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山谷裡的世外「陶」源 三寶村處處是「寶」

2020-12-22 荔枝新聞

荔枝新聞記者/王文歡 索浩陽 剪輯/索浩陽 王文歡 包裝/陳嘉駿

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鎮的東南山麓,有一座鬱鬱蔥蔥綿延近十公裡的山谷,充滿藝術感的三寶村就坐落於此。

相傳三寶村從宋代開始出產瓷土,因每日出產的優質瓷土價值三個金元寶而得名。但是這座曾經的景德鎮古代瓷業生產主要瓷土原料地,隨著近代以來陶瓷原料配方的改進和制瓷中心的轉移,一度衰落,凋敝不堪。

黨的十八大以來,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建設給了這座世外「陶」源蝶變的良機,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和良好的自然生態,讓「三寶人」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

俯瞰三寶村馬鞍嶺

因瓷再興 創客集聚打造藝術的世外「陶」源

穿行在三寶村深處的三寶國際陶藝村,「幹打壘」築成的土院牆圍繞著一個個院落,地上青磚鋪路、粗木隔欄,藍花瓷碗和白瓷片半掩在泥土裡,在不絕於耳的溪水流淌聲中,訴說著有關陶瓷的故事。

三寶陶瓷文化體驗中心

這些精緻的院落內大多是大師陶瓷工作室和陶瓷文創品牌作坊,國內外的創客們被三寶的陶瓷文化歷史所吸引,又不斷地在為三寶村的發展繁榮添磚加瓦。

「我們的旅行套裝特別熱賣,因為它的解決方案是空間最大化利用,簡約而不簡單,用這種好用而不貴的產品,讓喝茶這種方式走進更多現代人的生活。」介紹起自家的產品,景德閒雲居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建平滔滔不絕,「我們景德鎮陶瓷的發展方向,一定要有當代的審美,要與時俱進,在創新中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閒雲居的陶瓷作品展廳

在閒雲居的展示廳內,各式各樣的陶瓷文創產品令人目不暇接,從五年前剛成立時的名不見經傳,成長為如今的知名陶瓷文創品牌,閒雲居猶如一個縮影,反映出三寶瓷谷這座古老村落的蝶變之旅。

2014年,肖學峰從湖北來到三寶村時,這裡還是一座真正意義的村莊,狹窄而泥濘的道路兩側,熙熙攘攘的民居,也大都毫無特色。受到瓷谷氛圍的吸引,如今被稱為「肖掌柜」的他於當年開始創辦三寶蓬藝術聚落——一個國際化的陶瓷文創孵化平臺。

6年來三寶蓬藝術聚落的出現,在為三寶聚集到更多文創企業、創客的同時,也改變了村莊的氣質,讓這裡更加時尚更具當代感。與此同時,三寶蓬所聚集的藝術家、設計師在改變著這座山谷的生活方式,這些改變又在影響著村民的審美,讓村民的生活品質發生轉變。

三寶蓬藝術中心梅花樹下

肖學峰介紹:「我2014年到三寶村的時候,都是土路沒有路燈,連自來水也是村民自己打的井。而現在完全是一個有現代化的設施設備,有山村風貌和藝術氣息的一個國際瓷谷面貌,這種變化是非常顯著的。」

三寶村的道路變化

「我們想在景德鎮做一點事情,就會想到在三寶。」在談到三寶村對自己創業的幫助時,真如堂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倩君首先想到的,還是這裡的文創氛圍。2010年來到三寶創業的陳倩君是較早的一批「景漂」,她對三寶村從「沒有人」到如今創客雲集有著更深的感受:「做的沒什麼特點估計來到三寶也待不住。你在三寶,包括你做工作室也好、工廠也好,相對來講工價都要比一般的高。」

修舊如舊的民居與三寶村濃厚的文化氛圍相得益彰

據統計,常住三寶村的外地人有3000多人,像上述三位一樣的「景漂」人數超過當地人口的4倍,陶瓷類文創機構也有近200家。它們利用民房修舊如舊,成為遊客眼中一道美麗的風景。

致富不愁 如今的三寶處處是「寶」

文化資源被盤活,三寶村的原住民有了更多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的機會,返鄉也就成為了一股潮流。處處是「寶」的三寶村,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很多的致富機會。

三寶村的蝶變,還要追溯到2014年。當年,三寶村所屬的珠山區政府以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蘊為依託,開始致力於將三寶村打造成集陶瓷藝術交流創作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三寶國際瓷谷。從改造環境、治理髒亂差入手,珠山區不斷完善村莊功能,同時還堅持不砍樹、不挖山、不填河,始終保持三寶村的原生態,讓三寶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充滿發展潛力的「大花園」。

村民的生活環境一如「小橋流水人家」

2018年,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珠山區又在三寶村馬鞍嶺村小組,按照資金股、資源股、技術股「三股分紅」的「三個三」模式,啟動實施了「閒雲澗·馬鞍嶺」項目。珠山區國資公司出資2100萬元註冊成立閒雲澗文化產業公司,村小組及村民以山林、土地、水系等資源作價入股分紅,讓村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受益者。

經過區裡的投資打造,現在三寶村老百姓的生活指數全面上升。「像馬鞍嶺這個地方以前只有一二十戶人家,老百姓都出去了,房子都是危房。通過政府打造以後,漂漂亮亮的房子,兄弟姐妹都回來了。」村黨支部書記胡國強介紹,現在村民的收入來源有很多,可以將自己家經過集中改造的房子租出去開民宿,可以自己開農家樂,有手藝的可以到陶瓷作坊打工,還有的自己開起了陶瓷工廠,在線上線下進行銷售。

已經實現脫貧致富的村民徐香紅介紹,以前自家為婆婆治療癌症以及公公得了帕金森而因病致貧。隨著村子的整體發展,現在家裡不僅還清了負債,每年的收入足夠一家老小幸福的生活。

徐香紅自家的陶瓷工廠

徐香紅給記者算了一筆自己的收入帳:「這棟是我家的房子,一年租出去做民宿有6萬塊,開的工廠有500多平方,生產一些瓷器,一個月差不多有3萬塊的收入。」

胡國強表示,徐香紅一家的脫貧經歷在三寶村不是個例。從2012年到2019年,三寶村民收入增加到2.6萬元,增長了4倍,年均增長25.85%;村集體收入增加到421.68萬元,增長了36倍,年均增長率67.6%;9戶貧困戶27人,2016年年底全部脫貧,提前4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因地制宜的文化帶動、文化賦能,不僅讓三寶村的人文環境得到改善,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也提升了鄉村的生活品質,提振了村民的精氣神,涵養了小康的亮色。胡國強不無自豪地說:「做陶瓷行業的外國人喜歡這裡的太多了,甚至村民家都有外國人在借住。老百姓也是受他們的一些影響,見的事情多了,素質很自然就提高了。」

現在的三寶,人們過著「詩與遠方」的生活,享受著小康的幸福;未來的三寶,還將從人的城鎮化、基礎設施的標準化、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入手,改造提升為一個更具原生態魅力的世外「陶」源、更有吸引力的創業人才聚集地、更有影響力的三寶國際瓷谷,成為與世界對話的新名片。

來源:荔枝新聞

編輯:Kate

相關焦點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的美麗蝶變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的美麗蝶變 2020-10-28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2020-09-28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古堆裡繪新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古堆裡繪新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通訊員 何曉雲 張安軍曾經的元古堆村以貧困聞名。如今的元古堆村,入選第二屆「絢麗甘肅·十大美麗鄉村」。2018年,元古堆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躍升至10789元。2020年,「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蘭州理工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在此同時掛牌,元古堆村再添新名片。「眾人拾柴火焰高。」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隴西特產走進福州...
    原標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隴西特產走進福州連江超市 ——隴西東西部協作消費扶貧側記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俞樹紅  「東西部協作消費扶貧幫了我的大忙,家裡2萬斤土豆賣了1萬6千元。」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稻香香、民樂樂、團結一家親,內蒙古...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福建東山:「生態+」煉成脫貧「調色盤」
    當年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的生態願景已在這片土地上長成了千叢萬株巍立海邊的防風林。而在這片樹林的保護下,東山以「生態+」理念讓海島上百姓們的「小康夢」有了更鮮亮的色彩。「生態+漁業」藍色灣區魚自來日前,年逾古稀的福建東山島水產公司退休職工朱受,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魚票。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後進」到「先進」,前進村是怎樣前進的?
    天津市津南區北閘口鎮的前進村,位於市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雙城之間綠色生態屏障的一級管控區內。季夏孟秋,乾淨整潔的道路兩旁,棗樹上的棗子已經泛紅,活動廣場四周碧綠的荷塘裡荷花正豔,稻田阡陌縱橫、禾苗隨風搖曳。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海雀振翅:精準扶貧綠了山頭,紅了日子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河北平山:農家樂,富農家
    農家樂,富農家——平山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帶動群眾致富國慶假期,遊客在平山縣崗南鎮李家莊村的一戶農家樂裡點菜。河北日報記者史晟全攝平山,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革命聖地西柏坡所在地。近年來,平山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對縣域旅遊資源挖掘利用、重組整合、升級創新,全面盤活旅遊資源,走出了一條文化旅遊富民新路子。發展紅色旅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10月1日上午,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內遊人如織。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寶村:從「暴風驟雨」到「稻花飄香」
    「草屋裡和瓦房裡的所有的人們都給驚動了……一群光腚的孩子跟在車後跑,車子停下來,他們也停下。」著名作家周立波在小說《暴風驟雨》中這樣寫道。70年前的夏天,他跟隨工作隊坐著馬車,深入元茂屯進行土地改革,而這個村的原型地就是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的元寶村。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刺梨果催生賈西村的產業夢
    貴州今日的鄉村不再是人們印象裡窮困閉塞的僻壤之地,百姓了有安穩恬靜的生活,還有家門口可靠的工作。9月,一輛輛大貨車正停在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盤關鎮賈西村寬敞的大路上,這是從盤州市宏財集團派來收購鮮果的車輛,每次能承載近10噸的大貨車,每天可運輸四五趟,負責將宏財盤江天富萬畝刺梨基地的刺梨運送到加工車間進行增值加工,做成刺梨汁、果脯和口服液等。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福建晉江:愛拼敢贏 奔流向海!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聽!哈拉新村的「最炫民族風」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畢節:多黨合作助脫貧 同心共寫新篇章
    中央統戰部在赫章縣實施的「聯村幫扶」能繁母牛養殖項目,圖為珠市鄉韭菜坪村受益群眾輪流放牛。周雨泉攝  延續已有的定點幫扶制度,中央統戰部明確了畢節試驗區各縣、區的脫貧攻堅幫扶定點責任:中央統戰部、臺盟中央幫扶赫章縣;民革中央幫扶納雍縣;民盟中央、致公黨幫扶現七星關區;民建中央幫扶黔西縣;民進中央幫扶金沙縣;農工黨中央幫扶大方縣;九三學社中央幫扶威寧縣;全國工商聯幫扶織金縣;中華職教社幫扶金海湖新區。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浙江花鳥島:找回「鄉愁」,再造「詩和遠方」
    乘坐島上觀光車抵達民宿後,老闆娘給我們解釋了島上「沒車」的原因:一來,花鳥島面積僅2.2萬平方米,只有一條主幹道,所以通過控制車輛數量來防止擁堵、保證遊客體驗;二來,花鳥島開發離島旅遊以來,一直奉行綠色低碳的理念,啟用電動觀光車滿足遊客和居民的出行需求。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寧夏華寺村:塞上江南小康村的農與商
    華寺村一景。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高宇婷 攝得益於黃河水的滋養灌溉,寧夏平原土地肥沃,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沿黃兩岸良田萬畝,莊稼長勢喜人。截至2019年,寧夏糧食生產已實現「十六連豐」。中衛市中寧縣恩和鎮的華寺村正是佔據了這樣的地理優勢。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十萬群眾出深山
    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地處雲貴川三省八縣交界,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烏蒙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全縣貧困人口數量居全省第二,有貧困村35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萬餘戶逾34萬人,全縣建設集中安置點125個,搬遷安置27293戶10.5萬人(含隨遷戶)。其中,縣城集中安置1.9萬餘戶8.1萬人。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丨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曾經的養豬村...
    為規範民宿管理,2019年3月,博後村成立了三亞吉陽區民宿協會,會員都是本村村民和投資者,「協會成立之後,統合了博後村的民宿,讓我們有一個平臺和機制,在內部解決民宿店主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民宿協會裡,我們就通過會長、秘書長的力量來幫助民宿店主解決。」李人達說。民宿協會的成立為進一步規範管理民宿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前來的遊客提供了更為優質的服務,真正讓民宿產業推動博後村鄉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單一到多元 留車村的兩次產業升級
    2019年3月,留車村順利脫貧。
  • 老礦山種出甜甜的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遼寧省建平縣萬壽街道小平房村村民張學春笑著端上一盤黃裡透紅的南果梨,「沒想到咱這地方還能種出這麼好的水果。」小平房村曾以村辦工業發達遠近聞名。依託當地鐵礦資源,上世紀90年代,小平房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錢學餘帶領村民建起了3座鐵選廠、一個球團廠、一個鑄造廠和一個綜合汽車隊。到2012年末,小平房村集體擁有固定資產1.8億元,農民年人均收入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