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最近在各大電影節上大放光彩,拿獎拿到手都發軟了。這部講述韓國底層人民寄生富貴豪門的電影,一出手便石破驚天,不僅獲得了超高的觀眾評分,更是在全球拿下1.65億美金的票房成績。《寄生蟲》原於10月11日起在北美小規模上映,一開始只在三家影院播放,因為表現出色,場次也隨風勁長,一路攀升。自2月10日《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在巨大的光環推動下,其在北美上映影院數量,也將從1060家擴展到2000家左右。目前《寄生蟲》在北美累計票房3603萬美元,暫居北美外語片影史第五。
不管是觀眾口碑,電影節獎項,還是票房上的豐獲,《寄生蟲》無疑都宣告著大寫的成功。而真誠的付出,理應收穫豐碩的回報,好的電影就應該如此,才能推動影視的良性發展。
一方面是韓國電影在世界上如火如荼的盛綻,一方面卻是國內電影工業的蕭索。近幾年,國內稱得上的精品的電影可謂寥若晨星,寥寥幾部而已。而我們眼中的大片、佳片,一放到國際市場上,偏偏卻屢屢受冷,就連受中國影視影響頗深的東亞影視圈,中國影視的影響也在日益削弱。這時,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亞洲面孔,為何韓國電影日漸興盛蓬勃,而作為亞洲文化輸出中心,曾經在亞洲甚至是世界上傲笑睥睨的中國電影,為何式微衰落下去了呢?
是外國人厭煩了中國面孔不想看中國電影嗎?顯然不是的。是世界國家對中國影視的排斥嗎?有的人或許會說是,說看看其他國家給中國影片的排片量就知道了。但我想說,影視圈是個逐利的地方,政策人心會有一定的影響,但絕對不是主要因素。好比是國內,難道我們要給預定票房只有百分之一的電影排百分之九十九的場次嗎?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國電影在海外遭遇如此寒流呢?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並不難。先來看看這些瑣碎而零星的記憶。
李小龍,曾經風靡世界的功夫明星以及功夫大師,將功夫一詞推向世界,引發全球武術熱的功夫巨星。
成龍,被評為「史上20位最偉大的動作影星」第一位,靠其獨特的詼諧動作徵服了全世界的觀眾。
李連杰,憑藉其硬朗的形象,犀利的動作,引發了繼李小龍之後的第二次全球武術熱。
還有這些,取得過不俗海外票房的中國電影。
以上種種,其實都已經表明了,中國電影是能震動全世界,徵服全世界觀眾的。以前行,那為什麼現在不行?
那麼又是為什麼現在偏偏又不行了呢?
難道是中國的電影制度限制了中國電影的發展嗎?難道是電影急需注入新鮮血液嗎?還是說中國電影沒有跟上時代潮流,被時代拋棄了?上面這些原因,其實都不是中國電影的癥結所在,這些原因就算是有,也絕對無法阻止中國電影人們拍出好的電影。
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很簡單的。我們來看看以前拍電影時的情景。那時的服裝、道具、演員、導演等一切資源,都是為了整個電影故事服務而存在的,都是為了如何能拍出一部讓觀眾滿意的電影服務的。那時電影人們的態度是,我們要拍出好電影,要拍出好電影賺錢。
而現在呢,一切都變了,服飾誇張,演員不敬業,在電影中強植廣告,拍電影就跟玩似的,而電影人們的心態也生了本質的變化,成了我們要拍電影,我們要拍電影賺錢。
原因就是如此的簡單,只不過僅僅是電影人們的心態發生了改變而已。拍電影就像我們做任何事情一樣,你對它精心雕琢,它自然還你玲瓏寶相;你對它馬虎其事,它也誠然會還你一個腐朽樗櫟。電影它也是具有靈魂的。而我中華堂堂泱泱大國,人才濟濟,哪有連電影都拍不好的理。這也同樣正是值得深思慎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