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我們就在課本上學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以和平使者的方式出海航行,與海外國家進行交流。
當時的明王朝國力強盛,鄭和船隊帶著先進的技術從南京出發,途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抵達東非、紅海。這在當時航海技術不是很先進的時代,無疑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壯舉。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的一次大規模遠航,或許是由於明王朝太過強大,看不上海外國家,因此他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散播文化同時擴大明朝的影響力,並未侵略殖民,這在世界歷史上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相比於西班牙、葡萄牙等依靠航海殖民掠奪而發家的國家,明朝的行為是受到肯定和歌頌的。只不過明朝沒有藉此擴充疆土發展資源,很多學者都認為,當時的明朝絕對有實力發展殖民地,只不過明朝並沒有往這方面考慮,也確實是失去了一次成為世界霸主的機會。
然而在學者專家們討論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時,有一個移民加拿大的華裔博士,卻另闢蹊徑,質疑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這位博士叫做林炎平,加籍華人,在加拿大McGill大學理工科獲博士學位,著有《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一書。
有一次他在中國的一所大學中進行演講,他講述了自己對鄭和下西洋事件的看法。由於他是理工科出身,因此他從明朝船隻是否真的有遠航能力為出發點,稱鄭和下西洋乃是明朝皇帝愛慕虛榮,刻意編造的一個欺世謊言。
他稱《明史》中記載的鄭和寶船的尺寸長為140米寬57米,換算下來排水量接近3萬噸,這個排水量在沒有鋼結構之稱,僅僅依靠木材,是無法滿足如此大的排水量的。
並且,經過不斷的優化以及實驗,遠航船隻的底部必須是尖底,然而明朝所造的船隻,他們採用的都是平底船,這種造型的船隻是無法抵抗大海中的風浪的,根本無法遠航。
然而當博士說完之後,下面的一個大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直接讓博士啞口無言。
該學生稱:
我去過爪哇中部的首府三寶壟(印度尼西亞的島嶼),這裡有一座「三寶公」寺廟,用來紀念鄭和給此地帶來先進的技術與文化,當地居民為了紀念,給他建造了這座寺廟,還將此地以「三寶太監」命名,同時還流傳有鄭和的故事。
除此之外,東非地區的個別島嶼上,也有關於鄭和與其船隊的故事,並且斯裡蘭卡國家博物館裡就有鄭和到達當地立的石碑,用漢語和本地語言鐫刻。
如果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是假的,難道是全世界串通好一起編造了這個謊言嗎?
這個學生的一番話讓博士好久說不出話來,最終只能草草散場(看來這位學生對鄭和下西洋頗有研究啊)。
筆者認為,這位博士的質疑,主要是懷疑明朝船隻的遠航的合理性。當然,按照他說的木材結構做出來的平底船隻,按照現在的認知來看,確實是無法完成遠航。但是千萬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迄今為止,依然有很多古代的技術現代都無法破解。
就比如秦朝時期的馳道幾千年來都不長草,越王勾踐劍也至今亮光閃閃,如何打造的也都破解不了。
並且鄭和寶船的長140米寬57米,也不符合現代船舶的長寬比,這一點是不是恰巧就證明了因為沒有足夠長的鋼材,為了確保船隻的縱向強度,就把船縮短、船身加寬?長度減少迴轉半徑也小,這也早就了船短易棹頭的優點,在遠航時走「z」字形路線,就能很穩定的航行。
並且中國古代船舶的結構與歐洲的不同,是採用分隔式結構通過箱狀截面增加強度。如果是這種的話,鄭和包船遠航也不是沒有可能。
對於古人的智慧,筆者一直抱有敬意,他們在沒有微觀學基礎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洞察世界,創造出很多至今都解釋不了的東西,相信很多人有這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