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老白茶聞起來有梅子香?老茶農怒了,深扒梅子味老白茶的真相

2020-12-14 騰訊網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五味裡,包含「酸」的存在。

深秋的紅柚中,剝出晶瑩剔透的果肉。

柑橘類濃鬱的果香微甜中,帶著小兒女般清新婉約的酸。

蘸調料必備的陳醋,酸得渾樸綿柔,透骨透心。

久釀後的醋,醇和軒昂。

有層次,有格調。

如若以人物具象化,恰到好處的酸,不像鳳辣子城府極深的尖酸。

而是如林黛玉那般,是似蹙非蹙淚光點點的嬌酸,酸得讓人心動,我見猶憐。

最近,有新茶友私信問,「茶葉聞起來有酸味正常嗎?」

當然不。

對大多數的茶葉而言,酸味都在扮演著大反派的角色。

茶友不解,為什麼他們當地有許多開店的茶掌柜,都說老白茶存久會有梅子味呢?

提到白茶的「梅子味」,村姑陳已經寫過不下數十篇的文章,揭穿它的真面目。

所謂的老白茶「梅子味」是稀罕香型,實際是茶界經典謠言。

真相是存壞變質的白茶,才會發酸味!

《2》

經霜後,大白菜又上熱搜了。

霜打後的蘿蔔、白菜,滋味更清甜。

過去的北方舊俗裡,深秋之際少不了囤冬菜,以渡過漫漫長冬。

趁著天氣冷,氣溫低。

還可以將白菜們醃製起來,靜待時光和乳酸菌的發酵,釀成滋味雋永,別開生面的泡菜。

由大白菜變身為酸爽的泡菜,中間要經歷一道發酵的環境。

畢竟,除了植物DNA裡自帶酸味屬性的楊梅、西梅、檸檬、酸漿草等等以外。

蘿蔔白菜青瓜等要想變身出酸味,只有經過高溫高溼的條件發酵,才會生成。

茶葉的發酸,與之異曲同工。

歸納起來,茶葉會有酸味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茶葉加工或保存中含水量過高。

在高溫高溼的影響下發酵過頭,誘發了酸敗作用。

於是,各式酸溜溜的酸味,出現在本應活甘清香,鮮香醇爽的茶葉裡。

如那朵名喚「抓破美人臉」的茶花。

潔白的山茶花中,出現了點點斑痕,清麗不再。

一下子,就從陽春白雪,跌落到塵埃。

《3》

對輕微發酵的白茶而言,發出酸味是一場噩夢。

因為白茶的工藝簡單,要領就是去水,溫和的將茶葉做幹。

乾燥的茶,含水量極低,才經得起長時間保存。

按白茶國家標準的規定,合格的白茶成品,含水量不得超過8.5%。

而現實制茶加工中,負責任的制茶師傅,為了讓自己做出來的作品,能夠被大家妥當的保存六、七年,上十年,以及更久的時間也不易受潮。

會將含水量控制得更低,利於將一款白茶長久的保存下去。

像是南平舊俗裡,家家戶戶都會曬的筍乾和菜乾,定要曬得極幹極幹。

摸上去沒有一絲水分,再密封收起來。

而有的人家,為了進一步乾燥去水,還會加入煙燻。

這一下,又獲得了別開生面的風味。

存放了一段時間後,再次打開這些筍乾。

如果發現煙燻味淡了,飄出酸味來。

大家這會兒的共識,必然是這包筍乾存壞了,不能吃。

對於貯存乾燥蔬菜(筍乾、豆角幹、梅菜乾、蘿蔔乾),大家都知道要密封,要乾燥。

既不能進水,更不能發酸。

否則,發出酸味就意味著是壞了。

這層簡單道理,老嫗能解,而偏偏很多茶圈人士不願意相信。

聞到一款發出酸味的白茶,轉而按上「梅子酸」、「梅子香」等美化名目。

甚至於,一度在茶圈裡打造出「梅子香老白茶」的流量名詞。

這背後完全是現實心理因素在作怪了。

《4》

舉一個例子。

這幾年白茶火了後,很多茶商跟風進市。

原本賣鐵觀音的,賣普洱的,賣綠茶的等等,他們中有人存了一批老白茶。

但這個人,之前對白茶完全不了解。

同時又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學習。

不懂得白茶儲存的要點,沒有三層包裝,沒有避光密封,倉庫沒有墊高十公分,沒有離牆離地。

總之,這種沒有按照標準方式儲存的白茶,存著存著就變味了。

畢竟將一款白茶存成老茶的三五年光景裡,要經歷幾千個日與夜。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漫長的時間裡,天氣會迎來下雨、下雪、高溫、霜凍、會有颱風冰雹等等。

氣溫或冷或熱,溼度或高或低。

多般變化的天氣,會給白茶的保存帶來考驗。

此時,如果是按標準方式保存的白茶,它像是套在堅不可摧的盔甲內,當然輕易不會有事。

而沒有按三層包裝密封保存,存茶細節沒有做到位的白茶。

像是寒風冷雨天氣裡,沒有棉衣禦寒,沒有片瓦遮頭的人,難逃傷害。

原本上,一整箱白茶聞起來絲毫沒有酸味,而是以花香毫香為主。

但存著存著,毫香花香削弱不見。

而像酸味般的氣味日益明顯,聞起來帶著酸味,喝起來帶有巧克力味。

並且再發酸嚴重一些,甚至會有輕輕的酒味。

看到這樣的茶,此時,他們的心裡是煩躁崩潰的。

辛苦存茶多年,付出了這麼多人力物力,全部成為竹籃打水。

滿以為到最後,可以收穫一箱好茶。

但沒想到,卻是酸氣濃重,酸不可聞。

這種情景,教他如何肯承認這批茶是存壞了?

由趨利避害看,必然不願意接受現實,而是很快的找到了另外的出路:

「親身經歷告訴你,老白茶存久了就是酸酸的味道。」

「這種酸味是老白茶的特色,是梅子酸。」

「老白茶就是有酸梅味的,老白茶就是梅子香。」

……

久而久之,「梅子味老白茶」終於打響了名氣。

對很多因做茶不專業,存茶不規範的茶農、茶商而言,「梅子味」是天然的偽裝計策。

能避免因白茶存壞報廢,做成虧本生意。

同時,轉成了「老白茶聞起來有梅子味是好事」 等歪理的堅實簇擁者。

這些說到底,都是為了一個利字。

《5》

梅子香也好,梅子味也罷,它們都不是老白茶的裡稀罕香型。

甚至於,它們的真身不能歸入為茶香,而是種怪味。

因為存出酸味的老白茶,是存壞變質的產物。

若不信,可以憑含水量來說話。

請那些宣揚「老白茶有稀罕梅子香」的茶掌柜,亮出自家茶葉的含水量檢測報告。

若是不能符合國標的幹度規定。

那麼,無需再為這酸溜溜的梅子味,多費口舌。

美化上再多的概念,也是徒勞無益。

事實勝於雄辯。

真相,始終有大白的時刻!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從酸味,到梅子香,從大紅袍,到老白茶,說說梅子香的那些謬論們
    《3》在武夷山,有沒有把隔年巖茶當中的酸味,叫做梅子香的說法呢?為此,村姑陳電話採訪了天心村的茶農,小竹林的茶農,以及遷出景區後住在高蘇坂的茶農。分別詢問:武夷山人都喜歡把大紅袍,尤其是陳年大紅袍,叫做梅子香大紅袍嗎?
  • 白茶的梅子味是異味嗎?
    白茶曬得太久,內物質會有很大損耗。此外,白茶還會產生梅子香,且不少商家還會以梅子香為噱頭來賣白茶。有些茶友對梅子味白茶愛不釋手,還有些茶友對它嗤之以鼻。那麼白茶產生梅子香到底是好是壞?梅子香算是異味嗎?
  • 別再概念炒作了,可可粉味,巧克力味,梅子味,都不是白茶的本味
    頭採銀針,出朱古力香……當時腦海中就是一頓吐槽的話,什麼朱古力香,分明就是異味雜味。給它換個名稱,就以為可以瞞天過海了?咱們的茶友,個個都是辨茶高手,不會輕易上當。不過總是有新茶友會上了他們的當。那今天便來聊一聊,那些不屬於白茶的氣味。這朱古力味,我們還可以叫它的別稱,可可粉味,巧克力味。除了這兩種味道之外,與朱古力味齊名的,還有梅子味。這兩種氣味,出現的次數太頻繁了。
  • 存壞的劣質老白茶裡,有哪些常見的怪味呢?梅子味、倉味、煙味?
    拆開一包老白茶,剛一打開,就從幹茶上聞到了濃濃的酸味。並且,這種酸味聞起來不新鮮,不好聞。閉上眼去聯想,能讓人想到酸話梅、酸青梅、酸李幹,等等,諸多不新鮮的酸味。臭酸味明顯的老白茶,明顯是受潮變質。然而,對這樣發出酸味的茶,圈內卻有不少人用「梅子味」來美化,將酸味歪解成白茶自然陳化的情況。這樣顛黑倒白的言論,不論怎麼看,都太離譜了。正常倉儲出來的老白茶,會擁有乾燥的植物清香,陳香、藥香、粽葉香清晰,唯獨就是不會有任何酸味!
  • 巧克力味,是高等級老白茶的標誌?別被誤導了,不然會喝不懂白茶
    經過多年實踐,村姑陳已經可以確認,巧克力味,明顯是白茶在儲存過程中,受潮跑氣了才生成的味道,是正常老白茶當中不應該出現的味道。 怎麼可能搖身一變,居然從大反派變身大英雄,成為了高等級老白茶的標誌性香氣了呢? 老白茶當中的香氣很多,有稻穀香,有花香,有藥香,有陳香,有竹葉香。
  • 什麼是白茶的梅子味,是一開始就有,還是喝到後面才有?
    一個個像小桌球那麼大,咬進去,瞬間汁液橫流,滿口生香,酸味先出,甜味跟進,一酸一甜間,楊梅的馥鬱果香,瀰漫在口腔與鼻端。囫圇咀嚼,未幾,咽下。舌面對這股馥鬱的果香留戀不絕,欲罷不能,於是信手拈起下一顆,送進嘴裡,又是一翻酸甜之間的唇舌糾纏......
  • 多少年的樹齡,才是老叢水仙?閒聊老叢水仙背後的5個小秘密
    而良心一些的茶農/茶商,採取的策略較為隱秘,「老叢不夠,高叢來湊。」 畢竟,對很多茶友來說,高叢和老叢之間,風味難以區分。 但等你真正有過對比,就能發現它倆的差距。
  • 一年一次青梅季,自釀梅子酒與梅子露,初次體驗與感悟……
    我一直很愛吃梅子,不論是脆梅還是梅子幹、話梅統統都喜歡!每次遇到食慾不佳之時,吃上一些,總能讓我食慾大開,所以我的零食表裡,總是有梅子的身影。但是做青梅酒跟梅子釀還真是沒有做過。對梅子酒最初的記憶的源於我的父母,他們在閒暇時總愛搗騰,其中就有梅子酒。
  • 「煮酒試嘗,梅子團青,草草也休辭勸」莫負梅雨季且釀一壺梅子酒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宋代趙師秀的這一首《約客》即使今日看來,也絲毫沒有違和的痕跡。你默念快快過去的梅雨季,在古人眼中是「乍晴還雨香羅怯」面對梅雨季過分的纏綿,雖然從古至今,都是一樣地吃不消。但古人明顯要浪漫了而很多,他們更多的是用一雙眼睛、一份心思,去慢慢體味時節與私人志趣的情投意合。
  • 日常知識科普,老白茶味道淡些好,還是濃些好?
    《2》寫了這大半篇,是因為有茶友在問,老白茶,是味道淡些好,還是濃些好?村姑陳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呆了半晌。一時有千言萬語想冒出嘴來,一時又覺無從說起。濃有濃的美,淡有淡的香,白海棠那麼素淡的花瓣,看久了,一樣覺得嬌美豔麗。所以,老白茶,該是濃還是淡,一看衝泡手法,二,得看茶友本身的喝茶段位。也就是,茶友能不能真正弄懂,什麼是白茶的濃,什麼是白茶的淡。
  • 河馬家的梅子秘笈大公開!!!
    下面這些也都是我這幾年個人習慣的方式,有向朋友學的,有在書上看到的,也有自己琢磨著弄的方子,僅供你的參考,如果你的製作方法有不同,也可以和我分享。一般情況下,從大的地域來說,福建的梅子成熟時間最早,浙江的隨後,雲南的最晚。所以雖然我的好朋友範老師說我家的梅子由他負責供給,但奈何雲南梅子成熟時間較晚,我都3月份就在某寶預定福建的梅子了。
  • 陪伴大家長大的梅子,你真的了解嗎?
    ,從小時候吃的話梅糖、話梅幹、話梅肉,到長大慢慢接觸的青梅酒、青梅味飲料,還有近幾年逐漸走入大家視線的西梅,都是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是,這麼多種類的梅子大家分的清楚嗎?它們都產自哪裡,又有什麼特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01國產的梅子:青梅
  • 白茶年份越老越好,紅茶香氣越高越佳,是購茶指南還是誤區?
    「江湖」傳說的買茶秘籍:白茶年份越老越好,紅茶香氣越高越佳,綠茶,嫩度為王。是真理還是誤區?且聽我細細道來。 01 買白茶,年份越老,價值越高? 白茶經過存放,茶葉內質變化,茶湯變得柔和甜潤,湯感稠滑,而且茶葉的性質也發生了改變,茶性溫和,適合在冬天煮飲,暖心暖胃。
  • 眼觀、聞香、嘗味,簡單3招教你揭穿渥堆做舊白茶的偽裝,超實用
    1.蓋碗內的白茶,葉片大,茶梗明顯。看著不像白牡丹,更接近壽眉。2.顏色偏暗,偏褐,不像年份真實,自然轉化的老白茶。是以,不排除有做舊的嫌疑。不料,那位茶友在看到回復後,大吃一驚。「白茶的散茶也會有做舊?」「我能從這款老白茶裡聞到棗香,難道它也是做舊嗎?」咦,白茶散茶也能陳化出棗香?
  • 紅茶能養胃,那老白茶,熟普呢?六大茶類中,喝哪種茶比較養胃?
    針對朋友的情況,村姑陳給她提出的喝茶建議是適量喝老白茶、紅茶和熟普。《3》和其它茶相比,這三類茶相對更溫和,刺激性弱。老白茶,經歷了至少三年的轉化,茶葉內部的風味物質不斷的陳化。從茶湯的風味上,老白茶的風味以茶香沉鬱,藥香陳香粽葉香等沉穩的香型,聞起來讓人很安心。
  • 壁紙丨啤酒味的星星和梅子味的晚霞
    壁紙丨啤酒味的星星和梅子味的晚霞 I S:我們相愛一生 一生還是太短 楊絳曾說 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活著發財 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
  • 黃梅時節家家雨,梅雨來臨,巖茶、普洱、白茶、綠茶該如何儲存?
    為了茶葉防潮,武夷山當地的茶農想出了不少的方法。之前到武夷山的時候,天心村、蓮花峰、星村、小竹林,不論是哪家的茶農,茶葉防潮的包裝措施都是相似的。焙火後的巖茶,一律用厚塑膠袋裝起來,並用粗繩子綁緊袋口,最後再裝進瓦楞紙箱內。
  • 白露至,秋意濃,健康喝茶,老白茶、紅茶、巖茶,熟普該怎麼選?
    白露前後,老福州人有吃龍眼的傳統。按民間的意思是,白露這天的吃龍眼更能補身。但從喝茶的選擇看,隨著秋意的加深,健康飲茶同樣大有講究。為順應清冷的秋日天氣,喝茶養身,宜多喝性味溫和的茶葉。比如,老白茶,紅茶,巖茶,熟普等。秋氣乾燥,一盞清茶,潤肺降燥,自在無邊!
  • 澤塔奧特曼:葉虎僅一粒梅子做午飯配菜,晚上夜宵是自烤地瓜!
    10話裡,葉虎先生為了對付巴羅薩星人,把自己的午飯說成金古橋鎖定裝置,巴羅薩星人一打開發現裡面是梅子配飯而已,而且只有一顆梅子。 後面我去了解了一下,發現這種梅子是醃製過的,據說非常酸,不適合直接吃需要配飯,經濟實惠,相對昭和風。記得老版《櫻桃小丸子》裡,小丸子也說過梅子飯很酸。 而04話裡,大野結花心心念念怎麼給烏英達姆實現快速充電而苦思冥想到深夜,但是肚子餓了,又沒人給她送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