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禪詩《除卻生死再無他》

2020-12-16 風之文章

《除卻生死再無他》

作者:風斯若

晨承朝露晚看霞,

枯枝也曾滿樹花,

可見世間尋常事,

除卻生死再無他。

【譯文】

你看到這棵大樹了嗎?它矗立在這裡,伴隨著早上的清涼的露水,傍晚絢麗的彩霞,有誰知道這棵樹在這裡經歷了多少時間嗎?

現在看來,這棵大樹已經枯死了,但是,站在它的跟前,我似乎可以看到它枝頭吐綠,滿樹紅花的樣子。

生與死的景象可以如此鮮活地表現出來,難道不是在告訴我們:如果你可以把生生死死都當作最平常的事情,那麼還有什麼會讓我們動搖、會讓我們牽掛呢?

【注釋】

在登山的途中,路過京西將軍坨的一棵枯樹,突然感悟到人生的平凡與平常。

人們總是會說「除去生死無大事」,可真的是這樣嗎?對於一個人來說,也許生死是他的大事,但是對於宇宙、自然來說,生死不是最平常的邏輯嗎?

對於一個出生的人,最平常也是最正常的邏輯,不是他的貧窮富貴,而是他的死亡;對於一個出現的事物也是如此,無論是高山大海,甚至大地星辰,只要出現了,終究有消亡的一天,所以,難道生死不是最平常的事情嗎?

人們放不下、捨不得,皆因看不破生死。我這裡所說的生死,並非生命的出現與消亡,而是任何事物的出現與逝去。一棵樹、一朵花、一塊石頭、一條路、一段愛情、一份怨念……,我們看不破,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把生死當作平常的事情。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了事物發展的終極規律,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真的用平常心去對待一切呢?

老和尚說:放不下的不是自己懷抱裡的美女,而是小和尚心中美女。其實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我們認為一切的開始都有結束,包括健康、富貴、貧窮、疾病、愛戀、恨意……,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坦然地接受這一切呢?

現在,你應該知道,這世間最尋常的事情,就莫過於生死了吧?!

相關焦點

  • 「琉璃手帳」除卻生死無大事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除卻生死
  • 詩中有禪,禪中有詩,詩禪兩相宜
    他既有治國的抱負,也有佛老隨緣、任性的情懷。禪詩人一生與多位高僧往來密切,這些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禪詩人的第二句詩開始提起語氣,提起精神了。詩人讚譽禪師說,只有您高深的禪機使我折服。禪頷聯的兩句詩,是詩人想像中的場景。詩人想像自己與禪師促膝談心的情景。
  • 唐朝最美禪詩,皎然和尚經典絕句,字字驚豔,細讀忘俗,有大境界
    關注六不和尚,感悟詩詞之美元好問曾有妙句說「詩為禪家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詩道與禪道,在唐朝已經並肩而行,到宋明,禪與詩更是如鹽入水,心境相通。學禪不解詩,慧心總未徹;學詩且知禪,靈境多裨益。禪,即靜慮定慧。讀禪詩,可妙悟人生,淨化心魂,更可以放下煩惱,獲得內心喜樂。因此,唐代著名詩僧皎然的詩值得細讀。皎然和尚,早年勤學,出入經史百家,後皈依佛教,於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他在唐中期詩名甚隆,著述甚多。他的詩樸實中有妙悟,禪機中有詩情,故而讀來既有詩趣之美,更有禪思之深,讀之讓人忘俗。
  • 看看圍爐煨芋的詩,有幾個誤傳,說說雪夜煨芋所談的禪,是什麼禪
    因問僧曰:「有為是禪,無為是禪,有無所有,無非所無,是禪乎?」僧曰:「子手執芋是禪,更從何問?」餘曰:「何芋是禪?」僧曰:「芋在子手,有耶?無耶?謂有何有?謂無何無?有無相滅,是為真空,非空非非空,空無所空,是名曰禪。執空認禪,又著實相,終不悟禪。此非精進力到,得慧根緣,未能頓覺。子喝觀芋乎?芋不得火,口不可食,火功不到,此芋猶生。須火到芋熟,方可就齒舌消滅。是從有處歸無,芋非火熟,子能生嚼芋乎?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菩薩達至「不退轉地」,就是修行達至「不動地」的八地菩薩,標誌著此位菩薩跨過了成佛的第二關,即了斷「變易生死」,除了位不退、行不退,連念也不退;又即是進入「正定聚」,成佛指日可待,必至滅度(證入涅槃)。但我等凡夫連成佛的第一關都尚未跨過,未斷「分段生死」,還在六道輪迴,無有出期,若憑我們自己的力量,修行要達至阿惟越致地,恐怕難如舉起三千大千世界,幾乎是沒可能的事!但龍樹菩薩在上文告訴我們:不一定沒可能!因為行菩薩道有難有易,若取陸道步行者,靠自力修行則苦;但取水道乘船者,靠他力救度則樂。
  • 「詩鑑賞」林志國賞讀非馬《暴風雨前》等作品
    詩人、詩評人、主任編輯。中華詩人協會副秘書長、紙刊詩歌雜誌《中華詩魂》新詩編審部主任,《瑞典總社》現代詩主編,《中詩社》詩評副總監。作品散見《山東詩歌》《中華詩魂》《長江詩歌》等。熱愛詩歌,喜歡遠方。他的詩被譯成十多種語言,並被收入臺灣、大陸、英國及德國等地的教科書。曾任伊利諾州詩人協會會長。《非馬藝術世界》是他自己營建的個人網站。現居芝加哥。【林志國賞析】其一:「天空」——「樹」——「鳥」 用此意象,運用獨特的渲染,驚恐狀的表現力,把「暴風雨前」壓倒性的壓抑感襯託出來。
  • 在世界之間,尋覓每一個小確幸 |「為你讀詩」
    他自言自語:我相信我會數出我的世界。▎「希望」列車《到2020》|《不期而遇》▎明日預告明晚(1月4日)10點,孟非與黃菡「為你讀詩」。「為你讀詩」商務合作請洽ad@thepoemforyou.com電話: 010-57450241      微信:ad_bemyguest本公眾微信平臺音頻、視頻及活動圖文信息報導系「為你讀詩
  • 讀一首詩曾幾《三衢道中》,遊賞的興致,讀之使人遊心踴躍
    ——宋代: 曾幾《三衢道中》曾幾《三衢道中》一詩,記述詩人初夏在三衢道中遊賞讀情形。美好的心情,美麗的景色,一片歡欣,溢於言表。讀之,發人遊興,令人想去遊覽一番。試看我自己的情形,則有些赧然。困家無聊,看著春天過盡,也沒有泛起遊玩的興致。轉眼到了夏初,天氣轉熱,白晝增長,久慣懶散,一年之計尚暫擱置,更無心再去做一番遊賞。縱如此輕易放過美好的時光,也沒有十分缺憾之感。
  • 詩與禪:禪宗革新運動與唐代文學發展
    南宗禪對王維的影響是深刻的,他不僅自述:「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髮》),而且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充滿禪趣、禪理的佳句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酬張少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等等。而杜甫與王維不一樣,他懷抱經世濟民的理想積極用仕,是貫徹儒家「詩教」的典型。
  • 倉央嘉措一首很經典的愛情詩,除卻當時畫眉鳥,風情許知一佳人
    ,還有著他對於愛情的理解,讀來也是令人感慨萬千。除卻當時畫眉鳥,風情許知一佳人。倉央嘉措是西藏最著名的詩人,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倉央嘉措出生於西藏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後來由於受到了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賞識,成為了西藏的活佛,但他是一位多情之人,自然放下愛情,此後寫下了無數經典的愛情詩,這也正是與他的少年時代的經歷有關,據說他有過一位青梅竹馬的戀人,可是他成為了活佛自然要斬斷情絲,後來的他活在痛苦的回憶中,始終放不下初戀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他重視理解,深入論證,既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佛教學者,反對不學無術。龔自珍博採諸宗,企圖會通各宗,取長舍短,故能遊學於禪、密、淨土、天台、華嚴等宗。(三)批評狂禪他明言,反對輕視經教,倡不立文字之說:故對禪宗的棒喝、參話頭之機鋒不甚贊同,並嚴厲斥責為「蛆蟲僧」,稱這些參禪流派為「狂禪」。
  • 「初音未來」一番賞再來 激萌初音兔誘人帶回家
    「初音未來」一番賞再來 激萌初音兔誘人帶回家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4-09-26 15:24:16
  • 小樓譚詩|(讀詩心解之四)簡約與繁複「譚汝為」
    (讀詩心解之四)簡約與繁複譚汝為(天津師範大學教授)1.簡約含蓄所謂詩歌鑑賞,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華,反覆吟味,用藝術再創造去填補空白,墊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領略詩作的意境之美。讀者諸君在讀賞古典詩詞時,應靜心凝想,在吟誦時,腦畔的屏幕上要浮現出詩作所呈現的場景;要善於開動腦筋進行分析比較;應盡力透過字面表象向內在的意境去開掘。譬如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 曼殊禪詩賞讀:蒲團坐耐江頭冷,香火重生劫後灰
    「收拾禪心侍鏡臺,沾泥禪絮有沉哀。湘弦遍灑胭脂淚,香火重生劫後灰。「蘇曼殊《讀晦公見寄七律》初衣解詩:1907年9月,24歲的蘇曼殊,在廣州認識了黃晦聞,44歲的黃晦聞是當時廣東國學保存會的發起人。而居無定所的蘇曼殊,以其卓越的詩文和漂泊的身世,得到了他的庇護,至少在國學會的藏書樓,蘇曼殊住過一段時間。兩個人奠定了深厚的友誼。我們不難發現從蘇曼殊零星的書信和字句裡,對這樣一個大自己20歲的詩人的尊重和親近。或者是他感受到了久違的父愛,所以在寫給晦公的詩裡,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毫不遮掩的真摯。
  • 涼宮春日的消失、輕音奪賞「第15回動畫神戶賞」公布
    由日本神戶市以及「動畫神戶」實行委員會兩個單位所共同企劃,從1996年的第1回開始,以振興動畫及影像產業和發掘優秀人才而設的動畫賞「動畫神戶賞」,已有不少動畫巨匠如庵野秀明及宮崎駿等,及其他令人難忘的優秀作品也曾在「動畫神戶賞」中領受獎項。
  • 佛教知識|禪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禪」是不著語言、不立文字的,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解說的,就不是禪。若真要說禪的話,我一站上臺就應該立即下臺的。因為「禪」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一經書寫或口說即成廢話。 然而我卻不得不說,因為禪門有個「以指標月」的譬喻:對於一個從來不知月亮為何物的人,在蒼茫的星空中,不知那一個叫作月亮,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認識月亮的人,用手指著月亮說:「那就是月亮!」。
  • 古代的「籤詩」文化,是如何流行起來的?
    前言:目前,能追溯到【籤詩】最早最完整的資料,所能找到的,是在日本東京淺草寺的籤詩,出自南宋「天竺寺觀音靈籤」。不管如何,王衍為了國運去廟裡抽籤,得到了「逆天者殃」四字,然後他就被滅了。這個故事就是籤詩最早的故事之一。從這個短短的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知道,當時廟裡已提供「抽籤」的服務,無論貴族或平民都可以使用。
  • 「讀詩猜謎」第2季,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詩詞謎語」第2季編輯:艾曉東曉東詩刊百度首發,轉載須經同意詩句為謎面,詩題為謎底。一首打一物,此物在詩題一(打一昆蟲):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二(打一自然之物):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
  • 「生死草」到底是什麼?全智賢飾「女真反派...
    「生死草」到底是什麼?真有其草? 根據《李屍朝鮮》第二季第六集最後,醫女徐菲所整理對「喪屍」還有「生死草」的研究表示:使人變成喪屍的並不是生死草,而是附在生死草上的「寄生蟲」。第一型的喪屍(如朝鮮王以及安炫大監曾經用來擊退倭寇的喪屍大軍)是「將生死草搗碎後(同時連帶附在草上的寄生蟲卵)沾於針上,在印堂穴處插入一分深,一個時辰後(寄生蟲孵化,鑽入『天谷』即大腦)死亡的屍體便會復活」,而被這樣第一型喪屍咬到的人不會再變喪屍,僅僅只是死去。
  • 「詩之篇4」皆知「暗香疏影」之美,誰曉林逋之孤獨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姜夔因此自度詞牌《暗香》和《疏影》,描寫梅花之美的詩句無過於此。如今的孤山少有梅花,更別說當年林和靖出行拜訪朋友時讓童子送信而放的白鶴了。物不是,人也非。林和靖的墓冢在一個隱蔽的角落,仿佛是被世人遺忘了,儘管遊人如織,與廣闊繁華的西湖相比,確實難以引起遊人的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