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主城區交通發達,路網密布,街道商圈縱橫阡陌,構成了一處處繁華的超大生活地帶。與主城區環境相反的是部分遠城區,其綜合發展水平稍微滯後,城鎮化區域較低,雖如此,但其實也有部分地方存在年代久遠的老街道。比如在新洲區陽邏,就有一條建在長江邊上的老街,它的長度很不起眼,但規模很大,尤其是沿街專營體育用品,相關商鋪扎堆出現,商品琳琅滿目,看著極具鄉鎮批發市場的風格,它就是老正街。
對於武漢的認知,很多朋友的印象都被人為「一分為二」,主要在於武漢有遠城區和主城區,並且兩個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相差巨大。大多數本地土著都認為,武漢的城區在兩江沿線,甚至連繁華的商圈也局限於此,實際上並不對,特別是用發展的眼光去看的時候才能發現,武漢的繁華商圈早就跳出了區域限制遍地開花。比如說這條老正街,它雖然位於遠城區新洲陽邏,但它的熱鬧程度比之主城區內很多老街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在於人氣和街道商鋪數量。
從周邊地理環境來看,老正街呈南北走向,南邊連接陽邏的陽光大道和沿江路,北邊稍微僻靜一點,只有一條關上路,且從整體布局也能看出來,老正街南北皆無交通主幹道,它屬於一條「藏在巷子裡的熱鬧街區」。無論沿著武漢四環線還是繞城高速,東進到陽邏大橋後下橋,北邊熱鬧生活區裡,就能輕易找到老正街。對於很多本地土著來講,老正街和陽邏街道一樣具有非常高的辨識度和記憶,在陽邏街道內,不管是騎單車還是搭乘區內公交,無不輕鬆抵達。
在陽邏街道內,沿陽光大道往江邊走,密集的生活區和學校讓人很確信,這裡一直是區域生活中心。老舊建築遍布,樓棟和商鋪臨街建設,雖然路面寬度有限,但南來北往的行人不少,他們與機動車和電瓶車相互參雜在一起,顯示出某種鄉鎮氛圍感。街邊商鋪以副食店、連鎖店、超市為主,也有不少擺地攤的地方,還有眾多擺著躺椅休息的人,城市的熱鬧和安靜形成強烈反差。當然,更多人的狀態是匆匆而過,但奔波的範圍多是在街道範圍內,畢竟不是主城區,這裡的本地土著佔多數。
陽光大道的口子處還有一個不顯眼的路口,建有一棟超高建築,外牆貼滿廣告和宣傳牌子,文案通俗易懂,顏色大紅大藍,是很多小鎮暴發戶老闆慣用的招商方式。不過,進到口子裡,一眼望去,則是一大排密集的商鋪,這裡也就是老正街的東段。東段入口處商鋪品牌數不勝數,清一色的體育服飾等用品。常見的福建晉江系全家福一個不漏,其他品牌也多如牛毛,再加上不知名的小眾品牌,使得這條老正街自然而然變為體育用品專營一條街,有點類似武漢城區的專業街區。
走進老正街,體育鞋類佔多數,知名的國際品牌、國內品牌充斥其中,門店一個比一個闊氣,宣傳招牌也是閃亮一片。還有體育服飾、體育用品繼續沿街分布,依次往西段的街面延申,一眼看不到邊際。曲折的老正街蜿蜒了一定角度,在轉彎處形成了一處超大廣場,那裡是一方大排檔(猜測),還有一棵高大的行道樹。這一塊商鋪中有一座偌大的小吃門店,算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存在,門店的顏值非常陳舊,一看是有背景和歷史底蘊。在此批發體育產品,再沿著小街走一圈,填飽肚子,看著接地氣的街景,估計也能生搬硬套,在另一處開起類似的街道。
體育用品商鋪在老正街內佔據至少三分之二的店面,只有到了最西段近關上路才能消停。這裡的老正街,沒有商業街的熱鬧,有一排社區,陽邏街道的社區衛生中心就設置在此處,建在一棵高大的楓樹下。中心門面不大,掩藏在樹蔭下,有些幽深,隔壁則是另一棟房子,年代同樣久遠,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因為人氣有限,這裡的老正街街面上除了偶爾行駛過的機動車,人跡罕至,畢竟再往西段便是江邊。江邊連接老正街的是一段小巷,說是小巷,更像是一處生活區內的公共道路,沒有外人抵近,呈關閉狀態。
老正街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體育用品專營地,相關商鋪營造出的氛圍實在太像,以至於外地人來了,總會興奮地來一場大採購,走一趟老正街,一身的品牌非常容易搭配齊全。不過,說到底,老正街也並非只有體育用品,實際上穿過臨街商鋪走進街道兩側,還能看到更多的商業體,新時代購物中心、陽邏影劇院等老品牌屹立不倒。隨著城市拆遷改造進行,希望這些老建築都能有更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