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外精英教育?看沈茂德校長這樣說

2020-12-14 騰訊網

如何看待英才培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將英才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

新加坡體系化、制度化的國家精英教育

是如何運行的?

跟隨他的腳步,

一同探尋新加坡精英教育高效發展背後的奧秘。

無錫南外國王國際學校中方校長沈茂德

一個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經濟卻能夠持續繁榮昌盛;一個國土面積十分有限的國家,卻能在國際舞臺上產生重大影響,以上成就背後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其正確的教育體系設計與戰略選擇。務實進取的新加坡人,基於現實國情,智慧地選擇了國家教育的戰略方向——國家精英教育,並在國家層面上,形成了體系化、制度化的精英教育運行體系。

2007年,筆者赴新加坡參加教育培訓時,聆聽了新加坡教育部多位官員的教育主張,先後參觀了華僑中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啟化小學、軍港中學等學校,此後一直持續關注新加坡教育的發展情況。2019年暑期,我有機會再次深度走訪了新加坡國家初級學院、南洋小學、萊佛士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數理中學、南洋女子中學校等五所新加坡國內的高品質學校。此次行程也讓我有機會一探新加坡精英教育高效發展背後的奧秘。

以「雙語教育」的雙文化浸潤,助力國民「雙翅成長」

新加坡人雖然以華人為主,但同時兼有馬來族、印度族以及歐裔民族等不同種族。1959前的新加坡教育系統,以不同的語言教育為標誌,形成了華校、英校、馬來文學校、泰米爾文學校四大類學校。自1959年起,新加坡政府深感語言教育及語言背後承載的文化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開始大力推動雙語教育:一方面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另一方面以華文、馬來文、印度文作為各種族的文化根基。

語言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鳴。要求學生兼通英文與母語,是新加坡教育體制的獨特之處。我們可以看到以萊佛士書院為代表的「英校」體系,和以華僑中學、南洋女中等為代表的「華校」體系在新加坡並存。英文和母語就像是新加坡教育給予孩子們的「雙翅」,英文讓孩子們能夠高效地學習世界的先進理念、文化,走到更前沿、更廣闊的領域,母語則讓新加坡人保留了自身的傳統文化根基,避免落入失去身份認同的窘境。

由於英語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所以歷史上華文的推廣和使用多次受到挑戰。1979年新加坡政府意識到華校的衰落,提出要保留九所特選學校並招收國內前10%的學生,撥付額外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九所華校加強英文培養。新加坡教育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強化了西方文化的薰陶;另一方面不斷改革母語教育,在側重口語與閱讀教育的同時,更強調母語教學中「傳遞文化傳統,灌輸核心價值」的作用。學生在華校環境裡既可以受到中華文化薰陶,同時又能保證其英文水平可以和英校媲美。

據南洋小學的中文課程主任介紹,進入南洋小學的所有學生必須學習高級華文,中文課程體系既傳授知識,更重視培育價值觀,以幫助學生形成文化體驗,促進知行合一。南洋小學的社會科學、品德課程等全部由華人教師授課,重在講授華人傳統。南洋女子中學校的才能發展部主任也表示,新加坡教育部要求學校教育要涵蓋中西文化,形成以英語教學為主的西方文化浸潤和以華語教學為主的華族文化浸潤,以「雙語文化」培育「雙文化精英」。

新加坡的華人文化應被看成中華文明的一次南下遠播。歷史上許多文明在滄海桑田間被湮沒,在金戈鐵馬中被踐踏,但幸運的是,東方儒家思想卻在炎熱的島國生根,並代代相傳融進了新加坡公民的血液,化成了社會文化的「遺傳性基因」,成為規範公民社會生活的一種隱性制度。新加坡「外儒內法」的社會運行機制,讓我們得以靜下心來,重新溫習儒家的思想精華,思考如何借鑑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來豐富和完善我們的教育實踐。

以國家制度性設計,確立英才培養體系

在筆者37年的教育生涯中,教育決策者們在「公平普惠」和「英才培育」兩點之間的搖擺使我感觸頗多。在我參加過的各類教育論壇和校長研討中,耳邊總響起關於「呼籲公平」與「呼喚人才」的爭論,這種無休止的形而上的爭論淹沒了理性思考,極大地阻礙了英才培養的進程。對於「拔尖人才」培養,我們似乎一直走在重建教育理論之路上。新加坡之行,為我解開了多年來有關英才培養的困惑。

新加坡將英才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首先,新加坡教育部設立了專門的課程規劃與發展司高才教育處,開發英才班課程,負責統籌全國的英才教育工作,如英才學校的認定、英才教師的培養、英才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監督與指導等。其次,在制度設計上保障英才發現與培養的連續性,如通過「英才教育計劃(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直通車學校計劃」「自主學校(課程設計自主、教師招聘自主、財務自主)獎學金計劃」等,從制度上保障英才培養的可持續性。再次,認定英才教育學校,鼓勵英才教育課程開發。例如:直通車學校的快捷課程、華僑中學的「領袖訓練計劃」、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數理中學的「達·文西計劃」「伽利略計劃」「愛因斯坦計劃」等。

新加坡教育部推進的「英才教育計劃」中,通過對小學三年級起的學生進行數學、英文、能力測試等,挑選全國範圍內智力與能力排名在前1%的孩子進行特殊培養,達到篩選高精尖人才的目的。新加坡目前共有九所小學被教育部確認為「英才教育計劃學校」。能力測試題由英才局組織九所學校聯合命制,實施全國性統一考試。通過英才教育計劃選拔的學生會進入這九所英才教育計劃學校學習,學校以每班約25人(普通班每班40人左右)的規模進行小班化教學。英才班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研究技能、公共演講能力等綜合能力和領袖氣質的培養。只有經過教育部為期三年在職培訓才能上崗的「英才班」教師,不斷更新的教學講義,以及大量的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小學三年級可以說是新加坡孩子成長中的第一次分流。

在小學六年級時,新加坡學生會迎來第二次全國性分流考試,俗稱「小六會考」(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小六會考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進入中學的層次。根據小六會考的成績以及學校的面試情況,總體成績最優秀的孩子會進入「中學直通車計劃」(Integrated Programme)。18所「直通車學校」是全新加坡最好的學校,學生跳過「O水準考試」(類似國內中考),直接參加高中的「A水準考試」(類似國內高考)。

我們在新加坡國家初級學院聽課時,恰好遇到一位來自江蘇鎮江的優秀學生,他告訴我他是通過新加坡獎學金計劃錄取的外籍學生。學院將學生按能力分班,他們這個年級有8個班,其中有1個科學班,1個人文班,其餘則為普通班。學校還會依據學生的能力進行靈活調整。學院不僅十分重視孩子的學業質量,還會為學生創設在科技、藝術等多領域進行實踐探索的機會,如發現學生在某個領域展現出特長,學校會對其進行個性化培養。

新加坡學生的成長競爭是激烈的,連續的分流是緊張甚至是「殘酷」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尊重差異才應是教育的最基本原則。天賦優異的孩子應該得到專屬的、更優質的培養,因材施教是一種更高水平的公平。新加坡政府為中學生設置的各類獎學金、助學金制度,提供各種就業和服務機會,培養了助力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大批優秀人才。精英治國政策也催生了更多的精英教育行動。

以「全人發展」課程體系,實現英才培養願景

無論東方教育還是西方教育,培養人、發展人都是通過課程來實現的。也可以這樣說,高品質學校的根本是高品質的課程體系,而最好的課程又需要優秀的教師通過優秀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我們走訪的這五所新加坡高品質學校的共同使命是「培育英才」,它們不僅有為國培育精英的辦學使命,更有與之匹配的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式。

新加坡小學、中學以及初級學院的核心課程都是「生活技能」,其中包括課程輔助活動、公民與道德教育、心理與職業輔導、國民教育、體育以及專題作業等,但這些課程是不考試的。新加坡原科技署副署長林保聖解釋到:「這些課程太重要了所以才成為核心課程,而就是因為這些課程是核心課程所以不能考試。」聽完此言,我油然想起一直迴蕩在心中的那句至理名言:「人需要鹽分,但不能叫人直接吃鹽。」有些東西可以用考試來檢測與強化,而有些東西卻不行。或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先生的一段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我們得少教一些,讓學生多學一點。成績縱然重要,但成績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學校裡,還有許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此次所走訪的幾所學校的課程目標設置十分清晰,其目標指引下的課程實施也十分高效。萊佛士書院的辦學使命是「培養具有高尚品德及服務精神的思想者、領導者和開拓者」,其課程目標是「全方位發展」,涵蓋了「運動與健康、認知能力、藝術與美育、品格修養與領袖才能、社區服務與公民意識」五個板塊。萊佛士書院還根據學生的不同培養方向開設了不同的學院,如專門培育未來科學領域的領導者和開拓者的「萊佛士科學專科學院」,其課程資源涵蓋開放式實驗室、豐富的課程設置以及校外合作實習活動,並與新加坡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有合作。再如「萊佛士領袖專科學院」設置有領袖課程和工作坊,為學生提供公共政策課程以及到政府部門實習的機會。該學院還設置了為期一學期的學生駐校活動,給學生提供擔任學生會領袖、學助會領袖、課外活動領袖、年級學生委員會領袖等的機會。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數理中學以「培養面向未來,造福世界的開拓者、人道主義者和創新者」為學校願景。學校設有11個供教學使用的實驗室,包括生命科學、分析化學、應用技術、清潔能源、合成化學、設計與工程等在內的六個研究專用實驗室。這些實驗室設備設施的先進性、實用性與國內有些學校的實驗室偏重的「展示功能」形成極大反差。陪同我們的幾位高三學生正在進行藥物研製、工程研究、機器人製造等項目研究,他們的研究內容均基於現實問題,研究過程有專家指導。與他們交流,我們可以真實感受到他們澎湃的科學激情、堅韌的科學精神以及對項目成果的熱切期盼。行走在這些實驗室之間,聽學生們熱情的介紹,看他們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我更加確信一流考生和一流學生是截然不同的。

本次走訪,新加坡教育部一份材料中的表述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們的學校為學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不論是學術或非學術方面,我們都非常重視。我們希望學生能夠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使他們從校園生活中受益,並能通過和朋友的交往,建立堅固的友誼;在學生的成長歲月中,我們願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機會,讓他們學習終身受用的生活技能和價值觀。除了考試成績,我們也會使用其他評估方式,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各方面的表現。」

相比這樣的理性思考與實踐,反觀自身,我認為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一些亟待調整的偏差。如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片面重視藝術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讓孩子擁有自然成長、真實成長的生活體驗;片面強化學生的知識學習尤其是學科知識學習,而忽略了諸如專題作業、社區服務、課外活動等體驗性學習,對孩子的思維方式、獨立研究能力和溝通技能等關鍵素養的培養與評價。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德育的真實性與實效性也認識不足,這體現在對孩子價值觀與關鍵素質的引導與培養不夠,對孩子道德素養的培育力度不強等。

回想起此次新加坡之行,「錢學森之問」又開始迴蕩在耳邊。我希望中國教育人能在爭論中明晰英才培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更能在實驗和實踐中逐步構建英才培養的連續性機制和課程體系。遙望新加坡的英才培育戰略,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國際教育先行者,再入成都掀風雲
    歷經近廿載沉澱,狄邦教育集團這位國際教育界的資深幕後終於走到前臺,帶著其成熟的教學體系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向社會構建一所所全新的、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未來學校」。接下來,不妨一起走進狄邦教育集團,看看作為國際教育先行者它是如何聯動海內外教育資源,為國際教育賦能。
  • 如何看待有錢人把孩子送到國外學習,疫情嚴重又想把孩子接回國內
    目前國內有錢人和富豪們,把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送到國外去學習,現在國外疫情很嚴重,停課停學,孩子的生命沒有保障,發急了,想辦法又想把孩子接回國內,甚至像疫情爆發的美國,要把華人和中國人全部驅逐出境,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呢?
  • 精英教育揭秘:頂尖的學生,都是這樣培養的
    "從外企資深經理、MBA、大學英語教師、系主任、教學研發總監,到國際高中校長,司東林雖不斷轉變身份,但不變的是他對教育的情懷。"司東林校長代表MPA美聯國高向普昌鎮中心幼教點捐贈兒童冬衣2020貴州論馬 社區馬術論壇活動現場 司東林美聯國際教育集團創辦於2006年,2016年品牌全方位升級,成為全球跨境教育領先品牌。
  • 「體制教育的反思者」郭初陽:如何看待「雞娃」現象
    在十多年前,以高考為導向的應試教育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壓抑中國孩子批判力和創造力的教育模式,需要倡導一種更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時至今日,在高考依然是一個客觀事實、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人們一方面意識到素質教育與社會階層之間的隱秘關係——素質教育正日益成為一場「精英階層自我複製的遊戲」——另一方面也對應試體制下嚴格制度紀律的價值產生新的認可。
  • 獨家探訪:英式精英教育之冠哈羅在上海
    與伊頓齊名的英國「九大公學」之一,英式精英教育體系上的明珠。翻開有著近450年歷史的哈羅校史,真可謂星光燦爛。光是英國首相就出過7位,此外,還有數不清的王公貴族校友(並非誇張)。如果說成績多少能靠短期突擊有所提高,那麼教養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哈羅學生出眾的修養從何而來?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跟校長Charles Ellison聊了聊。02 。
  • 英國伊頓公學校長:新冠肺炎是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矯正器」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周安娜 享譽世界的英國頂級私立學校伊頓公學校長亨德森近日表示,由於對教育不平等現象的不滿,新冠肺炎正在引發類似於兩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社會變革。 "疫情之下,貧困人口受到的影響更大。
  • 教育培訓機構校長說這樣做地推準備工作,招生才會有效果
    疫情後各大中小學校已經複課了,而教育培訓機構也在陸續複課。複課後我們要做的是招生工作,現在的招生分為兩種形式:線上招生和線下招生。今天我們來跟大家談一談線下招生。對於線下招生,我們肯定離不開地推招生。但是地推招生並不是說買好禮品做一個方案就可以。讓老師到街上去跟家長聊啦!要想取得好的宣傳效果,必須做好地推前的準備工作。地推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人員的激勵動員。一個是工具的準備。首先我們談員工激勵的動員。就是給我們的老師進行宣傳招生前的培訓。首先從精神上激勵我們的員工,給我們員工打氣。
  • 小贏公益攜深圳「十佳校長」、華為「高知家長」 探索教育公益
    關注鄉村教育領域 攜百小名師進澄小12月4日,深圳教育改革創新領軍人物、深圳市十佳校長、在推廣閱讀上相當權威的百仕達小學校長熊佑平帶領精英教師隊伍,將閱讀課堂「送」進澄小。熊佑平校長面向澄小全校老師及家長,分享了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靈魂,閱讀不是學校標榜的「特色」,而是應是學校的本色、底色。
  • 一位大學教授的吶喊:沒有人告訴你,教育是為了實現社會分層
    清華大學教授劉瑜教授說:「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成為一個普通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儲殷說:「清華附小出來的能是普通人嗎?至少也是一個高曉松啊!」這句話雖稍嫌刻薄,卻含有很深的真理。最近,儲殷教授很火,在參加某網舉辦的教育專場盛典時,他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沒有人告訴你,教育是為了實現社會分層。
  • 為何說課程融合與創新的關鍵在於校長?
    葉延武: 教育雖然歷史悠久,但也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或者說,教育發展的未來就是創新。而教育創新的內核就是課程創新。 「課程」一詞在拉丁文裡是「跑道」的意思,即包含學習內容的進程。
  • STEAM在線每周精選:超讚STEAM教育網站匯總、哈佛校長教育觀點...
    原創 申晴 STEAM在線周日閒暇時光,回顧下本周STEAM在線精選內容吧,溫故知新,說不定有意外的收穫哦~(點擊文章標題即可進入詳情頁)一、STEAM教育資源1、5個超讚的國外教育網站,把世界前沿的STEAM
  • 幾位校長這樣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對於基礎教育階段來講,應該如何理解高質量的內涵?如何同步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學校、家長和社會三方又該如何形成合力?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馬景林、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莉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周建華、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杜毓貞圍繞《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使命與選擇》展開圓桌對話。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內容總監商亮主持本場圓桌對話。
  • 哈佛校長: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掌握這3種能力,家長都該看看
    哈佛是全世界最高等的學府之一,從這裡走出去的人都是精英、人才。對於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再也沒有比哈佛校長更有發言權的了。那麼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呢?哈佛校長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讓孩子掌握這3種能力。
  • 新時代,校長怎樣提高學校治理能力?如何做面向未來的校長?這場大會...
    三是《教育家》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培養萬千行家裡手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徐功明介紹了《教育家》5年來的成長的大事記,介紹了當下《教育家》開展的為校長服務的項目——以「光明教育家」app為依託的「教育家號」,為學校提供發布內容、宣傳學校品牌和內涵的平臺。並表示十四五期間《教育家》將開展「雲探校看不同」活動。
  • 如何看待線上教育,線上教育的優劣,你知道嗎?
    文/小六教育論由於今年的新冠疫情,使所有人都不得不待在家裡,大家都在家裡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寒假。也正是因為這場疫情,教育局為了不耽誤大家的學習進度,線上教學模式一時之間非常的受歡迎。那麼,線上教育有什麼好處,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線上教育?
  • 如何提升校長的價值領導力
    不管在新籌建的學校做校長,還是在百年老校做校長,她都能為學校「量體裁衣」,做足特色,產生放大效應;不管為她配備的是什麼樣的教師團隊,她都能帶領成員一起幸福成長,成就教育的快樂花園。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校長領導力?許多人都說,校長是一所學校的管理者,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 馬雲對話百名校長:今天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校長的領導力
    10月15日,馬雲在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同來自全國的115位基礎教育學校校長進行了一場交流。在發言中,他分享了自己作為家長、作為曾經的教師和作為公司管理者對教育的一些「外行」思考。馬雲認為,想要改變教育,校長是關鍵,而做校長有時要比做CEO更難。對於這些問題,您怎麼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還有哪些新觀點吧!
  • 杭州市春暉小學教育集團校長田冰冰:為教育,做一隻「絲不盡」的蠶
    她時不時會把獎牌捧在手心,摸一摸、看一看,「我經常把獎牌拿在手裡玩,儘管對教育並沒有概念,但我知道,這個獎牌就是母親做教育的樣子。」田冰冰說,那是她第一次想像出了教育的模樣。  母親是田冰冰走向教育的引路人,也一直影響著她教育生涯的方方面面。當老師第一天上課,面對95人的大班額,田冰冰愣住了,她攥著教鞭,面對學生管理林林總總的問題,常常無從下手。
  • 美國名校長眼中的中國國際教育(中英文)
    Joe Doggett畢業於美國常春藤盟校達特茅斯學院,曾任美國波士頓Tabor寄宿學校學術校長,獻身教育事業38年。精通AP生物、初高中生物、Honor生物、生態學等課程。具有19年校長、教務處主任、9年大學升學輔導及近10年美國高中管理經驗。
  • 馬雲向百名名校校長分享領導力心得:用做CEO的方式做校長
    過去四十年,中國從一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國家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最大的成功就是用教育把整個國家帶入了科學和知識主導的時代。1400萬新生兒童的教育模式,決定了未來世界將怎麼看待中國。如果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對,我們很有可能把這1400萬的金礦變成了廢礦,甚至形成礦難。  這1400萬新生兒童未來教育的模式,決定了未來世界將怎麼看待中國,決定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決定了中國和世界的關係。這也是教育巨大的責任和擔當所在。  未來教育什麼樣誰也說不清楚,但肯定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今天,所有的學校都一樣;未來,可能每所學校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