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泡泡瑪特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經營7年時間卻始終無法做到止虧為盈。而在3年後,泡泡瑪特卻成為潮玩界最知名的中國品牌。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與淨利潤分別為16.834億元、4.511億元。而在2017年時,泡泡瑪特的營收與淨利潤還是1.581億元與156萬元。
由此可以看出泡泡瑪特增長之迅猛。那麼是什麼讓泡泡瑪特成功逆襲呢?答案是:盲盒。
泡泡瑪特本是玩具合集店,目標是搜羅全球新奇文創產品。雖然其逐漸形成連鎖,代理商品種類也愈加豐富,但卻難掩背後虧損困境。直到2016年,泡泡瑪特迎來了轉機,從此公司走上高速發展之路。
2015年末,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在年底盤點時,發現Sonny Angel這款玩具的銷量尤為高,順蔓摸瓜王寧發現了盲盒的商機。通過調查,王寧發現一款名為Molly的娃娃很受歡迎,於是2016年其便拿下了Molly大陸地區獨家銷售與生產權。
此後,泡泡瑪特便開始通過盲盒的方式出售Molly娃娃,利用人們的收集癖與賭徒心理,盲盒Molly大獲成功,公司也成功扭虧為盈。
可以說,盲盒成就了如今的泡泡瑪特,同時,泡泡瑪特也將盲盒帶到了中國。Molly、獨角獸、吾皇萬睡等,都成為令年輕人,尤其是00後瘋狂的盲盒產品。
通過盲盒的銷售方式,一個成本不高的塑料玩具,被賣到59元/個。而且,消費者為了買到自己喜歡的款式,往往會一口氣買上許多個。盲盒堪稱「暴利產品」。部分消費者對盲盒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為買盲盒花掉幾十萬的新聞,時不時會冒出來一條。
2019年雙十一,泡泡瑪特銷售額創下了8212萬元,令人感嘆盲盒的魅力竟然如此之大。不過,在日銷8000萬的背後,對於盲盒是收割「智商稅」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有人把盲盒看作資本炒作的產品,有人將其看為「隱形毒品」,把盲盒視為洪水猛獸。
盲盒真的有那麼可怕嗎?筆者認為並非如此。
盲盒不過是許多消費者用來愉悅自己的小玩具,為此瘋狂之人只是極少數。大多數消費者只把它當作一個普通的愛好,以此點綴自己的生活、結交好友等。不過,盲盒的確有令人上癮的因素,消費者應當警醒。
對於盲盒,你怎麼看呢?
文/BU 審核/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