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2020-12-24 文史明月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明朝發生過許許多多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奇聞趣事。比如說東西廠、錦衣衛的設立,丞相制度的廢除,愛好鬥蟋蟀的「明宣宗」,痴情皇帝明憲宗,痞氣十足的明武宗,沉迷煉丹的明世宗,視財如命的明神宗,喜歡做木匠的明熹宗……當然也湧現出了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跟大奸大惡的奸臣小人,比如鄭成功、鄭和、魏忠賢等等。

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當然除此之外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說間接拓寬了自己的管轄範圍,很多國家開始主動進貢交流,明朝也收穫的很多的附庸國和朝貢國。當然金銀財寶這些財富也隨之而來。更重要的是傳遞了明朝和平交流的意願,獲得了其他國家的認可,從而在另一方面宣示了自己的主權,這都離不開三保太監「鄭和」突出的功績。

鄭和在成名前的故事,史書上並沒有完全清晰的記載。只能推測出他在年輕的時候是燕王朱棣的侍從,為人驍勇善戰,後來在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的靖難之役當中獲得戰功。被燕王朱棣提拔升任,並賜姓「鄭」。不過燕王在推翻建文帝政權時,並未找到建文帝的屍首,下令出海尋覓。由於鄭和宗教上信奉佛教跟伊斯蘭教,再加上備受朱棣重視,懂軍事有能力,是出海尋找建文帝最好的人選。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一次下西洋開始於1405年,結束於1407年,先後到達蘇門答臘島、馬六甲、錫蘭等國,後降服海盜陳祖義回國。很快繼續出海,第二次下西洋到達了佔城、爪哇、暹羅、印度西南端等地,於1409年回國,此次專門到錫蘭對佛寺布施,捐贈珠寶金銀,供養佛陀。

第三次1409年出發,到達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此次出海被錫蘭山國王圍攻,生擒錫蘭國王,於1411年返還,不過並未殺傷錫蘭國王,而是放還歸國,從此以後錫蘭對明朝感恩戴德。在1411年歸國後,史書記載鄭和「數使滇黔百粵,領上密喻蹤跡建文」。

由此看出,鄭和在到達一個地方的時候都會傳遞一種希望和平友好相處的理念,但並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會買帳,不買帳怎麼辦?不買帳當然就打到他買帳,和平交流的同時又間接地擴大了自己的疆域。

等到了1412年末開啟了第四次下西洋,這次攜帶了翻譯人員,首次到達了東非麻林迪,並成功擊敗截殺鄭和船隊的蘇門答臘叛亂者。這次遠航於1415年回國,同年東非麻林國前來進獻「麒麟」(長頸鹿),由此可以看出遠洋航行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和平宣誓主權的方式也擴大了朱棣政權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五次下西洋的時間推遲到1416年的年底,此次鄭和率船隊抵達了非洲東岸索馬利亞一代,不過此次出海主要送還非洲使者,1417年夏就已回國。明成祖朱棣於1419年專門下詔獎勵出海的全員官兵。

第六次出發時間已經轉到了1421年,在這五年的時間裡陸續有十六國使者前往大明朝進行朝拜納貢,此次航行到達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並於1422年回國。此後由於明成祖身體狀況不佳,出海航行就被暫時擱置。明成祖朱棣於1424年病逝,此後明仁宗繼位,下令罷停下西洋事業。直到1430年,鄭和才又接到命令再次下西洋,最後一次的出海開始於1431年,結束於1433年,鄭和病逝在歸途中,真正踐行了自己出海遠行的夙願。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綜上所述,從時間段可以明顯看出,最初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明成祖朱棣指示他出海尋覓建文帝。並且隨著航海次數的增多,建文帝雖然沒有尋覓到,但卻獲得了「萬國來朝」的效果,這對於封建帝王來說,無疑是宣示了自己的主權,展示了自己的強大。但在整個下西洋的過程當中,鄭和一直秉承「和平友好交流」的理念來傳遞明朝的意圖,深受各個小國的喜愛和歡迎。

這七次的下西洋,不僅促進了中國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更加深了馬六甲海峽以及東非、東南亞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交流,對人們研究明代亞非地區的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人類航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

您覺得鄭和七次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精彩的言論,期待您的真知灼見。

相關焦點

  •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帶回來些啥寶貝?
    鄭和,雲南昆陽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371年生,又名馬三保、三寶太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跟著朱棣南徵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鄭和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進行了15世紀末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帶回來許多奇珍異寶,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鄭和下西洋,海賊王的誕生
    鄭和在明成祖的命令下1405年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總共有七次下西洋的活動。:「絲綢、瓷器、茶葉、金銀」等東西,這讓他在航海過程中與其他國家人民交易有了巨大的物品基礎,這就是最早的海外貿易的形成。壁畫但是根據相關說法鄭和下西洋並不是為了做海賊王而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在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用火燒了皇宮,然後就下落不明
  • 鄭和只會航海?看他下西洋都幹了些什麼?打仗外交玩政治無一不精
    鄭和下西洋,沒找到建文帝卻帶回異獸「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明朝成祖時代,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7次下西洋,航線集中於「東南亞-東非」一帶,事跡廣為人知,但是,鄭和航隊在下西洋途中都幹了什麼事情?我想這就少有人能講出個大概。
  • 人物——鄭和 雖七下西洋,卻與「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雖受宮刑,卻跟對主子 鄭和出生的年月時間不詳,有學者推測他大致生於1371年。 他的祖上在元朝初年從西域遷入雲南,取了一個與穆罕穆德的「穆」字諧音的「馬」姓。 鄭和本名馬三寶,父親馬哈只在他十一歲時在戰亂中死去。
  • 鄭和下西洋:中國史上最大的海上冒險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使團遠航,這是鄭和下西洋的開端。從1405年到1433年裡,鄭和下西洋的遠航活動一共進行了七次。據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明成祖對外邦使者有大量賞賜,再加上對鄭和船隊中兩萬船員的賞賜,使得國庫消耗巨大。 既然鄭和下西洋不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那麼此次遠航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種說法,明成祖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鄭和航海圖》本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為方便起見,簡稱為《鄭和航海圖》。該圖約成於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間,即第六次下西洋之後,其時全體下西洋官兵守備南京,明宣宗朱瞻基醞釀再下西洋(即第七次)之際,是為適應需要集體編制而成,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被作為最大的「弊政」加以罷除,這樣遂使得鄭和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已經54歲了,他的不幸遭遇與夏原吉有關。下西洋開支巨大,掌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雖善於理財,但此時的明朝財政仍出現了危機。
  • 世界航海史上唯一的和平艦隊,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在古代航海史上,唯獨中國明代的航海家完成了以和平事業為主的大航海,那就是著名的鄭和下西洋。鄭和是明朝永樂帝的心腹太監,他在永樂年間到明宣宗年間先後七次遠航,到達了今天的印度、阿拉伯國家和非洲東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目的不同的是,鄭和艦隊出海有著特殊的使命。據說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一直對建文帝的生死存疑,為了排除建文帝乘船出海的可能性,朱棣才籌備了航海活動。
  •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明朝趣事多,今天咱們就說說下西洋的鄭和。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人,七下大西洋,他的航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為十五世紀初中外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真的了解鄭和嗎?
  • 揭開宏覺寺塔地宮之謎 鄭和歸葬處有望破解
    南京博物院葛曉康經過8年潛心研究,近日,提出宏覺寺塔為明代三保太監鄭和部分遺骨歸葬之處,地宮為紀念鄭和所建,而位於牛首山南麓的鄭和墓實為衣冠冢。  1956年7月14日,南京幾個青年遊覽牛首山時,在宏覺寺塔發現了地宮,後出土了銅器、瓷器、玉器等珍貴文物,其中一座精美的鎏金組合塔,由銅鎏金喇嘛塔、金棺、鎏金釋迦涅像、青花瓷罐、紅砂石金剛寶座等組成,在喇嘛塔下方的正面鏨刻銘文:「金陵牛首山宏覺禪寺永充供養」,背面為「佛弟子御用監太監李福善奉施」。其中,李福善是何人,從未見文獻記載,成了懸而未決的歷史疑案。
  • 鄭和下西洋分析:明朝強盛的支持,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
    與西方的根本目的不同的是,明代時期的鄭和下西洋,卻是一次宣揚國威,擴大影響力的事件。不論是為了建交鄰國,展現當時繁榮鼎盛時期的明朝,還是為了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抑或輸出當朝的價值觀,鄭和下西洋都是歷史上偉大的一筆。首先外部條件需要強大的造船技術。唐朝就擁有了車船,平衡舵等航海部件。到了宋元時代,中國的船隻模型基本定型,中國的航海事業開始大力發展起來。
  •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提高了我國航海技術
    他的曾祖叫馬拜顏,祖父和父親都叫馬哈只。按《古蘭經》的規定,教徒中凡有經濟能力、身體健康者,一生中都要到聖城麥加卡而白古寺朝聖一次,凡朝聖過卡而白古寺的教徒就被稱作哈兒只(意思是巡禮人,即朝聖者)。鄭和十二歲離家,祖父和父親真名是什麼記不清,只依稀記得人們都叫他們哈只。當時從雲南去麥加朝聖,道路相隔數千裡,沒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作後盾,是走不成的,鄭成功的祖父和父親都能朝聖麥加,說明他們經濟條件很好。
  • 加拿大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大學生的一個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上學的時候我們就在課本上學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以和平使者的方式出海航行,與海外國家進行交流。 當時的明王朝國力強盛,鄭和船隊帶著先進的技術從南京出發,途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抵達東非、紅海。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明·馬歡《紀行詩》距今600多年的明朝,一位使者從港口出發,帶著他的船隊,從太平洋起航,一路跨過印度洋,到達遙遠的東非、紅海地區,播撒了中華的文化種子,促進了人類的文明交流。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為航海事業耗盡了一生
    導言:說起鄭和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七下西洋的故事。沒錯,這也確實是鄭和最偉大的成就。在永樂時代,大明人才濟濟,為何鄭和可以深得永樂大帝的信任,而得以七次下西洋。要知道鄭和下西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他不僅要帶領大量的軍隊航海外出,造出大量的巨型船隻,而且他沿途出使眾多國家,並送出了大量的珍寶財富,而這些如果沒有強大的後盾支撐是根本無法做到的。永樂大帝幾乎是傾盡全國之力在支持鄭和完成航海事業,而鄭和也不負厚望,七次出海,足跡遍及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朝與其他諸國的溝通和交流。筆者接下來就和大家細聊一下鄭和的故事。
  • 朱元璋賞給朱棣一位10歲男孩,53年後,他的名字響徹整個世界
    後來因立功,被賜鄭姓(參考:張群《探訪鄭和遺蹟》)。 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 也就是說,鄭和初為侍童,後來進入燕王府,成為太監,長期陪伴在朱棣的身邊。
  • 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只是宣揚國威?為何歸來後朱元璋實行海禁
    但是而後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就不在出海,而實行海禁了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其實不能說他們沒有一點關係,但是如果真的說起來的話,整個下西洋和實行海禁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沒有很大的。要說是直接原因也不對。這還要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開始說起。而且他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普遍認為的就是為了宣揚國威。
  • 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高峰
    明初的中外交通(一) 鄭和下西洋——海上絲路的發展高峰明代的中國,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對亞洲各國均產生深遠影響。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高峰、東方文明發達的標誌。對於中國同亞非各國之間發展友好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七次下西洋的明朝,為何需要「海禁」來抗擊倭寇呢?
    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當時鄭和下下策是首屈一指的,但是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有政治目的的。其中有一種說法就是鄭和奉了永樂大帝朱棣的命令去尋找朱允炆,這個沒有史書記載,不足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