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上,為啥有外國航天局標誌?深空探測離不開廣泛國際合作

2020-12-14 家國視野

編譯 觀察者網 陳思佳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不過有細心的網友也發現,在火箭上除了中國航天局的標誌外,還印著四個海外航天局的標誌。

我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確實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火星探測作為開放性的科學探索平臺,與歐空局、法國、奧地利、阿根廷等國家和組織開展了多項合作。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是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其整流罩上噴塗的就是與我國開展航天國際合作的外國航天機構標誌。根據照片,這幾個海外航天局的標誌正是歐洲航天局(ESA)、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CONAE)以及奧地利研究促進署(FFG)。這些機構均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合作。

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整流罩上的航天機構標誌,圖自國家航天局

據美國「太空」新聞網23日報導,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表示,他們為探測器搭載的雷射誘導擊穿光譜儀(LIBS)提供了校準和測試方面的幫助,參考了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的數據。法國航天機構希望能通過這次任務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而奧地利研究促進署則表示,他們的航天部門協助了環繞器上的磁力儀開發工作,這將被用於火星磁場的探測工作。奧地利航天機構還參與了探測器飛行儀器的校準。

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將通過阿根廷內烏肯深空站與本次探測任務開展合作,為天問一號的火星任務實施測控工作。這座深空站是中國建設的一座海外深空測控站,為中國深空測控網的一部分,在2018年的嫦娥四號登陸月背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天問一號探測器升空後,內烏肯深空站率先捕獲了探測器信號。

阿根廷內烏肯深空站,圖自中國日報網

歐洲航天局則將通過歐空局跟蹤網絡(ESTRACK)提供幫助。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後,位於南美法屬蓋亞那的地面站將對其進行跟蹤。在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歐洲航天局還會通過位於澳大利亞和西班牙的站點進行8次通信連接,提供精確的導航和軌道測定。

當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後,中國的軌道飛行器將自行負責主要的數據中繼任務,而位於火星軌道的歐空局「火星快車」探測器則會提供備份的數據中繼服務。

對此歐洲航天局官員比亞特裡斯·阿里亞斯(Beatriz Arias)表示:「成功的太空探索往往離不開資源共享。歐洲航天局很高興能通過ESTRACK網絡和『火星快車』探測器來支持天問一號的火星任務。」

深空探測離不開廣泛的國際合作。歐洲航天局歐洲航天空間操作中心行動部負責人保羅·費裡表示,「歐洲航天局和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合作目前還處於初始階段,我們的合作就是從探測火星開始的。歐空局非常驕傲能夠為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作出貢獻。我們已經兩次登上火星,我想中國將從我們的經驗中受益。在中國的探月項目上,我們有過很多合作,合作讓雙方都受益匪淺。」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也表示,國家航天局願意與發達國家、航天大國進行合作,也願意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國願意與其他國家共享航天技術,促進全球的合作和發展。

來源|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國家航天局:未來中國還將實施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等任務
    期間,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透露,後續中國將重點發展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和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進一步提高進入空間能力。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 許洪亮:航天發展運載先行,航天運輸系統是發展航天的基礎,我們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中國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路線圖,並積極推動新一代運載火箭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發展,實現運載火箭的升級換代。
  • 國家航天局:中國正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據11月25日報導,為期3天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25日正在海口進行。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論壇上表示,後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 國家航天局:我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趙竹青)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25日在海口舉行。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論壇上表示,在剛剛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基礎上,我國還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探月任務,同時正在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中國探月工程於2004年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實施,已完成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
  •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與百度App合作:打造火星探測知識科普互動平臺
    7月6日下午 ,百度App與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正式籤署合作協議,共同發布追蹤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合作計劃。雙方將依託百度App平臺,打造全網探火重要入口,並聯合開展火星車徵名、火星探測動態追蹤、火星知識科普多個相關項目,助力中國深空探測事業的發展。
  • 嫦娥六號及小行星探測任務向全球徵集合作者
    4月18日,國家航天局在北京召開嫦娥四號國際載荷科學數據交接暨月球與深空探測合作機會公告發布儀式,分別向瑞典交接了中性原子探測儀數據,向德國交接了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數據,向荷蘭交接了低頻射電頻譜儀數據。同一天,國家航天局發布嫦娥六號及小行星探測任務合作機遇公告,向全球徵集合作者。
  • 中國後續將實施嫦娥六、七、八號任務 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為期3天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25日正在海口進行。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論壇上表示,後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而在行星探測領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今年7月23日成功發射,預計明年5月實行火星軟著陸。許洪亮表示,未來中國還將實施小天體探測、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任務。
  • 中國正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網友把名字都想好了
    據11月25日報導,為期3天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25日正在海口進行。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論壇上表示,後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在國際合作領域,目前中國國家航天局與44個國家航天機構、4個國際組織籤署超過140多項空間合作文件;建立了18個航天合作機制;深度參與聯合國外空委等18個國際組織工作。「我們在月球與火星探測任務中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也歡迎國際各航天機構參與到中國未來月球與深空探測合作當中。」許洪亮說。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深空探測相對沉寂;10年內僅發射13次,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月球探測完全停滯。第三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新一輪以科學發現為主要目標的深空探測活動逐漸復甦,執行發射任務73次;歐洲、日本、中國、印度和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入深空探測隊伍,一些商業機構也開始涉足深空探測。
  •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火星木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上了!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火星木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上了!吳豔華稱,探月工程建設提升了我國深空探測核心能力,培養造就了一支專業化、年輕化、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完善形成了組織實施複雜航天工程的系統方法,積澱彰顯了「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
  • 中國躋身火星探測為爭奪太空主導權?汪文斌:宇宙廣袤無邊,容得下...
    7月24日,有記者就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一事提問稱,有外媒認為中國躋身火星探測行列是為了加大對太空主導權的爭奪,請問您對此有何回應?對此,發言人汪文斌在回應中表示,這種解讀並不正確,中國的航天事業完全用於和平目的。
  • 深空探測新概念:環日全景探測計劃
    在不久的將來,深空和其他類地行星,將會成為人類活動的下一個主戰場。太陽是宇宙中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它在多種時間尺度內影響著我們的行星際空間環境和行星空間環境。全方位的觀測和認識太陽活動及其在行星際空間傳播演化的規律和對行星空間環境的影響,是我們進入深空拓展新疆域的必備能力之一。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6期:火星探測首次出發 中國航天重大計劃...
    加上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的最後一次組網發射,中國航天將迎來不僅是數量上也是分量上的航天大年。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裡程碑工程。相比登月所跨越的38萬公裡,地球到火星幾億公裡的距離,對飛行器的測控通信就是巨大的考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任務過程複雜、技術跨越大、關鍵環節多、挑戰巨大。
  • 國家航天局: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未來我國還將實施...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嫦娥五號十年磨一劍,載譽歸來。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 未來我國還將實施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
    中國發展網訊 在12月17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 第73集 我國的火星探測之路(上)
    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是中國航天少有的國際合作項目,選擇借船出海而不是自力更生,是因為我們還缺乏深空探測能力。舉例來說,當年中國發射的距離地球最遠的衛星是雙星計劃中的探測一號,由於火箭入軌控制問題,長徵火箭的導航制導控制系統恐怕暫時無法滿足需求。
  • 探月精神將激勵中國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多貢獻
    正是得益於全國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嫦娥五號完成了一場令人難忘的月球樣本「採集-包裝-轉移-封裝」的深空芭蕾舞並成功返回,為中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科學無國界,中國航天一直在開放創新中前行。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完成同樣離不開以互利共贏為基礎的國際合作。
  • 中國國家航天局:「天問一號」計劃於明年5月著陸火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電 (郭超凱)在介紹中國航天未來還將實施哪些重大工程任務時,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17日在北京表示,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目前狀態非常好,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
  • 「天問一號」蓄勢待發,四問火星探測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至25日在南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此次任務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