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寧夏銀川金鳳區潤豐村全貌。受訪單位供圖
(十三五回眸)窮鄉僻壤的華麗轉身 寧夏上演移民搬遷「變形記」
中新網銀川11月26日電 題:窮鄉僻壤的華麗轉身寧夏上演移民搬遷「變形記」
中新網記者 於晶
搬出大山,築夢小康路,是許多山裡人的夙願。近年來,寧夏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問題,幫助搬遷民眾實現了從山村農民到城鎮新市民的華麗轉身。
11月27日,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錦都城小區,王麗芬正在家門口超市買菜,準備給家人做飯。
2016年,彭陽縣草廟鄉照窪村貧困民眾搬遷入住錦都城小區,王麗芬也由此成為了「城裡人」。「這裡的交通、看病、買東西都方便,還可以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上班,日子也有了奔頭。」王麗芬說。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讓民眾「挪了窮窩」,還幫助民眾「改窮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而不斷推進的易地扶貧搬遷行動,正一次又一次提升著貧困民眾奔向幸福生活的信心。
誰能想到,4年前的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安置點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土地。同樣,曾經生活在西吉縣貧困山區的327戶1338名貧困民眾,做夢也沒想到會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深溝,在潤豐村建起了新家園。
提起搬遷前的生活,潤豐村居民馬寶勤直搖頭:「那時日子過得實在太窮苦了,一間間掛在大山褶皺上的茅草房低矮破舊,一戶戶世代與貧困抗爭的山裡人致富無門。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標籤』——深度貧困村和貧困民眾。我不知道自己在這種『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還要生活多久……」
易地搬遷徹底讓馬寶勤告別了這些往事。「十三五」易地搬遷實施後,馬寶勤沒有猶豫,他成為這場浩蕩遷徙的見證者。
2017年8月,馬寶勤告別深山溝,住進了配套設施完善、舒適宜居的搬遷安置房。這一天,是他人生中最重要最開心的一天,「我再也不用擔心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就醫難的問題了。」
「搬到潤豐村後,村上建立了設施大棚,我承包了幾個大棚,收入逐漸增加,不僅脫了貧,還成為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馬寶勤的言語間透著幸福與滿足,「一年下來我們兩口子收入不錯,而且能照顧孩子讀書,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以後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來。」
在寧夏,像王麗芬和馬寶勤這樣因搬遷帶來生活巨變、實現脫貧的民眾不在少數。從「山中人」變為「城鎮人」,從「土房」變為「磚房、樓房」,從「原始」的生活方式轉為「現代」的生活模式……出門水泥路、學校家門口、附近有醫院、正常上下班照進了現實。
放眼「十三五」期間的寧夏,脫貧戰果自豪地書寫在6.64萬平方公裡大地上。截至目前,寧夏累計實現58.12萬人脫貧,1100個貧困村脫貧出列,8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5年累計搬遷安置移民8萬人,實現了貧困民眾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完)