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中國古代歷史,上下五千年,論歷史動亂,當屬三國。三國時期,群雄割據,達官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在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戰。當時,各路諸侯,皆暗流湧動,各懷異心,皆有一顆稱王稱帝的欲望之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名留青史,所以便不惜一切代價,為名而戰,為利而戰。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當時,最先稱帝的當屬袁術,袁術利用漢室丟失的傳國玉璽一步上位,以為自己可以坐擁天下,開始做起了自己的皇帝之夢。可是事與願違,他的舉動還是引起了諸侯之憤。
今天且給大家講一講袁術稱帝的前因後果。傳國玉璽本是天子的象徵,誰擁有此玉璽,就猶如天子在側,亦可憑藉玉璽稱帝,玉璽的魅力讓袁術兄弟早就望眼欲穿。但是無奈玉璽被孫權父子奪走,而也恰恰是因為這玉璽,孫權的父親死在了劉表的手裡。軍隊慘敗,孫策只好帶領父親的舊部投靠袁術,袁術自幼便與兄長袁紹不和,知道玉璽在孫策手裡,加上孫策等人驍勇善戰,便歡喜地開門迎接。
孫策為了東山再起,只能投靠袁術,多年之後,通過自己的驍勇善戰贏得了袁術的信任,袁術想要收養孫策為義子,可是孫策拒絕了,這個時候,孫策的好兄弟周瑜出現了,周瑜與孫策喝酒之時,談論到天下以及父親的冤死,便鼓勵孫策是時候東山再起了,不可以讓父親死不瞑目。周瑜的建議讓孫策猶如重獲新生一般,便假借回鄉接母親為由,上交玉璽,換回父親的舊部,自此逃離袁術的束縛,孫策一干人等快馬加鞭奔走。
得到玉璽的袁術猶如中邪一般,任誰的建議都聽不進去,毅然決定自立為帝,稱霸大業。當時,漢獻帝還在曹操手裡,漢室未亡,袁術的此舉行為無疑就是向漢室宣戰,必然引起社會各界的公憤。袁紹作為袁術的兄長,自然是不願臣服於自己的弟弟袁術,所以假裝尊敬,其實暗藏禍心,決定借用全天下諸侯之力剷除自己的弟弟袁術。而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力挽狂瀾打頭陣的曹操,號召諸侯,誅殺袁術,但曹操深知這些人是不會助自己攻打袁術的。反觀袁術,自認為自己佔盡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殊不知,危險正在逼近。
隔岸觀火的各路諸侯都在等著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名義上支持曹操討伐袁術,暗地裡卻是靜觀其變,不溫不火。但劉備不同,劉備作為正宗的漢室血統,積極配合援助曹操,攻打袁術,長達一個月的戰役後,袁術兵敗。在袁術稱帝的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其終究是敗給了權欲與貪念,否則也不至於落得一個悲慘自盡的下場。
而反觀曹操與劉備,曹操將所有俘虜統統盡收囊中,與這位所謂的漢室皇叔劉備回城攜手面見天子,兩位梟雄看似其樂融融,好不歡喜,然兩人之間無形的較量才剛剛開始,且遠在東邊的孫策也正在蠢蠢欲動。歷史無限的反覆更迭,其規律卻是驚人的相似,看似為了所謂的社會安寧而戰,然其各有權欲之心,心懷天下,卻無心懷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