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區交通發達,路網密布,城市主幹道遍布,四通八達。一般來講,城區大部分市政道路都有各自的建設標準和規模,但在實際區域裡因為某些原因也會產生例外,比如在主城區洪山境內就有一條充滿田園風格的馬路,它建設在傳統化學工業地帶,但沿線卻是植被茂盛綠草如茵,還有大量平房和果蔬田野,反差之大讓人意外,這條馬路就是焦沙路。
對於主城區內的馬路,很多朋友的印象大概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又或者是商圈遍布、人流如簇。沒錯,大部分主城區內的馬路的確如此,但也有例外,比如這條焦沙路就是很清冷的那類道路。焦沙路位於洪山區以北,處在城市三環線外,跨越四環線近長江的區域,馬路整體呈東西走向,西邊連接21號公路,東邊接壤八吉府大街臨江大道口。焦沙路的整體輪廓並非一條直線或曲線,而是在北邊凸出一大截,圈成半梯形形狀,並且馬路車道只有兩個,屬於支線道路。
進一步來看,焦沙路在洪山區以北的區域裡屬於比較重要的一條道路,這一段位置裡交通規劃陳舊,道路數量有限,除了東西走向的焦沙路,周圍幾乎是空白。與洪山區主城比較,這一帶交通路網並不完善,配套設施有限,並且由於是重工業及化工區,道路建設本身就相對滯後。綜合來看,焦沙路以北,除了武惠堤路外,其他區域全是工業區或者待開發區域,再往北便是長江。焦沙路的存在,東西連接臨江大道和21號公路,同時與化工大道和八吉府大街形成路網,雖然規模有限,好歹有助力通行的效果。
熟悉武漢的朋友都知道,在武昌主城區以北有個青山和洪山交匯的地帶,那裡是城市傳統的重工業區,也是著名的化工區域,歷來是被「淡忘」的角落,焦沙路就位於化工區內。在大多數人印象裡,化工區裡的環境是廠房遍布、煙囪林立、霧氣瀰漫、遮天蔽日,平常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武漢化工區裡的實際情況的確有點糟糕,特別是巨大的煙囪在三環線上就能看到,那裡空氣和視線非常模糊,還帶著異味,且生活區非常少。不過,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對汙染企業的改革,如今同樣處在化工區裡的焦沙路完全變了樣子。
首先,從西段21號公路開始,焦沙路的顏值就涇渭分明起來,入口處的規劃與21號公路完全不同,成排的行道樹種在兩側,還有一大片的綠草皮伸向遠方,看得到那邊是化工區的廠房,映襯在青草區域,有點恍惚。繼續往北,走過焦沙路,路兩邊的行道樹開始變成高大的楓樹,平房和商鋪建在最近的路邊,有了一點鄉鎮街道的氛圍。轉過一個彎,馬路向東延伸後,高大的楓樹變得更加濃鬱,路兩邊的空地開始寬闊起來,平房也密集分布,應該是某一座鄉村或城中村。旁邊有水塘和巷子,低矮的房子建在一起,形成莊園和門戶大院,非常靜謐的環境和氛圍。
繼續向東走,焦沙路兩旁的平房還是斷斷續續出現,但更多的則是一大片田地和果蔬,其中穿插著小路,一派灌木叢和小樹林,綠草如茵的樣子。田地裡種著大棚蔬菜,還有敞開的時令蔬菜,密集度高,應該是規模種植;而空地上有的種了樹,有的是空曠的綠草地,還被圍了起來,猜測是待開發的區域。焦沙路這一段沿線,地勢平坦,向東向南望去都是一望無際的趨勢,東邊看得到城市的四環線高架橋,南邊則是化工區的廠房,距離似乎也不遠。馬路四周環境非常靜謐,聽得到鳥鳴陣陣,有點清幽,很難想像這裡是主城區。
過了四環線交叉的地帶繼續向東,焦沙路還有近三分之二的裡程,這一段路途沿線還是以散落的民房和村子為主,田地也非常多,種滿了果蔬和其他農作物,加上平坦地形,可以瞭望到很遠的地方。車子走到這裡的時候,路上的車流其實已經非常少了,除了偶爾過去的貨車,大多是騎著摩託的村民。雖然接近化工區,但這裡空氣清新,視野開闊,與一般郊區無異。很多村民坐在自家門口曬太陽,偶爾還能看到一輛公交車走過,車上的乘客也寥寥無幾。
焦沙路在接近八吉府大街和臨江大道的時候,終於可以在路上遠望到近在咫尺的工業區廠房了,電線桿林立,煙囪遍布,霧氣繚繞,是化工區該有的樣子。不過,那畢竟是對面的狀態,這一頭的焦沙路還是充滿了灌木叢和樹林,有幾處打了圍樁,看得出也是待開發的區域,意味著不久之後也會是工業地帶。這樣的焦沙路,延伸在化工區一側,植被茂盛,田園風格,真希望可以保留得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