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區交通發達,路網密布,除了常見馬路街道、隧道涵洞,還有相當數量的鐵路。走郊區的鐵路鮮有人問津,而很多穿越城區而過的鐵路線則成為熱門地帶,這與鐵路毗鄰的生活區有關,並且有些還是密集的老舊生活區。像在武昌區二環線邊上就有一條最具市井氣息的馬路,它修在了一處超大老舊小區旁,全程百米長度,蜿蜒曲折有如迷宮,最有特色的還在於它的首尾兩段有雙鐵路軌道穿過,形成類似邊境風格的火車道區域,非常接地氣,它的名字叫做井市路。
一般來說,建在市區的馬路,都會根據居民便捷溝通交流等原則,規劃成直線狀態,但這條井市路完全就是個例外。井市路沒有直線布局,整個是一幅曲線狀態,已然看不出具體走向,在接壤城市交通二環線的部分是南北走向,過了部分段落後變成東西走向,然後再過了鐵路線後又變成南北走向,整個路網完全如遊蛇一般。井市路的長度很短,600米不到,只不過蜿蜒曲折下,加上周圍高樓大廈襯託,顯得很漫長。井市路北段因為開發商等原因,修築起高大圍牆,沒有行道樹,徒留馬路路基,顏值單調又冷峻。
在過了第一段鐵路軌道後,高大的生活區留在了背後,井市路的氣息發生大轉彎,這和前面的路況息息相關。矮舊平房在一側,沿線全改造成商鋪,雖然馬路寬度仍然很窄,被眾多商鋪臨時擺放的商品攤位佔據後,路況倒變出充足的商業氛圍來。這樣的臨街商鋪長度也有限,主要在於井市路彎度太大,曲折的轉角處,廣告招牌佔據,而過不了多遠又是一段鐵路軌道的出入口,讓擺攤的鋪位難以生存。從第二處鐵路軌道出入口出來,是井市路的南段南恆路和蝦湖垸路,也屬於傳統的生活區,居住人口密度高,商業氛圍較濃厚。
和一般小眾的市區馬路比較,井市路的特點在於鐵路軌道的交匯,南北兩段有兩條鐵路橫穿,形成獨特的火車道文化區。從北段的雄楚大道進去,路況瞬間成為單車道,兩邊圍牆高聳,空無一物,氛圍嚴峻,高牆厚院有種禁區的觀感。走過幾十米,穿過幾個轉彎就能看到井市路上第一處鐵軌通過點,長長的圍欄和崗亭,裸露在外的石子和軌道,與周圍景色形成鮮明對比。正常狀態下,圍欄是開啟的,出入無礙,只有火車臨近時,圍欄才會放下,同時巨大的噪音震耳欲聾,聽得人撕心裂肺。一般通行一晃而過,感覺並無不妥,那些常年生活在此的居民,不知道有什麼躲避的方法。
過了第一處火車道通行點,井市路又浮現出正常狀態,攤位和商鋪,平房與行人,看著非常閒適。一旁是超級小區,還有若干別墅,狀態較為複雜,不過,平時多是大門緊閉,也不對外開放。走在這一段井市路上,偶爾還能聽到火車久遠的喇叭聲,漸漸走進的巨大轟鳴聲,震得建築晃動,讓人很不舒服。走了沒多遠,往南又看到一處火車道通行點,建築的規範和第一處一樣,欄杆垂下的時候,路人習慣停下腳步,而身邊的商鋪前還有一位躺在安樂椅上的老人,睡得深沉。
生活區和井市路密不可分,它旁邊有江姓小區若干,環繞而建,一看就知道年代久遠。小高層的樓層,灰色和淺黃色的外牆塗色,開放的大門都是老舊小區的標配,居民進進出出,南北必經過兩處火車軌道通行點。不管是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對於出入規則,他們都很熟悉並篤行,除了有火車前來圍欄拉下等待,其他時間這一入口等於不存在。來回瞬間,走在鐵軌上,看著東西走向的軌道延伸到盡頭,非常遙遠的距離;軌道近處是圍欄,遠處統一修成了厚實的牆壁,也起到了一定的隔音作用。
在井市路上生活,一是在旁邊的小區裡,小高層樓棟,與其他地方的老舊小區並無兩樣。窗戶都是加厚的,很少看到有打開狀態的,出入開車的人,輕車熟路,車速都很慢,從大門出去經過鐵道通行點會慣性帶點剎車。這是開車的人,也有不開車的,騎單車或步行,一臉懶散,大概率是本地土著,外地租住的人,多是匆忙的狀態,拎著東西或帶著吃的,吃完就消失在路的盡頭。還有很多擺攤的商戶,一年到頭都在這裡,已經很習慣了。
從整體來看,井市路因為有兩處鐵道劃分,南北似乎變成隔離地帶,無論出入,都會在兩個地方做短暫停留。一邊是綿延的鐵道和線路,圍牆也一眼看不到邊;另一邊是成群的樓棟,擠在一處,同樣數不勝數,住在其中的人,對於鐵路可能是最沒有觀感的人群之一了。通行井市路上的火車,以綠皮車和火車居多,噪音巨大,多年不變,那些在此環境裡成長的人,多半會離開,遷移到城區另外的安靜地帶,但那些曾經的往事,卻刻在骨子裡,如鐵軌一樣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