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會好好想想我們要怎樣「活著」,大多數人都是渾渾噩噩,迷迷糊糊的就一晃過了半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有一段耳熟能詳的句子:「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大概成為了每代人的座右銘。它永不過時,永遠是生命的最強音。
翻開小說《活著》,這是一本我早就看過的書,因為想寫評,重新讀了一下,我記得當時看到二喜慘死時,我倒吸一口涼氣,不寒而慄……看這本書的過程就好像是看著一個一個福貴身邊的人的「死亡之旅」。讓我不禁感慨,怎麼有活得這麼苦的人?
我以為每個人的一生幸福和坎坷都是一樣的,卻不曾想,上帝忘記給富貴加點甜,所謂福禍相依,在他身上確實雪上加霜。世道周刊上寫道: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人身上。那個年代,滿是心酸。
國家走的一小段彎路,都是蹉跎了幾代人的一輩子。當國家日漸向陽,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光鮮亮麗,熠熠生輝。我慶幸,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貴,我將作何選擇,應該早就對生活無望了吧,從此頹廢度日。但現實中,至親離世,支撐我們的更多的是責任,我們有很多身份,為人子女,而後組建家庭,當父親或是母親,責任不會間斷。活著本身,責任是必需的,幸福感是奮鬥的目標,樁樁件件,成就更好的生活。
以前感覺這樣戲劇一樣的故事情節,離普通人很遠。但近來疫情,讓我看到了許多人的不幸,真實的人生遠比戲劇更加殘酷,更悲苦。
現實的殘酷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每天有多少人高聲歡笑,又有多少人在哭泣;每一天有多少人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又有多少人在送別離世的生命;每一天有多少人成功喜悅,又有多少人失敗悲傷。就像林清玄說的:「生命的無常每一天都在上演,只是有時候離我們遠一些,我們感覺不到而已。」
人們為了「理想」活著,為「愛情」活著,為「名利」活著,為「享受」活著,都沒有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為了「活著」而活著,只有活著,理想、愛情、名利、享受才有意義,否則都是虛妄的幻影。《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裡說:「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而那逝去了的終將會成為親切的懷戀。」人生的種種遭遇和困頓都會有過去的一天,都會被時間把傷口治癒,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活著的力量來自於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如果只是活著,確實是很無趣的,但如果我們為我們的活著增加目的,加點搞怪的調味劑,生活就會很不一樣。
每個人活著的意義不同,活著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去認真的思考自己想要怎麼樣的活著,是體面的活著,還是安於現狀的活著。體面的活著需要哪些代價?安於現狀的活著需要那些犧牲?兩者,哪個的風險更高一些?
書中的福貴,在被拉去當兵很多年回來之後,整個人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開始愛老婆,心疼他的家人,用餘生去彌補前半生做的傻事。算是因禍得福吧,他知道了自己要活著,他知道他需要活著。在暮年,他能笑著道出自己的故事,回顧自己的一生,這儼然是很高的境界了,已經看透也透徹,知天命了。
有些人總是要在孤獨絕望中積蓄力量,熬過一段不為人知的艱難歲月,然後就像火車駛出隧道,溫暖和光明一下子撲面而來,你才發現,原來世界可以如此和顏悅色。毛蟲只有經歷最痛的掙扎,才會有最美的蛻變。人只有在經曆命運的折磨後,才會有真正的人生。你我都是紅塵中的過客,人生雖難,活著雖苦,但你我都應該拼盡全力,堅持到底,在有限的時間中極致綻放。
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以死換幸福的人生。人生的千迴路轉,刀光劍影終須個人獨自承擔,當你明白這是家常便飯時,便不再感嘆,而是淡然處之,欣然接受。這或許也是生命的終極意義。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快樂,也沒有什麼比活著更艱辛。生的終止不過是一場死亡,死亡的意義不過在於終生長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我們活著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帶著一定的責任和使命,在未行將就木之前,生命的花朵還沒有盡情綻放,我們怎能撒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