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建城時間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但發展最快速的還是清末時期,尤其洋務運動中,僅一位湖廣總督代表就開啟了武漢的工業化先河。在武漢城區至今仍遺留有眾多當年鋼鐵發展的遺蹟,比如曾經的漢陽十裡工業長廊地帶上,就有一座地標式的工廠,它距今有100多年,現在還分布著鋼材市場和輔助生產區,旁邊還特意建了一座大氣的專題博物館,這座工廠就是漢陽鐵廠。
中國的工業化起點時間軸在清末到近代,武漢的工業化起點則在漢陽,與洋務運動和運動中的風雲人物張之洞有關。張之洞在主政湖北武漢期間,實施了眾多發展政策,規劃和建設了大量工業化設施,分布在漢陽龜山沿線,配套的工業基本上形成了體系,以至於衍生出了類似後世品牌效應的漢陽造工業成品。當年的工業設施建設在龜山沿線區域,隨著歲月流逝,不少已經消失殆盡,但其中有一座恢宏的漢陽鐵廠還在。鐵廠位於如今的琴臺大道上,東邊近江城大道,南邊毗鄰漢陽大道,距離區域交通主幹道都很近,不過,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講,交通格局並非鐵廠亮點,畢竟當年的地域與現在完全不同。
確切來說,漢陽鐵廠的意義在於原址,原貌上可能差一點。無論從漢陽區以東還是以西,沿著琴臺大道往區中段靠攏,都會在城市的高樓大廈間看到鐵廠的位置。鐵廠周邊是生活區,密集樓盤和拆遷的地段相互重疊,分布在這樣的古蹟周邊顯得格格不入。公交車來了又走,上高架和穿梭隧道,還要經過漢江與月湖,走了那麼多熱鬧的地段,再來到鐵廠,仿佛與城區還是咫尺之遙。以此可以看出,琴臺大道有一段很長距離,在最東端的龜山腳下,還有更多的漢陽工業史遺蹟,這兩處地點遙相呼應,成為區域文化特質之一。
從琴臺大道上進漢陽鐵廠,最好的入口自然是那座刻著鐵廠名字的門牌坊。門牌坊古樸典雅,猜測是後來複製的,包括門旁邊的鋼炮和紀念碑,雖然批註有文字解釋,但蒼老的感覺烙印不上,加上周圍喧鬧的氛圍,沒有底蘊蘊含。進牌坊裡之後,四周都是低矮的建築和開放的道路,最刺眼的還是遍地停放的機動車,讓人誤以為是機動車二手市場。再往裡走,終於明白了,原來四周是鋼材和物流市場,小的門店數不勝數,廣告招牌鋪天蓋地,難怪會有這麼多小車和小車的停車位。
鐵廠裡並非只有交易市場,實際上,原漢陽鐵廠確實是在此地,只不過,它換了一個名號,變成了現在的寶武鋼鐵漢陽鋼廠,一字之差顯示出如今工業市場的鋼鐵地位轉換。穿過交易市場,終於看到了有些歷史的建築,那是一大排活動廠房,雖然沒有百八十年時間,但四五十年絕對有。聽一位老保安說,那些廠房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建設的,這幾年在斷續生產。繼續往廠房北邊走,又出現一塊空地,有拆遷改造的痕跡,對面是一條鐵軌,再前面則是成片的生活區,高樓密集,那也是原鐵廠的範圍,只不過被完全改造了。
遊覽漢陽鐵廠不能不提一位知名人物,它就是張之洞。張之洞與武漢與武漢工業化有著十分密切聯繫,甚至可以說是張公主導了武漢的工業發展,後人對他的貢獻極盡推崇,早在1994年的漢陽鐵廠就成立了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裡面保存有非常全面的歷史資料。隨著城市和區域綜合發展,原漢陽鐵廠遺蹟廢舊嚴重,對於古蹟的保護之聲也越來越受到官方重視,2018年後,一座新的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重新屹立在了鐵廠東部,成為一處新的紀念展示平臺。
新的博物館與鐵廠距離咫尺,從名字裡看得出,它重新升級總結了張之洞與武漢的關聯,不僅僅有鐵廠,還有更多其他歷史內涵。進入博物館裡,首先看到的是第一層,展示有張公的銅雕像和生平年表;二層以上,陳列有眾多相關紀念品和工業品;三層則設置為閱覽和放映廳,立體呈現了很多影像資料。整體來看,博物館外形大氣,特色明顯,處處體現著設計美學,像館體架構據說是採用全鋼設計,用了幾千噸鋼鐵,寓意鋼鐵搖籃;內部展區,無論陳列還是布局,非常有創意。對於普通人來說,博物館也好比一座藝術殿堂,對於普及歷史文化教育後代有重要作用。
有意思的是,在琴臺大道上,與張公相關的建築不僅有漢陽鐵廠和新建的博物館,在它對面的生活區裡,還有一座由開發商建設的張之洞紀念公園,其實質建築雖不多,卻充滿了文化氛圍,值得宣揚。聯想到最近幾年,全國各地陸續發現有100多年前漢陽鐵廠製造的鐵路鋼軌仍然在正常使用中,就能深刻理解工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巨大貢獻和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