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作為高英培得意門生的孟凡貴已經很少再說相聲了,更多時候他是以一個老北京文化傳播者的身份頻繁出入北京臺的演播室。
在高英培藝術生涯的末期,他也會選擇和徒弟孟凡貴搭檔說相聲,而當師父作古之後,孟凡貴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老北京文化知識的研究方面。用觀眾們的話講,老孟如果但凡把生活中這些老北京趣事兒給揉成一段相聲,那絕對算是給相聲事業添磚加瓦,可如今他卻常常被觀眾們稱之為不務正業。
儘管吃出了一身毛病,平日裡的孟凡貴還是得時不常帶著徒弟們到處吃吃喝喝,打打牙祭。
一上了飯桌子老孟這規矩也就多了,尤其是到朋友家或長輩家吃飯,這一進門您得聽主人安排再落座,不能直勾勾衝著沙發就過去了,那顯得不禮貌;進門之後主人讓坐哪就坐哪。更不能一進人家門就先找廁所,老孟碰到過這樣的主兒,一推門進來,這位敢情還憋著一個「大號」呢:「我得先借您家廁所用用」。說著他頭也不抬就奔了衛生間。
儘管我們常說「人有三急」,人家客人來了用你個衛生間又能怎樣呢,當然主人是應該歡迎,但在孟凡貴眼中,客人您最好在外面解決完了再到人家去,說您落座之後喝了幾杯水了不讓上廁所是有些不近人情,但一門直接奔廁所就顯得有些失態了。
另外就是到人家做客主人安排您坐下,您就不能到處瞎晃悠了,推開這屋門看看,走進那間房瞅瞅,這都是不禮貌的。有的時候因為客人來得有些急,主人臥室沒容得收拾,所以把門關上,但客人在屋子裡來回走動,看見屋子沒收拾會讓主人顯得沒面子,所以懂規矩的客人,進了門之後就老老實實坐著,不到處看,不到處走動,也不隨便觸碰屋子裡的其他陳設。
當然,這規矩也不是全給客人準備的,在孟凡貴的認知當中,老北京人招待客人有一忌諱,哪怕屋子裡再髒再亂,您也不能當著客人面掃地,在北京人看來,這種行為是不友好的,有攆客人走的意思。我們俗話講「掃地出門」嘛,這個講兒就是打這兒來的。
當然了,作為客人如果您沒別的特別十萬火急的事情您最好也別來這麼早,一大早就敲人家門也招人煩。
包括給客人倒茶,老北京人講究「酒滿茶半」,茶可不能和酒一樣,恨不能倒得直毛尖,那也有不好的寓意在裡面,潛臺詞就是告訴對方:「就這一杯茶了,喝完了你趕緊走人」。
主人做得了飯,把客人請上了桌,這酒桌子也有諸多講究,今天當然沒那麼多繁文縟節了,但要擱過去,一些不講規矩的行為能惹得對方掀了桌子。
像吃飯的時候,吃飽了把筷子躺在飯碗上,規規矩矩的,主人自然就知道你吃好了,但是再和你客氣幾句也是老北京人的習慣。
而像一些沒有規矩的人,對這些細枝末節了解太少,尤其是一些個半大孩子,你要給他盛飯,他直接把碗給扣上了,在過去還真有這樣的熊孩子,一般家裡長輩要是在邊上,可能直接一大嘴巴就上去了。
有一次,孟凡貴和幾個朋友一起在家喝酒,一位初次見面的朋友一開始就透了實底兒,他對孟凡貴說自己實在不勝酒力,喝完一杯酒之後就不要再給自己倒了。大有一種事先約法三章的意思在裡面,也就是「醜話說在前邊」,別怪到時候我不給面子。
眼看幾個人端了幾次杯,大夥都飲盡了杯中酒,待孟凡貴再次舉起酒瓶準備給這位客人倒酒的時候,對方直接把杯子扣在了桌子上,這一行為惹得孟凡貴極不高興,當然,孟凡貴知道對方不是有意的,畢竟對方不是老北京人,許多規矩對方未必知曉,俗話講不知者無罪嘛,但這麼一個行為還是讓孟凡貴在大夥面前跌了面兒。
可能許多人對孟凡貴這種現象也挺反感的,既然人家都說不喝了,為什麼還死氣白咧的非要給人家倒呢,如今咱們已經不提倡這種勸酒的行為了呀。
而其實在老北京的文化當中,不得不說其中含有許多作秀的成分在裡面,可能外地朋友認為這些行為顯得有些虛偽。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人都有各自的習俗和傳統,在老北京人眼中,這便是禮節。
不管對方還能不能喝,或還能不能再吃,做東的人都得象徵性讓一讓。就好比北京人在胡同裡見面,一抬下巴頦兒:「吃了嗎您」。
您也回敬一個下巴頦兒:「剛吃完」。
這個時候您就是說沒吃,人家也不可能給你拉家去,《不見不散》中的葛優怎麼說來著:「沒吃?沒吃您回家吃去吧。」
真跟您客套一聲,說沒吃就上我們家吃兩口得了,人家就這麼一說,您這麼一聽就得了,還真能舔著臉吃人家去呀?
所以北京人說話,您得琢磨,真說不喝了,也沒人掐著你脖子灌你,跟您客氣客氣您別當真事,但這位把杯子直接給扣過來了,那就顯得太不懂事了。估計有這一回,下次在座的各位可就沒人再帶著他了。
關於這老北京的文化,許多人認可,也有許多人不認可,尤其生活在當下,我們接受了太多舶來文化的衝擊,對於一些所謂的傳統規矩我們顯得並不熱衷,今天的北京文化其實也沒有太久遠的歷史,多是一些老旗人留下的。但您可別忘了咱們中國是幾千年的禮儀之邦。儘管所謂的北京人也在一撥撥換,而匹配於每一代北京人的規矩也在不停更迭,但規矩無論怎麼改,怎麼變,禮節也永遠都不會缺席。
不管我們用怎樣的具體方式來展現我們的禮儀,它的核心部分都是人和人之間的互相尊重,也許這一代人過去之後,老北京那些規矩和講究也將慢慢淡化,最後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無論社會怎麼發展,禮儀和規矩永遠都會在,它們仍舊會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而存在,這便是中國幾千人來文化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