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大學生的一個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2020-12-18 騰訊網

上學的時候我們就在課本上學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以和平使者的方式出海航行,與海外國家進行交流。

當時的明王朝國力強盛,鄭和船隊帶著先進的技術從南京出發,途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抵達東非、紅海。這在當時航海技術不是很先進的時代,無疑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壯舉。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的一次大規模遠航,或許是由於明王朝太過強大,看不上海外國家,因此他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散播文化同時擴大明朝的影響力,並未侵略殖民,這在世界歷史上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相比於西班牙、葡萄牙等依靠航海殖民掠奪而發家的國家,明朝的行為是受到肯定和歌頌的。只不過明朝沒有藉此擴充疆土發展資源,很多學者都認為,當時的明朝絕對有實力發展殖民地,只不過明朝並沒有往這方面考慮,也確實是失去了一次成為世界霸主的機會。

然而在學者專家們討論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時,有一個移民加拿大的華裔博士,卻另闢蹊徑,質疑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這位博士叫做林炎平,加籍華人,在加拿大McGill大學理工科獲博士學位,著有《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一書。

有一次他在中國的一所大學中進行演講,他講述了自己對鄭和下西洋事件的看法。由於他是理工科出身,因此他從明朝船隻是否真的有遠航能力為出發點,稱鄭和下西洋乃是明朝皇帝愛慕虛榮,刻意編造的一個欺世謊言。

他稱《明史》中記載的鄭和寶船的尺寸長為140米寬57米,換算下來排水量接近3萬噸,這個排水量在沒有鋼結構之稱,僅僅依靠木材,是無法滿足如此大的排水量的。

並且,經過不斷的優化以及實驗,遠航船隻的底部必須是尖底,然而明朝所造的船隻,他們採用的都是平底船,這種造型的船隻是無法抵抗大海中的風浪的,根本無法遠航。

然而當博士說完之後,下面的一個大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直接讓博士啞口無言。

該學生稱:

我去過爪哇中部的首府三寶壟(印度尼西亞的島嶼),這裡有一座「三寶公」寺廟,用來紀念鄭和給此地帶來先進的技術與文化,當地居民為了紀念,給他建造了這座寺廟,還將此地以「三寶太監」命名,同時還流傳有鄭和的故事。

除此之外,東非地區的個別島嶼上,也有關於鄭和與其船隊的故事,並且斯裡蘭卡國家博物館裡就有鄭和到達當地立的石碑,用漢語和本地語言鐫刻。

如果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是假的,難道是全世界串通好一起編造了這個謊言嗎?

這個學生的一番話讓博士好久說不出話來,最終只能草草散場(看來這位學生對鄭和下西洋頗有研究啊)。

筆者認為,這位博士的質疑,主要是懷疑明朝船隻的遠航的合理性。當然,按照他說的木材結構做出來的平底船隻,按照現在的認知來看,確實是無法完成遠航。但是千萬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迄今為止,依然有很多古代的技術現代都無法破解。

就比如秦朝時期的馳道幾千年來都不長草,越王勾踐劍也至今亮光閃閃,如何打造的也都破解不了。

並且鄭和寶船的長140米寬57米,也不符合現代船舶的長寬比,這一點是不是恰巧就證明了因為沒有足夠長的鋼材,為了確保船隻的縱向強度,就把船縮短、船身加寬?長度減少迴轉半徑也小,這也早就了船短易棹頭的優點,在遠航時走「z」字形路線,就能很穩定的航行。

並且中國古代船舶的結構與歐洲的不同,是採用分隔式結構通過箱狀截面增加強度。如果是這種的話,鄭和包船遠航也不是沒有可能。

對於古人的智慧,筆者一直抱有敬意,他們在沒有微觀學基礎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洞察世界,創造出很多至今都解釋不了的東西,相信很多人有這種看法!

相關焦點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
  • 外籍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假!中國留學生的一句反問,他悻悻離去
    這列船隊的領航人是著名航海家鄭和,1405至1433年間,他帶領著船隊七下西洋,完成了當時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猜測與傳說。 加拿大華裔博士林炎平就曾經指出,鄭和下西洋很有可能是一場造假行為,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它被編造出來,只是為了滿足朱棣好大喜功的虛榮心。 為此林炎平還列舉出了幾個他發現的明顯漏洞。第一就是像下西洋這樣的壯舉,在史書上的記錄居然非常的模糊,主要依據皆來源於《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一書,然而它的作者羅懋登是一位小說家,這讓下西洋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 鄭和下西洋,海賊王的誕生
    鄭和在明成祖的命令下1405年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總共有七次下西洋的活動。:「絲綢、瓷器、茶葉、金銀」等東西,這讓他在航海過程中與其他國家人民交易有了巨大的物品基礎,這就是最早的海外貿易的形成。當然,有了這個說法就還有另外的說法,那就是朱棣篡位後為了擴大明朝或者自己得做出一番成績來,就開始在國際上刷存在了,於是就命令鄭和去做那海賊王徵服其他國家。所以這是一個政治行為,得到了全國的支持,隨著明朝國力日漸強盛,朱棣總不能只在大陸上稱帝,所以海外就是一個選擇了,而且當時的明朝科技也先進,在海上辨別方位的牽星術。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鄭和航海圖》是十五世紀以前,中國關於亞非兩洲最為詳盡的地理圖籍,不僅是研究鄭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圖籍,也是研究明初亞非航路及對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地理的極為難得的珍貴史料。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中稱「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真正科學的海圖」。●開闢航線●古代中國有三條重要的國際大通道:兩條陸路一條水路。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更重要的是傳遞了明朝和平交流的意願,獲得了其他國家的認可,從而在另一方面宣示了自己的主權,這都離不開三保太監「鄭和」突出的功績。鄭和在成名前的故事,史書上並沒有完全清晰的記載。只能推測出他在年輕的時候是燕王朱棣的侍從,為人驍勇善戰,後來在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的靖難之役當中獲得戰功。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成書於明正德間的《西洋朝貢典錄》,正是記載鄭和下西洋所到達諸國的地理學文獻,其中所載「西洋」諸國:自佔城至天方二十餘國,皆為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南亞、西亞國家。這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 鄭和下西洋:中國史上最大的海上冒險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使團遠航,這是鄭和下西洋的開端。從1405年到1433年裡,鄭和下西洋的遠航活動一共進行了七次。據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明成祖對外邦使者有大量賞賜,再加上對鄭和船隊中兩萬船員的賞賜,使得國庫消耗巨大。 既然鄭和下西洋不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那麼此次遠航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種說法,明成祖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被作為最大的「弊政」加以罷除,這樣遂使得鄭和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已經54歲了,他的不幸遭遇與夏原吉有關。下西洋開支巨大,掌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雖善於理財,但此時的明朝財政仍出現了危機。
  • 人物——鄭和 雖七下西洋,卻與「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雖受宮刑,卻跟對主子 鄭和出生的年月時間不詳,有學者推測他大致生於1371年。 他的祖上在元朝初年從西域遷入雲南,取了一個與穆罕穆德的「穆」字諧音的「馬」姓。 鄭和本名馬三寶,父親馬哈只在他十一歲時在戰亂中死去。
  •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帶回來些啥寶貝?
    鄭和下西洋可是,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呢?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船隊那麼,鄭和七次下西洋,到底帶回來些什麼寶貝呢?史料記載明仁宗朱高熾上位後,非常寵愛他的第九子朱瞻垍,將內庫的財寶大量賞賜了他的第九子(梁王),而梁王無後,死後這些財寶基本全部陪葬在了他的墓裡。
  • 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高峰
    明初的中外交通(一) 鄭和下西洋——海上絲路的發展高峰明代的中國,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對亞洲各國均產生深遠影響。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高峰、東方文明發達的標誌。對於中國同亞非各國之間發展友好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提高了我國航海技術
    戰爭中,鄭和的父親死去,年三十九歲,而鄭和本人走上了背井離鄉之路。戰爭一結束,鄭和作為戰俘被擄入傅友德軍中,按當時習慣,他被閹割後送入宮廷為太監。後來,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分封北平(今北京),他又到了燕王府,成了燕王的家奴。鄭和天賦極高,刻苦耐勞,有勇有謀,又有驚人的毅力和意志,很快得到燕王賞識和重用。1398年,朱元璋病死,長孫朱允炆即位,就是後來的建文帝。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出發港和主要航海路線01鄭和船隊的出發港鄭和船隊的出發港,明代史料中共提到三處,即南京龍灣(明代設有造船廠)、太倉瀏家河(或稱劉家港,亦有造船廠)和福建長樂五虎門。宣德五年(1431年)鄭和第七 次下西洋,則是由南京龍灣造船廠出發,到達福建長樂,停留約8個月之後,再由此前往西洋各國。從季風航海的角度分析,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真正出發港,應該是福建長樂。
  • 世界航海史上唯一的和平艦隊,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在古代航海史上,唯獨中國明代的航海家完成了以和平事業為主的大航海,那就是著名的鄭和下西洋。鄭和是明朝永樂帝的心腹太監,他在永樂年間到明宣宗年間先後七次遠航,到達了今天的印度、阿拉伯國家和非洲東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目的不同的是,鄭和艦隊出海有著特殊的使命。據說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一直對建文帝的生死存疑,為了排除建文帝乘船出海的可能性,朱棣才籌備了航海活動。
  • 鄭和只會航海?看他下西洋都幹了些什麼?打仗外交玩政治無一不精
    鄭和下西洋,沒找到建文帝卻帶回異獸「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明朝成祖時代,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7次下西洋,航線集中於「東南亞-東非」一帶,事跡廣為人知,但是,鄭和航隊在下西洋途中都幹了什麼事情?我想這就少有人能講出個大概。
  • 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只是宣揚國威?為何歸來後朱元璋實行海禁
    但是而後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就不在出海,而實行海禁了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其實不能說他們沒有一點關係,但是如果真的說起來的話,整個下西洋和實行海禁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沒有很大的。要說是直接原因也不對。這還要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開始說起。而且他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普遍認為的就是為了宣揚國威。
  • 同樣是遠渡重洋,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能讓明朝進入大航海時代?
    鄭和先後七次帶著船隊出發,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無論是航行距離,還是船隊規模,都絲毫不遜色於後來了的歐洲人們,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沒能像歐洲人那樣,為大明王朝開創一個大航海時代呢?再次,明朝的下西洋的目的不明確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為了找尋此前失蹤的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說是為了追剿出逃的張士誠和其他元朝的殘餘勢力,也有人說只是單單為了宣揚大明國威,而對於商業貿易、版圖擴張,並沒有抱有太大的興趣。
  • 鄭和下西洋帶回麒麟,如今畫像公開,看後讓人哭笑不得!
    明朝的始祖是朱元璋,我們都是到朱元璋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草根皇帝,小時候家境貧寒,給地主家放過牛,為了生計也當過和尚,後來到了郭子興哪裡參軍之後才開始了他爭霸天下的人生,不過也是一路開掛,最後創立了大明朝,可以說他和漢高祖劉邦算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兩個草根皇帝,不過話說回來,明朝或許是受到朱元璋的影響,每一代帝王骨子裡都有一股傲氣
  • 鄭和下西洋為曠古壯舉,但那是六百年前,難度之大你都難以想像
    導讀:鄭和下西洋那是曠古壯舉,可是,那是六百年前,當時的航海技術,如何保障龐大船隊安全行駛呢?在古代,既沒有衛星定位,有沒有天氣預報的情況下,鄭和遇到的航海困難也是可想而知。那麼他又是如何完成航海的呢?
  • 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掌教是鄭和下西洋的功臣,被譽為宗教聖地!
    他們在方慧周圍組成了一個外交團體,學習唐朝的漢語和風俗。時間久了,這條街就叫學習巷。今天的西安,西起橋子口,東至廣濟街西北地區,居住著30萬回族。這些回民居住在「七廟十三亭」周圍,其中之一是西安第二大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大學習巷的清真寺僅次於東側華闕巷的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