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說,2015年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股災」。
關於這個定義,可能有很多種說法,但大都逃不開這幾個特點,而且往往都要同時滿足:
一是難以預測的突發性。
二是破壞烈度極高,其影響絕不僅是搞掉幾個百萬富翁,搞掉一兩家證券公司,更是無數人的傾家蕩產。
三是聯動性,直接從金融世界波及到實體經濟乃至整條產業鏈。
說一句可能讓人略感不適的話,如果說2015年是一次股災,但實際上它沒有幾個富豪為其「買單」,也沒有幾家上市公司或者證券公司「買單」。有的僅僅是在強監管下,少數本身違反規矩的機構,最終東窗事發。
當然股市大跌並不是一件好事,2015年雖然稱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股災,但其烈度也不小。
股指從2014年11月的2400多點,六七個月的時間,迅速攀升至2015年6月份的5100多點,而後指數開始重挫,不到三個月時間跌至8月底的不到3000點。
搞清楚為何下跌,必須弄清楚當年為何急速上漲,這樣的復盤才是有意義有根據的。
當年的股市大牛市,是一個資金推動市,估計不會太多的人會有意見。經濟沒太大起色,而企業盈利沒太大變化的情況下,股價的上漲嚴重偏離了經濟走勢。
不服的同學,拉一下這些年的GDP增速表,2010年之後的GDP增速走勢是一個逐步向下的趨勢,一方面確實是體量越來越大,更重要的原因是出口拉動已現疲軟之勢,經濟換擋已成趨勢。
追根溯源,信用是誰創造的,或者說是誰在「發錢」,毫無疑問是央行,2014年兩次定向降準、一次降息,2015年又連續降息三次。
當年的央行寬貨幣政策本意是支持實體,支持經濟。
但金融行業是「智商」密集型行業,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系列的「金融創新」,最終讓「寬貨幣」以槓桿形式流入金融市場。
連原本是此消彼長關係的股債雙市也呈現雙漲趨勢。適度的槓桿本倒沒什麼,而且還能充當潤滑劑,活躍股市,但超過一定限度也就變了味道了。
這樣做的後果,其一弱化政策支撐實體的作用,擠佔實體信用,其二,當大部分人發現在股市上掙錢容易且多 的時候,誰還去從事實體,當年參與「炒股」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數。
險資、信託、資管計劃是最典型的了。大戶、中小散戶也在跟進。
降槓桿、抓典型、推出資管新規,成為必選工具,去掉槓桿等於對本身槓桿市算是釜底抽薪了。
所以焉有不跌之理,股市從哪裡加槓桿起來的,就最終會回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