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坊眼中南鑼古巷變味兒了 滿街雞排奶茶號稱老北京?

2021-01-20 網易財經

南鑼鼓巷居民眼裡胡同變味了 「滿街雞排奶茶 是老北京的嗎」

「老張嗎?你的快遞,出來拿一下。」快遞員小馬站在南鑼鼓巷一座四合院門口,電話那頭的老張是南鑼老居民,從曾祖父開始,他就沒離開這一片胡同。

如果不是老張出門拿快遞,北晚記者也不會這麼好運氣,能在人流如織的周末遇到南鑼鼓巷的老居民。「私人住宅、謝絕參觀」是南鑼民居對遊客們的態度,而且四合院內住著的多半也不是「原住民」了。

坐在院門口的抱鼓石上,六十多歲的老張,滿臉都是時光雕刻的痕跡。記者問他,眼前的南鑼變了嗎?

「看您怎麼說了。要說變,什麼也沒變,取消不取消3A景區、限制不限制團隊遊,人還是這麼多。要說沒變,可什麼都變了。這兒自古就是民居,不是商業區,街坊四鄰拿把椅子就坐胡同裡聊天。可現在呢?老人兒能走的都走了。過幾年,我要是也搬了,誰還能跟你講這些抱鼓石的故事?」

「站在胡同口能看見皇城根兒」

老張說的抱鼓石,是他家門口的一種石制構件,屬於門枕石的一種,形似圓鼓。「這啊,相傳是武將的標識,因為形狀像戰鼓,證明這宅子以前是武將的宅邸。你說這些東西,那些看店的商販,他們知道嗎?」

作為北京最古老的街區,南鑼鼓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大都時代。元代將都城規劃為50坊,南鑼鼓巷是「昭回坊」和「靖恭坊」的分界巷。明代將北京內城分為28坊,將「昭回」、「靖恭」二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南鑼鼓巷正是該坊的南北中心線,巷名為「羅鍋巷」。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已將明代的羅鍋巷改稱南鑼鼓巷,並將鼓樓東大街中段路北與南鑼鼓巷相對的街道稱為「北鑼鼓巷」。

從元代開始,南鑼鼓巷就擠滿達官顯貴和大富商賈。到了清代,這兒發展成為滿族旗人聚集地。現在,南鑼街區內依然保留著僧格林沁王府、齊白石故居等文保單位。

雖然久居於此,但老張自己倒沒什麼顯赫的家世,曾祖父20世紀初從江蘇南通老家進京的時候,是個為富貴人家服務的工匠。「我太爺爺以前是修汽車的,那個年代可沒幾個人會。在南方老家,『江南織造』有幾輛車,太爺爺心靈手巧,跟著外國師傅,不但學會了修車,還學會了德語。後來就進了京,給大官富商們修車。」

從曾祖父進京開始,老張家的宅子就在南鑼鼓巷附近,經過幾次調換,老張出生的時候,家搬到了南鑼鼓巷的東棉花胡同,「就是(中央)戲劇學院那塊兒」。

和所有胡同長大的孩子一樣,老張的童年記憶裡,有高高的大槐樹、鬧個不停的知了和親切熱情的街坊。「小時候,胡同是泥土地,沒得玩兒,就撒尿和泥。後來,有彈球了,就滿地刨坑,玩彈球兒。」

到現在,老張還記得跟發小兒一起到「城外」逮蛐蛐的事。那時候,連二環路都還沒修,出了東直門就已經算「城外」了。荒郊野地裡,孩子們尋找著最簡單純樸的快樂。「再過幾天,就又到了該逮蛐蛐的時候了。可現在,東直門都是大高樓,早就沒地兒逮去咯。」

20世紀80年代,老張家搬到了現在的位置。這裡是南鑼鼓巷南口,離地鐵站很近。「以前,我家這院兒是不臨街的,後來修地鐵,拆了幾家,我這兒就臨街了。站在胡同口,就能看見皇城根遺址公園。所以,你要說哪兒是皇城根兒?咱們這一片離皇城根兒就很近了。」

「鑿了山牆開店或是收租子」

老張覺得,南鑼鼓巷和北二環裡面這一大片胡同沒有太多區別。這裡有鐘鼓樓,有皇城根兒,也有家和親人。夏天,在大樹底下乘涼,冬天,去向陽的山牆邊曬太陽,歲月仿佛在胡同裡凝固了。

變化大約是從新世紀初開始的,隨著什剎海附近酒吧街的興起,南鑼鼓巷開始出現小咖啡館和酒吧。在那之前,南鑼鼓巷的商業零零散散,只是為附近居民服務。

「就像現在居民小區周圍的小店面,賣米賣油、主食麵點,再來點兒羊肉,也就這幾家。平價銷售,跟遊客一點兒關係沒有。」老張說,南鑼鼓巷從建成那一天起就不是商業區,而是居民區。「這兒跟南城的大柵欄不一樣,那兒早先就是商業區,好幾百年下來,現在還是商業區。看看那些個老字號,瑞蚨祥、內聯升、榮寶齋,哪個不是在南城?」

商業開發的步伐,似乎不必過問南鑼鼓巷的老居民。飯館、小吃、創意店還有什麼都賣的旅遊紀念品蜂擁而至。為什麼非得對南鑼鼓巷進行商業開發?老張始終沒想明白,「可能跟這兒胡同保存的完整有關係吧。」

南北走向的南鑼鼓巷又被稱為「蜈蚣街」,在約一公裡長的「蜈蚣街」兩側,對稱分布著8條胡同,好似蜈蚣的觸角。歷經百年,這些胡同全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隨著遊客越來越多,南鑼原先的店面已經數量不足,「不知是誰家先開了頭,把臨街的山牆掏了個洞,開店。後來,越來越多的人掏洞,或者乾脆拆掉整面山牆」。

店租從每月幾百、幾千漲到幾萬。如今,一間不臨街的10平方米小門面,月租金已經超過1萬元。老張家所在的院子臨街,但屋子卻在院子深處。有人找過老張,想把他家老屋也租下來,然後打通,跟臨街的店面接上。後來,沒了下文。北晚記者問他為什麼?老張擺擺手,「家裡老人沒同意」。

老張自己,已經是第四代南鑼居民,算上小孫子,已經是六代居住於此。不僅是他,他的哥哥一家也還住在這兒沒搬。像他這樣「頑固」的老「原住民」,在南鑼已經鳳毛麟角。「能租的房子都租出去了,能搬的人也都搬走了。說實話,誰老願意待在這老舊的房子裡,遊客多的時候,上個廁所都得排隊。」

可是家在這兒,老張說,真搬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真北京特色就一家奶酪店」

對胡同的戀戀不捨,讓老張依然喜歡坐在院門口看景兒。不過,南鑼鼓巷,他已經很久沒有仔細逛過了。

「我這兒出門就是地鐵站和公交站,這南鑼鼓巷,上次逛得是七八年前了。再說逛什麼呀,都不是原來的味兒了。這裡頭哪有一點兒北京特色,要說有,也就一家奶酪店,還快開不下去了,因為旁邊好幾家冒牌的。」

南鑼鼓巷的商業模式就是典型的瓦片經濟。一公裡長的胡同,近百家店面,競爭異常激烈。有的經營不下去,無力支撐房租,就轉租給下家。「有的店面都轉租好幾手了。」十年前,南鑼鼓巷流行的是咖啡館和酒吧,之後是創意產品,現在,「真是南北百貨,什麼火賣什麼」。

有時候,遊客會鑽進四合院裡面拍照,「我那兒正炒菜呢,進來個遊客,嚇得我炒勺差點兒掉地上」。後來,老張也掛起「謝絕參觀」的牌子,但依然無法阻擋遊客的好奇心。「我是又好氣又好笑,一邊往外趕一邊跟他們說——『這兒有的東西,您家那兒都有』。」

老張很理解外地遊客來南鑼,是想體驗老北京文化,但是如今的南鑼卻沒了北京符號。「滿條街雞排、奶茶,這是老北京的東西嗎?您再跟店主聊聊,哪兒的口音都有,就是沒有會說北京話的。別說抱鼓石的事兒了,您問他鐘鼓樓在哪兒,都不一定給指得出道兒來。」

夕陽西下,人流依舊,老張準備回屋做飯,打算吃麵食。老張下午就發了點兒黃花菜和木耳,晚上可以來一頓打滷面。「您也來一口?」老張熱情地招呼著北晚記者。「您要有事兒,我也不強留。您慢走。」

老張微笑著揮手道別,「那就回見了啊」,轉身回了院子。院門沒關,還有遊客在門前拍照,閃光燈打在斑駁的門梁,門梁上的橫批寫著「四季平安」。 記者 孫毅

相關焦點

  • 奶茶過後,雞排也來「割韭菜」了?
    文丨新商業要參[ID:xisnhangye2016],作者丨黃曉軍一年新增企業2萬多家,虧損率達到90%,奶茶加盟的韭菜局已在數據面前達成共識。與此同時,雞排又跟上了。初雪之後的第一塊炸雞,當時比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估計還要火——街邊的雞排店順勢崛起。這其中,網紅「雞排哥」開出的第1佳大雞排增長快速。雞排受熱捧後,第1佳大雞排邀請《快樂大本營》主持人杜海濤代言,「雞排哥」也一路贊助並出演了超級IP《萬萬沒想到2》,參加芒果TV《完美假期》錄製等。到2016年,第1佳大雞排門店數量超過3000家店。
  • 民進黨民代賭150份雞排和珍珠奶茶稱連勝文不會選高雄
    民進黨民代賭150份雞排和珍珠奶茶稱連勝文不會選高雄。對此,民進黨「立委」林俊憲26日在臉譜網表示「這毫無可能性」,若連勝文真的參選,就發雞排及珍珠奶茶各150份給網友,為預測錯誤賠罪。  針對明年縣市首長的布局,藍營基層建議可由青壯世代參選,點名江啟臣競逐新北或臺北市長、蔣萬安角逐臺北市長,至於連勝文則被期盼能南徵高雄。
  • 婦人天天吃雞排喝奶茶 罹患大腸癌
    臺灣一名婦人天天吃雞排、喝珍奶,甚至2個星期沒排便,直到腹脹難受才看醫生,經檢查發現已罹患大腸癌第4期,須用大腸支架撐開婦人腫瘤阻塞處,以利排便,之後再手術切除腫瘤和數10公分的腸道,以及接受化療,沒想到婦人竟問何時可開始吃雞排、珍珠奶茶?
  • 麻雀到底能不能養,老北京人有一套「獨家秘笈」
    不過,老北京人卻有一套養麻雀的獨家秘笈。今天,我們請「一把駁克槍」老師回憶一段,老北京人養麻雀的往事。當然,麻雀是保護動物,我們可不是教您去逮麻雀,只是作為一種民俗掌故,一種老北京的記憶保留下來。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
  • 回顧京味老電影《夕照街》詮釋老北京人情味,這部電影我百看不厭
    說起大眾電影老北京人都不陌生,它是八十年代初期大伙兒最熟悉的一份雜誌,青年演員肖像在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眼中似乎都帶某種陌生而新鮮的情調 ,非得把這件事兒弄明白了才算完,直脾氣,刀子嘴豆腐心,身上有不少老北京人的特質
  • 孟凡貴眼中的老北京規矩:這幾樣做錯了對方可能就掀桌子了
    用觀眾們的話講,老孟如果但凡把生活中這些老北京趣事兒給揉成一段相聲,那絕對算是給相聲事業添磚加瓦,可如今他卻常常被觀眾們稱之為不務正業。儘管吃出了一身毛病,平日裡的孟凡貴還是得時不常帶著徒弟們到處吃吃喝喝,打打牙祭。
  • 門店是麥當勞7倍、肯德基3倍:奶茶過後,雞排也來割韭菜了?
    作者|黃曉軍來源|新商業要參[ID:xisnhangye2016]封面圖|網絡一年新增企業2萬多家,虧損率達到90%,奶茶加盟的韭菜局已在數據面前達成共識。與此同時,雞排又跟上了。36Kr報導顯示,路邊炸雞排的小店中,一個叫做正新雞排的品牌於年中達到22030家。門店數量是肯德基中國的3倍,麥當勞中國的7倍。
  • 老北京小吃白毛煎餅、郭記灌腸撤攤兒進店,價錢漲了,味道還一樣嗎
    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白毛煎餅不怕風吹日曬了在友誼醫院附近經營了30多年的白毛煎餅,如今搬到了王府井的和平菓局裡。
  • 這些老北京俏皮話兒,句句都是高能段子
    像什麼「馬尾穿豆腐——提不起來了」,這是說某人任嘛兒不成。馬尾絲兒細而堅韌,穿入豆腐,怎能提起來呢?「坐馬子敲鑼——臭美一噹噹」 老北京管大便用的馬桶叫馬子,那會兒每個院裡都有廁所,每個廁所裡都有一個馬子。
  • 老北京的兒歌您還記得幾首?
    3、80年代版本 一年級的小豆包兒,一打一蹦高兒。 二年級的小日本兒,一打一咧嘴兒。 三年級的米老鼠,一打一跳舞。 四年級的唐老鴨,一打一喊媽。 五年級的藍精靈,一打一喊疼。
  • 韓國吃貨炸雞配燒酒,我們的吃貨雞排配飲料
    還記得有一個韓劇嗎女主最喜歡的是下雪天炸雞配燒酒而在我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雞排搭配不同口味的飲料簡直自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畢竟雞排是肉食者的最愛尤其是那些,逛街遊蕩、加班熬夜、通宵遊戲無聊打牙祭的「飽腹神器」讓我們來看看雞排有啥種類吧,不同種類的雞排給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味覺。
  • 酥脆飄香大雞排,比奶茶熱量還要低,吃草減肥的人都饞哭了!
    減脂期也想吃雞排,不用忍,免炸酥香大雞排絕對能幫你解嘴讒!炒至金黃色的麵包糠,能夠在雞排表面形成保護膜,烤制過程中依然保持雞排的酥脆。熱量比普通雞排少了一半兒,脂肪更是只有普通雞排的1/3,是減脂期能暢快吃的肉沒錯了!
  • 別叫外賣了,教你自製脆皮雞排飯,用料實在,好吃更實惠
    註:想要更入味兒,可以提前醃製半天或醃製過夜;調味料按自己的口味調整,也可以放現成的燒烤料或奧爾良醃料。趁著醃肉的時間,把配菜準備一下:雞蛋煮熟浸涼水。註:配菜我準備了煮雞蛋,炒玉米粒,炒土豆絲,不需要配菜或想吃其他蔬菜比如西藍花等,就請跳過配菜的步驟。
  • 滿街「豪大大」和臺灣正宗「豪大」雞排不搭介
    臺北士林夜市上的「豪大」大雞排店招  【新民網訊】據《東方早報》報導,近兩年,「臺灣炸雞排」這種分量紮實、價格適中的小吃在上海頗為流行,而其中又以「豪大大雞排」佔領了不小的市場份額。不過,細心的食客可能會發現,不同店家的「豪大大雞排」,在包裝、口味上都有所差異。  早報記者經過調查發現,上海多家雞排店中,有兩家公司分別擁有超過100家門店,他們的產品分別取名「豪大大雞排」和「豪大大香雞排」,而且,這兩家公司都與臺灣夜市的「正宗」「豪大」大雞排無關。
  • 林心如片場化身小吃貨,手捧奶茶雞排吃不停,管不住嘴自認很邪惡
    照片中,林心如頭扎丸子頭身穿黑白撞色毛衣,素顏出鏡,坐在車中拿著雞排俏皮遮臉自拍,沒有露出全臉的她不知道是不是也和大多數明星一樣吃胖了不少呢?仔細看林心如手中的雞排,也是被她吃了好幾口,而且每一口都咬得超大塊,相比很多連正餐都不敢吃幾口的女星,下午茶都吃得如此肆意的林心如真的是有點放飛自我了呢。
  • 北京的南鑼鼓巷,一個滿足你吃喝玩樂的古巷,大家都來看看吧!
    導語:北京的南鑼鼓巷,一個滿足你吃喝玩樂的古巷,大家都來看看吧!很多人回憶起北京,都會這麼說:喜歡北京,喜歡北京的胡同,喜歡北京的紅牆,喜歡北京的摩登,喜歡北京的速度。它是一座能讓我學到很多東西的城市,會時不時的用這個與眾不同的地方薰陶一下自己。
  •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老北京有個習慣:早起先沏茶,防暑要飲茶,客來必敬茶。四合院裡長大的孩子,大概都有這樣的記憶,大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燒水沏茶:一會兒譁譁地開著水龍頭,一會兒壺蓋「咣啷」掉在地上,一會兒又給爐子撥撥火……每天早晨,還在夢鄉裡,就會被這樣獨特「交響樂」吵醒。沏茶要用開水,因為喝茶要趁熱。
  • 皇家雞排歐陽德一:1989年小夥用一塊雞排撬動2億市場
    也正是由於看到這樣的行業變化,歐陽德一赴臺灣多次考察,最終成功創立了「皇家雞排」。歐陽德一是一位1989年出生的連續創業者。大一時他就與幾個同學實踐了他的第一次創業,加盟某奶茶連鎖品牌,從一家店到五家店再到一個人幫助其品牌打開了北京市場;大三的時候,歐陽德一又創立了擁有自主品牌的湘菜時尚餐廳。做皇家雞排,與前兩次創業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