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上映,首日票房破億。
作為3月才拿到拍攝許可,8月1日才正式開拍,製作周期還不足三個月的電影,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證明了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真正的在提升。
同時,從觀眾的觀影喜好判斷,觀眾們開始從原來的為明星、流量買單,變成為真正好的作品買單。
目前,中國電影正擺脫日韓的影響,走上自己獨立發展之路。
在此之前,中國電影市場是走過彎路的。
2015年之前,國內影視市場充滿了浮誇,有的「小鮮肉」因為有所謂的流量,資本也願意為其買單。
小鮮肉的粉絲號召力,讓電影市場充滿了粗製濫造的影片。誇張的時候一部戲甚至大部分費用都被個別明星揣入自己的口袋。
劣幣驅逐良幣下,資本市場開始進入「寒冬」,但深處局中的人絲毫沒有察覺。
2015年下半年,電影市場龍頭華誼兄弟為了綁定流量明星,進行了兩筆收購,第一筆是花費10.5億收購馮小剛剛成立兩個月公司70%的股權;第二筆是花費7.56億收購鄭愷、李晨等人僅成立一天公司70%的股權,並且籤署的對賭協議。
眾所周知,這兩筆收購日後給華誼帶來了天大的麻煩,儘管他們可能並不承認。
對於華誼來說,其實早在這兩筆收購前重心就已經不在電影上了,而是在投資上。投資上市遊戲公司取得巨額回報以及投資旅遊地產(電影小鎮)的資本騰挪撐大了王中軍、王中磊兄弟二人的野心,再加之當時戰爭巨製《一九四二》票房的失利,讓華誼做了錯誤的決定,淡化影視。
事實證明,想賺快錢的人永遠會被其所累。
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王中軍完全忘記了馬雲當時的靈魂發問「到底要做中國的華納,還是做一家賺錢的公司?」
2015年之後,中國電影市場仿佛一夜之間發生了轉變,資方的投資開始變得謹慎,觀眾的口味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那一波想靠著明星、流量走捷徑的公司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想收購稻草熊影業的暴風集團退市,唐德影視也易了主,華誼走在了生死的邊緣。那些玩資本的,最終都成了資本的「奴隸」。
其實,對於影視的大方向這些公司都判斷的沒有錯,逐年增長的票房也能說明中國電影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錯就錯在他們的方式方法上。
電影,好作品永遠都是王道。
這幾年的《哪吒》、《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戰狼》都說明了這個道理,觀眾開始更願意為好作品買單,而並非明星。不過很可惜,很多電影公司都走了彎路,待到反應過來時都以為時已晚。
總的來說,電影《戰狼》的大火就已經說明了觀眾審美的變化,戰爭題材的火爆也是大國崛起的另外一種表現。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美國電影中,陽剛永遠是不變的主旋律,這是國家實力的一種表現。反觀日韓電影,一眾男明星都顯得有些「娘」氣,與其說這和文化有關係,倒不如說是國力的一種反應。
現在,中國已經崛起,作為大國陽剛之氣就是底氣的正確反應,從今年《八佰》成為全球票房冠軍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目前,電影《金剛川》票房已經超過3.6億,按照這種速度發酵,未來大有可能超過《八佰》,而華誼經此一役也認識到了好作品的重要性。
今年,華誼大概率全年淨利為正,這就避免了退市的結局。我想華誼經過這次挫折後,以後就會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