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歷來被稱作九省通衢之地,交通發達,水網密布,湖泊眾多,又有百湖之市的美譽。雖然如今城區內湖泊數量遠沒有高峰時期多,但僅僅面積佔前三的幾個湖泊就足夠撐開一片片廣袤的水文生態環境了,尤其是東湖,生態環境良好,景色怡人,其中就有一座非常獨特的島嶼。這座島嶼建在東湖水中央,植被豐茂,陸地面積有限,唯一一條小路延伸出眾多低調景點和成片湖中村,營造出靜謐生活氛圍,它就是落雁島。
在武漢主城區裡,東湖風景區是一處非常特殊的存在,它因為東湖而興盛,毗鄰規劃建設的景點數不勝數,各具特色,尤其是湖中的島嶼,分布範圍廣,鬧中取靜,世外桃源。又因為整個東湖風景區範圍實在太廣,習慣上還會再細分成吹笛、落雁等區域,其中落雁景區的主體部分就是落雁島。落雁島位於東湖景區東部,近團湖區域,在區域內景點未打通的年代裡,它屬於相對比較「偏僻」的地帶,基本上與城市的三環線接壤,遍布自然村落,典型的自然生態之地。
單從落雁島本身的環境來看,它屬於湖區裡少有的大片陸路地帶,但反過來看,又似乎是大片陸地被湖區水面侵蝕,形成一塊塊犬牙交錯的殘留土地。從整體輪廓來看,落雁島南北縱橫的面積大過東西橫貫的面積,屬於狹長地貌,但是,島上並非全是陸地,其中充斥有數量繁多的大小水塘,鑲嵌其中,使得整個地形變成了「碎片化」的風格。散落的自然村莊數量多,破碎的水域面積廣,使得落雁島上的土地難以大面積利用,造成了原生態環境僵持不下,改造無從談起,耗時耗力,遂更加被冷落。
沿著城市的三環線以東青王路往北,會經過一個路口,那裡有一條叫做落雁路的馬路,距離落雁島尚有行程,基本上需要繞行大半個東湖比例的路程,跨越幾個大圈才能到達東湖之南的磨山。很顯然,落雁路穿越落雁島,並且在島上以東的範圍裡還會衍生出一條落雁島小路,繼續向東穿過數個大小不一的小島。這是一條很冷門的馬路,在起點處是一排湖中村,妥妥原著居民,隔絕市區太遠,這裡的民房等建築自成一派風格。沿落雁島小路兩邊展開修建,修築在茂密的香樟樹下,也沒有行道樹的概念,只要是空地區就有密集的植被,這是湖中村給人的第一印象。
繼續往小路以東走,似乎開始有了熱鬧的氛圍,因為路兩側出現了酒樓。老式的建築風格,紅瓦白牆,掛著「酒」字的旌旗,大門敞開,空無一人,這是酒樓的顏值和印象,可能是毗鄰湖區的原因,酒味沒有,魚腥味倒是撲面而來。酒樓對面是一座小別墅,前門後院,種滿了植被,有的枯死,有的還是鮮活狀態,只是大門緊閉,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居住。自此往東的狹長路面上,長滿了雜草,行道樹也很高大,兩邊有房子也有空隙,還有小水溝和水塘,視線不良,看得不明顯。
走在這樣的湖中小路上,被各種植被遮住視線,實際上感受不到周圍是水域,可能唯一的觀感是環境非常靜謐,除了偶爾聽到野鴨撲翅膀攪動水面的聲音,似乎連一個人都沒有。小路開始是直線的,到了東段以後曲折環繞,角度還不小,每個口子處必然樹立數個指示牌,上面標著「落雁島」和「落雁島小路」字樣,還有可能是贊助的廣告商,某座酒樓的地圖和箭頭,猜測很近,畢竟都在島上。路上也並非全是植被和民房建築,也有很多電線桿,連在一起,組成網絡,還有網絡專線。
民房建築一直貫穿在小路兩側,數量很多,但其實只有很少的數量,靠著馬路而已,後面都是空地。這些空地上,有相當數量的水塘,自然被利用起來,作為養殖所用。養殖塘建設非常粗獷,一排鐵絲網圈起來,建一座看護的門崗,養一條狗和幾隻鴨子,掛好「垂釣10元」的牌子,就能好好慵懶一段時日了,但這只是本地土著的專屬,外地人是沒有這樣的幸運和機會。水塘之外是植被區,植被區之外是湖區,一環套一環,也是落雁島上獨有的生態。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落雁島和落雁島小路上的景致非常固化,很少有大興土木的時候,本地土著好像也習慣了臨湖而居的低調僻靜生活,仿佛城區的喧鬧與自己沒有多少關係。直到最近幾年,隨著東湖風景區的硬體升級,東湖綠道成型,相互串聯景區,落雁島上的環境和設施也進行了改造。曾經的湖中村逐步拆遷,變成更加純粹的生態自然之境,與湖區相映成趣,變為5A級大風景區,島嶼邁入新的發展期,定位變得更加時尚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