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雲南昆陽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371年生,又名馬三保、三寶太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跟著朱棣南徵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鄭和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進行了15世紀末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帶回來許多奇珍異寶,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可是,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呢?
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說白了,就是兩點,尋找惠帝和展現國威。首先,便是尋找惠帝朱允炆。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政策,損害了諸藩王的根本利益,朱棣以奉天靖難為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然而在皇宮淪陷時,建文帝朱允炆失蹤。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經濟強盛,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但是,惠帝朱允炆始終是正統,朱棣一天沒找到朱允炆便是一天不得安心。其次,朱棣為了讓政權更加穩固,派遣鄭和下西洋,以此來展現大明朝國威,讓萬國來朝,「宣德化以柔遠人」。此外,朱棣登基時明朝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經濟國力空前,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而中國不能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
那麼,鄭和七次下西洋,到底帶回來些什麼寶貝呢?
當時,並沒有真正流通的硬貨幣,鄭和與西洋國家的貿易主要是採取傳統的「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比如柬埔寨百姓喜歡中國的青瓷盤碗和紵絲綾絹,他們用黃金交換;爪哇百姓喜歡青瓷、麝香、銷金物飾和紵絲、燒珠等物,他們就用銅錢交換;錫蘭國對中國的麝香、紵絲、色絹、青瓷、銅錢、樟腦特別喜歡,他們就用寶石珍珠交換;阿拉伯阿曼半島的祖法兒國王非常青睞中國的紵絲和瓷器,他們就用乳香、血竭、蘆薈、沒藥、安息香、蘇合油、木別子等物與鄭和的船隊交換。鄭和船隊回到中國時載滿了珍珠寶石、香料及珍禽異獸等奢侈品。
珍珠寶石有多少呢?鄭和所帶回的寶貝,除了一小部分變賣得銀後用於國家建設和正常開銷,大部分大部分寶貝去了皇家「內庫」也就是皇帝家的小金庫。史料記載明仁宗朱高熾上位後,非常寵愛他的第九子朱瞻垍,將內庫的財寶大量賞賜了他的第九子(梁王),而梁王無後,死後這些財寶基本全部陪葬在了他的墓裡。2001年梁王墓在湖北出土,據統計:墓內出土的各類器物共計5300餘件,陪葬品鑲嵌的珠寶有18種, 約700多粒, 主要有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金綠寶石貓眼、東陵石、珍珠、水晶和綠松石等,紅寶石173粒、藍寶石148粒、祖母綠50粒、金銀、玉石、陶瓷等器物共計5300餘件,用金量高達16公斤,用玉量14公斤……可以想像鄭和當時帶回的財寶質量上乘和數量繁多,然而這些在當時基本存在於各大王公貴族手中,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依然是奢侈品,所以有人評價說鄭和帶回來的東西「於國無益」。
此外,鄭和還從西洋帶回了許多珍稀動物,如大象、麒麟(長頸鹿)等,並做《瑞應麒麟圖》存世。
誠如上圖所畫,麻林國國王送給鄭和「基林」獸,由於「基林」和「麒麟」音近,而且長頸鹿長相極像中國民間傳說的吉祥之物:麒麟,再加上當時的中國國民對長頸鹿知之甚少,所以大家一致認定,麻林國國王所贈長頸鹿就是麒麟。
鄭和從西洋帶回來最多的,還屬蘇木和胡椒。以胡椒為例,《瀛涯勝覽》裡記載永樂年間蘇門答刺國的胡椒100斤賣銀一兩,《東西洋考》裡記載三佛齊胡椒每斤賣0.01兩,鄭和收購來運到中國後,則以每斤10—20兩的價格賣出,價格翻了千倍,結果導致胡椒比銀子還值錢。甚至當時明朝政府以胡椒為俸祿發給朝廷官員,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了多少胡椒?要知道每次下西洋鄭和都會帶回大量的胡椒,導致當時的胡椒「充溢庫市」,而這些胡椒一直到成化七年(1471年)才用完,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時人評價為「不擾中國之民,而得外邦之助」。
毫無疑問,鄭和在中國航海史和對外開放交往史上具有開創性和先驅性的意義。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更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留下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 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