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記者/王文歡 索浩陽 剪輯/索浩陽 王文歡 包裝/陳嘉駿
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鎮的東南山麓,有一座鬱鬱蔥蔥綿延近十公裡的山谷,充滿藝術感的三寶村就坐落於此。
相傳三寶村從宋代開始出產瓷土,因每日出產的優質瓷土價值三個金元寶而得名。但是這座曾經的景德鎮古代瓷業生產主要瓷土原料地,隨著近代以來陶瓷原料配方的改進和制瓷中心的轉移,一度衰落,凋敝不堪。
黨的十八大以來,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建設給了這座世外「陶」源蝶變的良機,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和良好的自然生態,讓「三寶人」走出了一條極具人文特色的城郊村小康發展之路。
俯瞰三寶村馬鞍嶺
因瓷再興 創客集聚打造藝術的世外「陶」源
穿行在三寶村深處的三寶國際陶藝村,「幹打壘」築成的土院牆圍繞著一個個院落,地上青磚鋪路、粗木隔欄,藍花瓷碗和白瓷片半掩在泥土裡,在不絕於耳的溪水流淌聲中,訴說著有關陶瓷的故事。
三寶陶瓷文化體驗中心
這些精緻的院落內大多是大師陶瓷工作室和陶瓷文創品牌作坊,國內外的創客們被三寶的陶瓷文化歷史所吸引,又不斷地在為三寶村的發展繁榮添磚加瓦。
「我們的旅行套裝特別熱賣,因為它的解決方案是空間最大化利用,簡約而不簡單,用這種好用而不貴的產品,讓喝茶這種方式走進更多現代人的生活。」介紹起自家的產品,景德閒雲居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建平滔滔不絕,「我們景德鎮陶瓷的發展方向,一定要有當代的審美,要與時俱進,在創新中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閒雲居的陶瓷作品展廳
在閒雲居的展示廳內,各式各樣的陶瓷文創產品令人目不暇接,從五年前剛成立時的名不見經傳,成長為如今的知名陶瓷文創品牌,閒雲居猶如一個縮影,反映出三寶瓷谷這座古老村落的蝶變之旅。
2014年,肖學峰從湖北來到三寶村時,這裡還是一座真正意義的村莊,狹窄而泥濘的道路兩側,熙熙攘攘的民居,也大都毫無特色。受到瓷谷氛圍的吸引,如今被稱為「肖掌柜」的他於當年開始創辦三寶蓬藝術聚落——一個國際化的陶瓷文創孵化平臺。
6年來三寶蓬藝術聚落的出現,在為三寶聚集到更多文創企業、創客的同時,也改變了村莊的氣質,讓這裡更加時尚更具當代感。與此同時,三寶蓬所聚集的藝術家、設計師在改變著這座山谷的生活方式,這些改變又在影響著村民的審美,讓村民的生活品質發生轉變。
三寶蓬藝術中心梅花樹下
肖學峰介紹:「我2014年到三寶村的時候,都是土路沒有路燈,連自來水也是村民自己打的井。而現在完全是一個有現代化的設施設備,有山村風貌和藝術氣息的一個國際瓷谷面貌,這種變化是非常顯著的。」
三寶村的道路變化
「我們想在景德鎮做一點事情,就會想到在三寶。」在談到三寶村對自己創業的幫助時,真如堂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倩君首先想到的,還是這裡的文創氛圍。2010年來到三寶創業的陳倩君是較早的一批「景漂」,她對三寶村從「沒有人」到如今創客雲集有著更深的感受:「做的沒什麼特點估計來到三寶也待不住。你在三寶,包括你做工作室也好、工廠也好,相對來講工價都要比一般的高。」
修舊如舊的民居與三寶村濃厚的文化氛圍相得益彰
據統計,常住三寶村的外地人有3000多人,像上述三位一樣的「景漂」人數超過當地人口的4倍,陶瓷類文創機構也有近200家。它們利用民房修舊如舊,成為遊客眼中一道美麗的風景。
致富不愁 如今的三寶處處是「寶」
文化資源被盤活,三寶村的原住民有了更多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的機會,返鄉也就成為了一股潮流。處處是「寶」的三寶村,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很多的致富機會。
三寶村的蝶變,還要追溯到2014年。當年,三寶村所屬的珠山區政府以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蘊為依託,開始致力於將三寶村打造成集陶瓷藝術交流創作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三寶國際瓷谷。從改造環境、治理髒亂差入手,珠山區不斷完善村莊功能,同時還堅持不砍樹、不挖山、不填河,始終保持三寶村的原生態,讓三寶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充滿發展潛力的「大花園」。
村民的生活環境一如「小橋流水人家」
2018年,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珠山區又在三寶村馬鞍嶺村小組,按照資金股、資源股、技術股「三股分紅」的「三個三」模式,啟動實施了「閒雲澗·馬鞍嶺」項目。珠山區國資公司出資2100萬元註冊成立閒雲澗文化產業公司,村小組及村民以山林、土地、水系等資源作價入股分紅,讓村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受益者。
經過區裡的投資打造,現在三寶村老百姓的生活指數全面上升。「像馬鞍嶺這個地方以前只有一二十戶人家,老百姓都出去了,房子都是危房。通過政府打造以後,漂漂亮亮的房子,兄弟姐妹都回來了。」村黨支部書記胡國強介紹,現在村民的收入來源有很多,可以將自己家經過集中改造的房子租出去開民宿,可以自己開農家樂,有手藝的可以到陶瓷作坊打工,還有的自己開起了陶瓷工廠,在線上線下進行銷售。
已經實現脫貧致富的村民徐香紅介紹,以前自家為婆婆治療癌症以及公公得了帕金森而因病致貧。隨著村子的整體發展,現在家裡不僅還清了負債,每年的收入足夠一家老小幸福的生活。
徐香紅自家的陶瓷工廠
徐香紅給記者算了一筆自己的收入帳:「這棟是我家的房子,一年租出去做民宿有6萬塊,開的工廠有500多平方,生產一些瓷器,一個月差不多有3萬塊的收入。」
胡國強表示,徐香紅一家的脫貧經歷在三寶村不是個例。從2012年到2019年,三寶村民收入增加到2.6萬元,增長了4倍,年均增長25.85%;村集體收入增加到421.68萬元,增長了36倍,年均增長率67.6%;9戶貧困戶27人,2016年年底全部脫貧,提前4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因地制宜的文化帶動、文化賦能,不僅讓三寶村的人文環境得到改善,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也提升了鄉村的生活品質,提振了村民的精氣神,涵養了小康的亮色。胡國強不無自豪地說:「做陶瓷行業的外國人喜歡這裡的太多了,甚至村民家都有外國人在借住。老百姓也是受他們的一些影響,見的事情多了,素質很自然就提高了。」
現在的三寶,人們過著「詩與遠方」的生活,享受著小康的幸福;未來的三寶,還將從人的城鎮化、基礎設施的標準化、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入手,改造提升為一個更具原生態魅力的世外「陶」源、更有吸引力的創業人才聚集地、更有影響力的三寶國際瓷谷,成為與世界對話的新名片。
來源:荔枝新聞
編輯:K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