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次牛市的催化劑及終結原因是什麼?
1996年以來,A股有過五段牛市,分別是1996-1997年,1999-2001年,2005-2007年,2009年-2010年,2014-2015年。
其中,1996-1997年、2005-2007年、2009年-2010年這三段牛市的共同點是,都由基本面來推動的,啟動時估值低,企業盈利改善。
而1999-2001年、2014-2015年這兩段牛市則是由流動性、政策推動,實際上經濟下行,企業經營糟糕。
有時候股市跌久了,渴望牛市的資金,就會利用一切利好的因素,來發動一波行情,領導那方面也不希望股市跌跌不休,這會直接影響到實體經濟,
權衡利弊之後,就會有刺激股市的利好政策出臺,又正好遇上饑渴的股民,那就是一發不可收拾了,一窩蜂進去把股價推上來。
牛市的啟動原因不盡相同,那麼,終結原因是不是一樣不相同呢?1996-1997年牛市,遇到了當年亞洲的金融危機,牛市行情結束。
1999-2001年牛市,國有股減持政策出臺,大擴容的擔憂成為了牛轉熊的罪魁禍首。
2005-2007年牛市,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上證指數創下了到目前為止的最高點6124點之後,也難逃劫數,泡沫磨滅和金融危機共同作用,使得指數持續快速下跌。
2009年-2010年牛市,「4萬億」大水漫溉刺激結束,金融危機應對措施退出,結束上漲。
2014-2015年牛市,瘋狂的槓桿放大了人性的貪婪,最終以監管查配資來結束這輪資金牛。
8月股市,會重蹈2015年6月股災的覆轍嗎?
7月31日,A股在上午大跌後反彈,尾盤收紅,滬指站上3300點。但股市急速的下跌,像坐過山車,讓還在幻想牛市或者相信慢牛的散戶心驚肉跳,也暗藏著一個巨大的隱憂,有股民擔心:8月股市會重蹈2015年6月的覆轍嗎?
經過周末對7月行情認真的復盤,我發現股民的這種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7月股市從成交量上看太大了,大得讓人害怕:7月滬市成交13.24萬億元,深市成交16.8萬億元,科創板成交1.2萬億,合計32.24萬億。這是什麼概念?
2015年5月的牛市巔峰,成交量是30萬億,平均每天一萬億。今年7月,A股每天的成交量也在萬億以上,最高成交量是在7月14號的1.7萬億,也就是說本輪反彈的最高點日。
也就是說,2020年7月股市成交量和股民參與的熱度,已經超過了2015年5月的成交量2.2萬億,
在股票市場上,只有兩個指標不會騙人:一個是股價、一個是成交量,天量天價是最危險的信號,大概率會調整,所以7月散戶參與的熱情是不是過早透支了?
通過對過去五次牛市的復盤,1999年5月19日至6月30日期間,上證指數從1057點上漲至1756點,31個交易日內最高漲幅為66%;
2007年7-10月,上證指數從2781點上漲至6124點,68個交易日內最高漲幅為62%;2015年4-6月,創業板指從2345點上漲至4037點,46個交易日最高漲幅為72%。
恰巧的是,這三段短暫的瘋狂行情,時間間隔都是八年,難道是「七年之癢」靈驗了,又或者說人們對於投資裡面激情和痛苦的記憶只有七年,七年之後就會遺忘,然後再迎接新的投資體驗。
當然,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不過,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7年是不是有新的一批韭菜已經成熟了呢!
一輪牛市,讓所有股民都賺得盆滿缽盤,一輪熊市,輕者,將股民的盈利回吐,重者,讓股民虧損累累。
散戶必看的短線「四不碰」
1、下降通道---坐滑梯——堅決不看
下跌通道中,不要試圖去抄底,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無數股民死在抄底的陷阱上,就連巴菲特也無法逃脫。
2、暴漲過的個股堅決不選
股票的上漲是靠資金推動的,當一隻股票漲到了300%甚至更高之後,原來的主力一旦抽身跑掉,新的主力是不會那麼快形成的,需要時間來收集籌碼,
而一個股票,如果只有散戶在小打小鬧,是成不了氣候的,因此短期內價格難以上漲。
另外,如果個股行情走勢像一根筷子,短期直衝上天,那表示主力已經換籌走人,在做最後的拉升誘多,此時如果再進去就會被套。
這種股票即使偶有反彈,也是很難做的,因為大多反彈幾日後,就繼續下行了,所以遇見了,還是早早遠離的好。
3、主力徹底出逃---斷橋砍——堅決不選
4、盤子太大的個股儘量不選
股票投資,儘量不要選盤子太大的個股。特別是目前的行情,還是存量資金的博弈,新增資金有限,主力資金都盯著小股票或者集中在幾個熱點進行炒股。
這也就是為何前期次新股炒作那麼瘋狂的原因,短短時間出現大把漲百分之幾十甚至翻倍的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