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聖經─神學的權威來源.mp3
58:00來自天恩傳媒
▲ 點擊收聽
▲ 點擊觀看視頻
▲ 上下滑動圖片
第四課
聖經─神學的權威來源
作者:楊諸解
我們已經學習第一課,「認識」聖經的獨特性;第二課,「了解」聖經的起源和性質;第三課,「理解」耶穌和使徒對聖經的看法;那麼,第四課,聖經—神學的權威來源,即我們要「打破」認知邊界。
閱讀本周學課經文:
可7:1-3;羅2:4;約壹2:15-17;林後10:5-6;約5:26-47;7:38
存心節:「人當以訓誨和法度為標準。他們所說的,若不與此相符,必不得見晨光。」賽8:20
人要以上帝的話語(就是聖經的教訓)為標準,若是與此不符,必不得見上帝。這是存心節的教導。任何一個基督教會都會用聖經來支持自己的信仰,但是聖經在各教會中的權威卻不盡相同。按2016的統計,廣義的基督宗教,分為3大教派: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其中,基督新教內部,有分為3000多個教派(這也未必是完全統計)。這個數據就是一個警戒,源頭只有一位神,聖經只有一本,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多教派的產生?我們又當如何正確看明上帝和祂的旨意?
哪些來源是撒旦的網羅,或是哪幾種才是影響我們解讀聖經的最終權威?今天我們學習第四課,神學的權威來源,從五個方面去探討:傳統、經驗、文化、理性和聖經本身。
01
星期日
打破——傳統
傳統本身並不是壞事,也有一定的價值。對生活,賦予一定的規律和結構;對民族,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因此,傳統在宗教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基督教兩大禮節——洗禮和聖餐)。事實上每一個教派都有本派的傳統,但傳統有利有弊。
耶穌是如何對待傳統?
「盡諸般的禮」和打破。
來自上帝的他都盡了。例如:耶穌行割禮和潔淨禮,又守節期,凡從上帝的祂就實踐和成全。
來自人的,會導致「廢棄上帝的道」就打破。
⑴這些傳統來自猶太社區的老師們和宗教領袖,不屬於上帝的話,也不能等同主的道。
⑵人間的遺傳—傳統,最終會導致,「廢棄上帝的道」(可7:13)
⑶對教會成了難挑的擔子。(路11:46)
耶穌給我們留下了榜樣,我們的忠心應該永遠指向永活的真神。
聖經的獨特角色決定她超乎人類所有傳統,即便是優良的傳統。
聖經是檢驗傳統的標杆。不論多麼優良的傳統如果沒有真理的根基,都是不可靠的。使徒教導說:「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西2:8)。
02
星期一
戰勝——經驗
閱讀 羅2:4;多3:4-5 我們的信仰不能只是抽象的知識,不能僅僅是教條和理性決定。更應當是我們實際的經歷。先知說:「人所能給予的訓練和教育,沒有什麼能以代替經驗的。若想要明白上帝的旨意,人人都須有親身的經驗。」
教中的信徒分三種:(1)無經驗的信仰,(2)有經驗的信仰,(3)不要經驗的信仰。
經驗是人類的一部分,上帝創造時給予人的恩賜。
經驗對我們的感覺和思想產生極大的影響。也能影響我們與上帝之間親疏,也會影響對祂的看法。保羅說:「我知道我所信的」。這是有經驗的信仰。
能去感受各樣的美善。
上帝希望我們體會到交流的美好,藝術和音樂的美妙,創造的奇蹟,上帝救贖的喜樂與祂聖言之應許的力量。這些都說明經驗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是,經驗有它的局限性。當我們在強調主觀經驗的同時,也應該要有客觀的標準。如果兩方面沒有達到平衡,而只強調一方面的話,在我們的信仰與生活中,便會出現許多的危難。
林前14:37-38在哥林多教會有一些主觀經驗,就認為自己是先知,是屬靈的。這個主觀的經驗,必須以聖經為標準來衡量。上帝的聖言要作我們的顧問,並要作我們經驗的嚮導。
03
星期二
跨越——文化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對我們的影響:
⑴我們都免不了受一種和多種文化的薰陶和塑造;
⑵上帝的話語也是在特定的文化中賜下的,所以,解經提倡要先看當時的背景。但她藉助文化,並不受限於文化;她也超越了既定的種族、國家和社會地位等文化範疇。
⑶福音的傳播也要藉助文化,尊重文化。(福音從西方傳入中國,宣教士會先對宣教地的文化進行了解,然後,才開始傳福音,並且要讓自己容忍當地的文化傳統。例如:利瑪竇和戴德生)
教會增長的阻礙之一就是「人的盲目。」 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社會文化的差異。
但是,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約一2:15-17 將人的文化和上帝的道進行對比。從人來的受過罪的影響,都是會過去。然而,上帝的道卻是永遠長存的。有句說:「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行之萬世而不悖。」
我們今天該如何對待文化呢?
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給我們留下很好的榜樣。但1:3-17
在這以人為中心、世俗的文化中,人內心的欲望不斷被世俗文化所牽引﹑牢寵住。但以理怎樣自主,怎樣為神作見證呢?
改名,接受;飲食,不妥協;服侍外邦世俗不敬畏神的君王,卻不敗他所立的金像。感謝主,他們不但能在世俗文化中站立得住,而且大大榮耀神。求主幫助我們好像但以理一樣懂得怎樣分辨文化。
04
星期三
降服——理性
理性是上帝賜給被造之人最高能力。經上說:「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感謝主,祂造人的時候將理性、法性和德性,這三大本性賜給人。
理性的源頭是什麼呢?理性的源頭就是真理的本身,真理就是理性所思考,真理就是理性所追求的,真理就是理性所愛慕的。
有一種攻擊聖經的勢力,可以稱它為理性主義,在十九世紀期間形成。他們撇開神的默示—啟示的超然性,高舉人的理智,認為人可以靠理性尋索真理,以達於至善。
當理性主義大行其道之際,歪風充斥在神學院內,教會也受到理性主義所侵蝕。他們要把上帝的道傳給士大夫階層,他們用的辦法是把聖經裡面一大堆的信仰當做神話,討好知識分子。(理性想不通的,邏輯通不過的,都歸為神話。)
其實,日光之下沒有新事。耶穌時代的撒都該人極力反對超自然的事——神跡和復活。使徒時代有諾斯替主義,崇尚理性高過一切。
我們怎麼對待理性和聖經呢?「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我們需要上帝的聖言來光照我們的理性。另外,聖經裡面我們不能了解的不等於是神話,那是超理性的信仰。我們的理性必須降服與聖經,才能產生真的信仰,「信仰」就是理性回歸真理。
05
星期四
回歸——聖經
對於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來說,聖經較比一切人類的傳統、經驗、理性或文化具有更高的權威。唯有聖經才是檢驗其他一切事物的標準。
我們回到引言的問題。任何一個基督教會都會用聖經來支持自己的信仰,但是聖經在各教會中的權威卻不盡相同。這是為什麼?
缺少聖靈,趨向傳統、經驗、理性或文化。而每個人的傳統、經驗、理性或文化盡不相同,產生的結果也就大不相同。
看來要了解聖經必不可缺的是聖靈。是的,聖經本身是藉著聖靈默示給人的。「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13)。
那麼,有些人聲稱自己從聖靈那裡得到了特別啟示和指示,這又該如何分辨?
用聖經來審視他。凡廢掉上帝所寫並默示的話,逃避他明確指示的,都不是聖靈引導人的工作,永不可認為聖靈來取代上帝的話。「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林前14:32)。 聖靈與聖經和諧一致,並藉著聖經吸引我們到基督那裡。
06
星期五 進修資料
我們對上帝話語的反思中,都有傳統、經驗、文化、理性和聖經帶來的影響;傳統、經驗、文化、理性在神學中起到舉足輕重地位。
關鍵的問題是:在我們的神學中,什麼具有最終決定性和終極權威?答案是肯定的「聖經」。
當然對信仰有更清楚的認識,而且確定聖經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進展。肯定聖經的地位是一回事,允許聖經借著聖靈的工作來影響和改變人生又是另一回事。
「有許多我已把持著真理,但真理卻沒有把持住他們,使他們的心地變化。」《證言精選卷一》九十一篇第2段
上帝已經在祂的聖言中,將有關救恩必需的知識交付與人。人應當接受《聖經》為具有權威而毫無錯誤之上帝旨意的啟示。它是品格的標準,真道的啟示者,和經驗的試金石。《善惡之爭》導言 ,第8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