時候,有人問,2003年SARS的時候,國內livehouse是怎樣的?
嚴格說,那個時候只有酒吧和劇院,最多是一些有彈唱項目的音樂酒吧。真正的livehouse,大概是在2006-2007年左右才慢慢萌芽的。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一些獨立音樂人通過這些場地開始成長起來了。但是,受限於租金、噪音、消防、演出資源、受眾群等多個因素,很多livehouse很難在熱門商業區存活。
因此,一些過往的livehouse,就只在消逝的時光中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有一些記憶可以被複製,另外有一些可能永遠無法取代。
以下是我們的小夥伴和大家的朋友們
關於廣州和周邊城市的
LiveHouse的一些回憶
(我們已經儘可能找所有的資料補齊這些場館的時間,但依然未必完整或準確,如有差錯,請大家後臺留言;以下親歷者言論也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本文立場。)
喜窩C:union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照片
開業時間:2006年12月15日
結業時間:2014年10月15日
喜窩曾是廣州最著名的 livehouse 之一,位於水蔭路,英文名「C:union」背後的含義是「全世界音樂聯合」。有人曾說這個場地」8年時間見證了廣州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誕生後不久,喜窩就因為其高質量的現場音樂,在本地一炮走紅,成為了許多獨立音樂迷和文藝愛好者的據點。作為喜窩的「新館」和衍生,TU凸空間後來成了廣州獨立音樂的新地標。
親歷者:青子
第一次去喜窩是2013年,參加虎牌啤酒樂隊龍虎榜的海選。當時還是高中生,跟朋友玩樂隊,去湊了一下熱鬧。場地在水蔭路某大廈一樓,記得外面有個小花園,感覺很高級。當時評委都很大牌(雖然只記得蔡劍了),來的人也很多,還有一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樂隊,感覺見了一把世面。
那年後來又和朋友去過兩次聽音樂喝酒,都是外國的樂隊,風格似乎偏爵士,比較技術流。現在都不記得名字了,只記得挺好聽的。不大的舞臺在酒吧一角,感覺很隨和,對面就是吧檯。另外印象很深的是,酒吧另外一角,有一個投影儀在牆上一直放卓別林的默劇,當時覺得好有感覺。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概念,現在想來應該是第一次接觸雷鬼文化。覺得當時廣州有這麼個地方挺奇妙的。
踢館 (廣州)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照片
開業時間:2008年8月8日
結業時間:2014年3月4日
位於廣州越秀區環市中路花果山腳下的踢館,官方描述為「一間具備強大現代文化兼容性,以音樂為主題的酒吧」。對於很多廣州的初高中學生來說,是一個音樂啟蒙地。它曾致力於推廣現場音樂,吹波糖、殺蟲水樂隊、窒息樂隊、沙漠樂隊等都曾在這裡演出。2012年以後,踢館鮮少有演出隊外公布,根據留在FB的記錄,踢館的結業時間是2014年。就當我們以為踢館已經徹底消失的時候,佛山南海萬科金色領域又出了一家踢館,幾乎是一樣的logo,希望真的是它的衍生。
親歷者:李牧聰 Collin
加州大學熱音社創始人,L.I.T.A樂隊吉他手,Techno DJ製作人
第一次去是2012年2月11日,是踢館舉辦的「開學禮」。那時候剛開始彈吉他半年,並且開始接觸搖滾和金屬音樂。寒假的時候在微博上有同校的學長私信找我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玩旋死,於是就買了把Epiphone Les Paul 100,找了個電吉他老師就和他們開始一起玩樂隊啦。
看這場演出也是樂隊的其他成員提議要去看,於是便跟著一起去了。回想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去livehouse看演出,當時還是初二。當時去就覺得這個地方特別難找,下了地鐵之後還要走好久,記得是在火車的鐵軌旁邊。
當時好像大部分都是高中生樂隊,所以他們演出質量也感覺沒有留下特別深印象。壓軸的Holy Power倒是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了重型金屬樂隊的現場,第一次跟著其他人一起甩頭、pogo、亂mosh,覺得自己正式成為了一個金屬青年!
下一次對踢館印象比較深的就是2012年07月29日,和我上面提到這個自己的旋死樂隊來到這裡演出,一個大概叫「仲夏夜音樂夢」之類的主題演出。當時樂隊剛寫了第一首原創,成員也都是初中生(我)和高中生(其他人),處於那種演的賊爛但是又超想上臺的階段。
於是就去演了三首歌,一首是原創,另外一首是In Flames樂隊的Only for the Weak,還有一首不記得了。我們為了不怯場,演出前每人喝了一罐啤酒,結果鼓手一上去就開始各種變速……那次演出還特意叫了幾個也是微博上認識的朋友來看,其中一個還成為了我們後來的鍵盤手。
踢館的印象其實差不多就這麼多了,總結來說就是看了一次質量不太高的演出,和演了一次質量不太高的演出。但卻是我地下音樂、liveshouse文化、重型金屬等等的啟蒙老師,也很有幸能和這幫當時一起玩樂隊的朋友一玩就是8年,到現在還有各種音樂上的合作。
海石音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