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當一代音樂巨擘柴可夫斯基帶著病痛離開人間之後,拉赫瑪尼諾夫心情哀傷,為了緬懷一代大師,他寫下了堪稱絕筆的悲歌三重奏,以獻給天堂中的偉人。琴韻悲哀寂寥,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憂鬱之情盡釋其中。每一次,聽完由鋼琴主奏的旋律,悲情的淚水就會從我的眼中奪眶而出。這首鋼琴三重奏足以與老柴的鋼琴三重奏美!
「音樂是從心中流淌出來的,最後也要回歸到心靈中去。我所做的僅僅是簡單明了地將我的心靈之語付諸筆端,這便是我的創作了。不論是愛情、痛苦、悲傷還是虔誠,通通都成了我的音樂。」
樂曲採用三部曲式。左手跨越兩個八度的分解和弦幾乎佔據了鋼琴鍵盤的一半,而右手則採用下行音階式悠長而富有表現力的旋律和飽滿的音響。這些是拉赫瑪尼諾夫鋼琴音樂風格最顯著的特點。中段轉為piu vivo(富有生機的、充滿活力的),在右手雙音和弦的伴奏下,悠長的主題旋律在左手出現,該旋律在《幻想小品集》中另一首作品《小丑》中也曾出現。隨後旋律移到高聲部,並逐漸增強形成高潮。再經過短暫的華彩樂段,進入第一段的再現。旋律以雙音的形式極弱的再現,結尾以強奏的三連音三度和弦,強有力地結束樂曲。
真正的悲痛。
無法拭去的悲痛。
極致悽涼的悲痛。
似是喪失了一切的悲痛。
灰暗又光彩,柔美而激烈,拉赫瑪尼諾夫兼具了蕭邦的浪漫、李斯特的技術,但他比舒曼、勃拉姆斯更陰鬱,更深沉,也更煽情,同時發展出更複雜、更豐富的合聲進行以及更令人沉醉的旋律,在他的音樂裡面,深藏了更多的掙扎和糾結,如同他顛沛流離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